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明明知道老公是很爱我的,只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去应酬,可我还是忍不住去担忧他会不会去一些娱乐场所做对不起我的事情!
或者:我真的很害怕老婆生气的时候不说话,我越问她,她就越不说,她越不说,我就越着急,每次都让我很抓狂!
又或者:我真的很讨厌婆婆总是没经允许就进入我们的房间,还动我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种领土的侵犯!
上述的例子,其实和本文息息相关,就是依恋。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过程是由一位母亲带婴儿进入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片刻后母亲独自离开,实验者通过单向镜观察婴儿在房间里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反应,并记录下来。最后通过多组不同母婴的同样实验之后,你猜这些心理学家发现了什么?他们发现了三种婴儿与母亲互动的类型:
第一种,当母亲离开的时候,婴儿一点都不担心妈妈离开,还是很安心的玩玩具,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婴儿会表现出热情和开心。
第二种,当母亲离开的时候,婴儿会极度不安,一分离就大哭,完全没有心情玩玩具,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婴儿会表现出愤怒,然后大哭,最后情绪才得到安抚。
第三种,当母亲离开的时候,婴儿表现出很冷静,继续玩玩具,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婴儿对此漠不关心,继续玩玩具。
根据实验的结果,心理学家把这三种婴儿的反应定义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分别是: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其实不同的依恋类型,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婴儿在和妈妈互动中的感受是不同的。
对于安全型的婴儿来说,妈妈是安全和亲切的,甚至妈妈不在的时候也会这么想,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会感到喜悦和兴奋。
对于焦虑型的婴儿来说,妈妈是反复无常的,总会担心有离开的风险,如果妈妈不在的时候,马上就会大哭,没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情。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婴儿会把刚刚的恐惧,通过愤怒的方式发泄出来,然后是特别难过,最后确定妈妈回来了,才慢慢开心起来。
对于回避型的婴儿来说,妈妈是漠不关心的、不值得信任的,只有自己才是最安全的。当妈妈不在的时候,虽然内心依然很难过,但已经慢慢学会把痛苦压下去,把安全感建立在其他事情上。
可能你会产生疑问,上述讲的都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这和文章一开头举的例子有什么关系吗?婴儿时候的事情,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可是从上面介绍的婴儿依恋模式中,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其实婴儿时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会对我们日后的亲密关系有一定影响。或许你可以想想,当你和爱人相处时,你会不会渴望被对方关注?当你感到对方会离开你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害怕?这和婴儿对妈妈的需要是不是很像?只是婴儿对父母的需要,通常是单方面的,成人之间的爱通常是互惠平等的,但依恋需要始终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要,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
同时,不同依恋类型的人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
安全型的人,思想会比较灵活变通,情绪也比较稳定,亲密关系对于他们来说是安全的,舒服的,值得信赖的。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很快进入恋爱的状态,表现出主动和热情,同时当关系变得不安全的时候,他们会把内心的痛苦直接表达出来,不会逃避痛苦。
焦虑型的人,思想会比较僵化,很容易转牛角尖,情绪外放但不稳定,对亲密关系是不确定的,他们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脆弱,必须通过再三的确认才能安心,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确认,就会马上感觉大难临头,关系随时会有瓦解的风险。所以焦虑型的人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维护亲密关系上,需要掌控全局,不允许任何未知的隐患存在。
回避型的人,思想同样比较僵化,情绪内收,超理性,对亲密关系是不信任的,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被别人知道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在亲密关系当中,他们很需要个人空间,例如他们会更关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太亲密反而会感到不舒服。也会有些回避型的人,人际关系特别好,可是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各取所需,但不会跟任何人交心。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和表现,我举个过去咨询中遇到的例子。来咨询的是太太,是个焦虑型的人,当时在上班的时候犯了错,被上司批评了,带着一肚子的情绪回家,当看到老公鞋子乱丢时,开始发脾气指责老公,鞋子怎么没有放好,吃饭的时候指责菜太咸了。假如这位太太是回避型或者安全型的人,她的表现又会怎么样呢?假如太太是回避型的人,可能回到家就一声不吭的玩手机,或者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允许老公的打扰;假如太太是安全型的人,可能会直接跟老公诉说今天的委屈和难过,并且会表达回到家的感觉真好。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讲到依恋模式的启动。其实依恋模式不会每时每刻都在启动,只有在我们感觉到不安全的时候才会打开。例如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一些朋友或者闺蜜,她们平常在生活或者工作上是个坚强独立的人,可是在感情中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她们的依恋模式打开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依恋模式如何打开,下面我举一个过去咨询中遇到的个案,但为了保护案主的隐私,我会隐去姓名和修改一些细节。案主是一对夫妻,诉求是希望能改善婚姻质量,然后生个宝宝。先生是公司经理,太太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备孕。他们来的时候,每个星期都会吵架,他们给我举了某次吵架的经过。当时先生在公司开会,然后收到太太的电话,为了不影响会议就把电话挂掉了,太太又打电话过来,又挂掉,接着,先生的手机就不断的收到太太的电话,最后先生没有办法,到走廊接了电话。在接通电话的瞬间,先生爆发了“干什么,你是不是疯了,我在开会,你可不可以尊重一下我,你永远只顾着你自己”太太也爆发了“你居然挂我电话还骂我?还好意思说我只顾着自己?如果不是你到下午都没反应,我会打你电话吗?今晚要煮你的饭吗?难道接一下电话,说回来吃还是不回,很困难吗?会死人吗?好吧,我以后都不煮晚饭了,你爱吃不吃。”
在这个案中,先生和太太都是焦虑型的人,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于先生来说,安全感来源于掌控,会议的进行是先生掌控之内的,但太太接二连三的电话,打断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使先生感到了失控的恐惧,同时,先生的依恋对象是太太,当他得不到太太的理解时会感到无助,然后他通过表达愤怒的情绪希望能得到太太的理解。
对于太太来说,先生是她的依恋对象,安全感来源于和先生的联系。当先生到下午都没有回应时,太太感到不安,想打电话去确认一下,但当先生挂她电话的时候,就像联系被切断了,太太感到失去的恐惧,想通过加强行为来恢复和先生的联系,然后不断打电话过去,而每一次的挂电话,都让她更加的焦虑,最后通过愤怒来表达恐惧的情绪,就像那个妈妈离开的婴儿,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会表达愤怒和难过。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想大家对依恋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首先,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依恋,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会在0到2岁和妈妈的互动中形成。然后介绍了依恋的三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最后我们讲到成人的依恋,不同类型会有不同的特点,安全型会比较灵活有弹性,不安全型会容易僵化。不同的类型会通过不同的策略去满足依恋需要,安全型会直接主动,焦虑型需要再三确认,回避型强调个人空间。而依恋对象一般只有一年以上的伴侣才会形成,依恋模式也只会在人感到不安全的时候才会启动。
谢谢大家阅读我的原创文章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