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养着养着就成了陌生人、路人甲或者路人乙、甚至反目成仇,那是因为大多数抚养者在意识中基本上都没有良好的养育理念。什么是良好的养育理念呢?那就是抚养者必须建立一个感知框架,借以观察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疏漏缺失,并帮助孩子也看到这一点,从而使得其感知框架得以拓宽。
抚养者宽广的感知框架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家园。例如,养育者如果能够理解、认同和尊重孩子与自己认知及行为差异的存在,能由衷地、无条件的关怀需要帮助孩子等等这些理念成为抚养者的自觉意识,并在此理念的驱动下外显为自然的教养行为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娴熟地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技能与技巧。换句话说,就是抚养人要加强人文修养,让自己敦厚又灵活,简单又丰富,粗犷又细腻,大气磅礴又温情脉脉,让身体和精神自然地散发着一种让孩子无法拒绝的吸引力,那便会是最有效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孩子的心理结构的构建,是发生在孩子与养育者彼此误解对方的意图后、再设法调整做出更有利于彼此的妥协之时。只有当养育者和孩子去努力跨越障碍,达成对彼此的了解时,孩子心理的成熟才得以实现,彼此的冲突才得以化解。只有未经检验的错误,才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只有当我们在婴儿时的沟通尝试足够成功,足以形成 “统整性自我”时,我们的心理结构才能足够坚固,其整体性即使在日后的种种压力下也不容易受到影响。
人成熟的目标,就是从根本上了解自己与他人;悦纳自己与他人;成长自己,感染他人;而不是在各种纠纷中做一个裁判或顾问。我们长大成人后是否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将童年的早期需求,与成年后的自我期待、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三者进行有效地整合。如果能够很好地整合,我们就有了完整坚固的心理构架,而所谓的心理创伤,就是内心当中充满了更多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就是在小时候在被抚养人的养育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的恐惧、不安以及羞愧,然后导致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交等受到了禁锢,这既是由于受自己沮丧情绪的影响,也是源于依从他人的需求。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教养方式大多数是以指责或者评判甚至居高临下的教导的方式来呈现。一旦陷于生活中的麻烦后,抚养者往往忍不住自己内心的焦虑,有的会自怨自艾,而更多的则是指责,指责过去或现在的环境、别人对自己的影响,使得自己陷于困窘狭小的思想框架之中无法自拔,孩子就成为了养育者情绪的发泄之地。所以,养育孩子的第一步是养育者要有宽广的感知框架,孩子才可能有自由飞翔的天空。
世上有三种鸟:第一种领着小鸟飞;第二种撵着小鸟飞;第三种自己不飞,下个蛋,盼着小鸟飞……
让东哥带你穿越心灵,成长自己,感染孩子!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