妈妈,是孩子永远的港湾
前几天朋友圈被一则孩子不见了的消息给刷屏了。从第一天下午放学,一直到第二天中午的11点,公安分局的民警终于找回了孩子。在公安局的通报上写着,“经查,王某某(10岁)于昨日与同学玩耍时发生矛盾,致心情不好而未回家。”只是一个看似很小的理由,却让这个孩子整夜都流连在外,没有和家人联系。
昨天晚上,我家孩子在楼下和小朋友玩,我在家工作。中途孩子给我打来电话,声音比较急,说“妈妈,有一个小朋友和一个大姐姐打起来了,那个小朋友脸被挠破了,大姐姐走了,这个小朋友一直在大哭大叫,很激动。你能下来看看他吗?”我赶紧下楼去找到了他们,安抚了小朋友,让他喝了一点水,平静下来之后,我问孩子,你要不要回家找爸爸妈妈?他说,不要,爸爸和妈妈分开了,周六周天我才来这里跟着妈妈。妈妈现在就在旁边那幢楼打麻将。这个孩子8岁。
为什么,当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回家,不是寻求家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而是选择自己独自承受,哪怕他们并没有好的方法来面对,但他们仍然不向家伸出他们寻求帮助的手。那个10岁的孩子不见了又找回来之后,我看到朋友圈很多妈妈们的思考,大多是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现在的父母真不好当,这孩子不回家的时候就没考虑过家人的感受吗?确实,作为母亲,我们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会希望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都应该回家。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会让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家,是父母,是妈妈?才会让孩子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妈妈的感受?
表达的一致性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家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公园很大,孩子们疯跑着玩,我们在一旁站着聊天,突然朋友发现她有一会儿没看见她的孩子了,我们大家就赶紧分头找,找了挺长时间还没找到,朋友急得不行了,一路跑一路叫……就在朋友感觉快要崩溃的时候,孩子找到了,孩子从一条小路上一头大汗的跑过来喊着“妈妈”,朋友一个箭步冲上去,拎起孩子就狠狠的打孩子的屁股,一边打一边骂“让你到处乱跑,让你不听话,你气死我了,打乖了看你还乱跑……”我瞬间茫然了,刚才还担心着急的要死的妈妈,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凶悍?孩子也茫然了,他好不容易又见到了妈妈,可妈妈为什么这么生气?自己的着急和担心还没来得及说给妈妈,就挨了一顿打,那下次还要和妈妈说吗?还是找回妈妈吗?
表达需要一致,才不致让孩子产生误解。孩子不见了,我们更多的是担心、着急、害怕、想马上找到见到孩子,孩子出现了,我们可以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我们的担心、着急、害怕,并且静下来听听他见不到妈妈的这一段时间经历了什么?如果真是孩子的问题,那我们再把生气表达出来也不晚。孩子对妈妈的情绪是会有体会的,可如果担心、着急的情绪是伴随着一顿揍,那孩子会感觉这个担心、着急和自己的怎么不一样呢,所以他以后也不觉得自己能够感受妈妈的感受了。
关注和重视
我有一个来访者,因为抑郁的情绪来咨询。她说小时候,她凡是回家和妈妈说点什么事情,妈妈经常回应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就你事多?”然后事情就不了了之。所以,每次她想要引起妈妈地重视,就一定要把事情闹得很大很凶,妈妈才会觉得真的需要处理。现在她和男朋友相处,她也经常会把事情过度严重化,而其实她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可是不严重,她的潜意识会担心对方没有真的知道她的情绪和情感。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这是遗传和环境造就的。每一件事情带给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因为孩子的独特性会有不同,感受性高的孩子也许会表现的对问题、困难更加的敏感,那不是“就她事多”,而是她的感受真的就比别人更强烈。当妈妈无法接受她自然而来的感受时,她会觉得不被理解,她也不能理解妈妈,慢慢的她也越来越不能理解自己,抑郁就发生了。
无条件的爱
孩子在外面和他人闹了矛盾,有时也有可能真的是自己错了。而自己错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第一时间去告诉父母,那是因为心底有一个小声音在说,我错了,如果我告诉爸爸妈妈,我会被原谅吗?我会被惩罚吗?我会得到帮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就封闭了犯错之后和父母连结的心。小洁和小霞是表姐妹,有一天他们在外婆家的阳台上玩耍,一不小心把栏杆上的一个花盆撞了下去,外婆家在三楼,幸好楼下没人,没有造成伤害。小洁和小霞觉得自己闯了大祸,害怕极了。小洁和小霞的父母下班回来后都知道了这个事情,可处理方式不同。小霞的爸爸气急败坏的打了一顿小霞,说让她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小洁的妈妈和孩子聊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并且带孩了去到楼下花盆掉落的位置去感受,也让孩子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结果,小霞从此以后再犯任何错误都不会告诉父母,更多的选择逃避和推卸责任,也经常向父母撒谎,而父母知道之后,会更加严厉的惩罚她。当我们因为孩子犯错而无法原谅孩子的时候,也许可以觉察一下那一刻的自己,对孩子更多的是爱还是憎恨,我们是否可以接纳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是否可以接纳不完美正是完美的一部分。
妈妈是孩子永远的港湾。小时候能够自由的回归母亲身边的孩子,长大后就是一个无论身处何处在心灵上都住着母亲的人,他会有勇气远行,有勇气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岌岌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
母亲心灵的广场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