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孩子是一颗小树苗儿,那么TA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家庭,家庭的环境决定土壤的质量,土壤质量决定孩子的成长质量与高度。
几乎所有来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最后我们都能找到困扰TA的核心问题与TA成长的家庭环境间的密切联系。
小粉,13岁,我们初次见面是在一个春日午后,第一感觉这是个粉嘟嘟的“大号婴儿”,身材和脸蛋都胖乎乎的,皮肤白白嫩嫩,连某个瞬间的神态都会让人恍惚是在面对一个婴儿。但与这种感觉完全相反的是,小粉在与人交流时显得特别有礼节,脸上一直保持着礼貌性的微笑,也会非常有礼貌地与我对视,礼貌性地点头回应:“嗯嗯,还好,还好······”,俨然一位成熟有教养的女士。
小粉告诉我,自从进入初中以后,自己就不断“生病”,不是头痛就是肚子痛或者胸痛,看了很多次医生,做了所有检查,半年下来也没有确切的结果,后来有位医生建议看看是否是心理原因,所以来约了我的咨询。
我问小粉,她的那些窜来窜去的疼痛就像什么?她说就像是追命的绳索,鞭打她、勒紧她!我又问,为什么要鞭打、勒紧?她说因为生命随时都会消失,要加紧步伐才会不留遗憾。我追问,为什么生命会随时会消失?她说因为她本来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她说因为爸爸妈妈从来都不希望她存在······
后来我终于明白,在小粉还未出生时,父母的婚姻就亮了红灯,爸爸出了轨,妈妈对前夫的愤怒和怨恨无处安放,就会时不时宣泄在小粉身上,打骂很经常,而且会经常对小粉说:当初要不是因为有了你,我才不会嫁给你爸爸这样的男人!当初本来已经说好要去打胎的,就是因为你爸爸求着我,才结婚生下了你······而那个妈妈口中当初救下她一命的爸爸,除了留给小粉和妈妈一样的怨恨之外,什么也没给小粉留下。
对小粉来说,爸爸,无论是角色还是位置都是缺失的。
妈妈虽然一直在身边,但对小粉来说,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不定哪天就爆炸了。小粉一直很害怕妈妈不要她,所以她拼命做一个可爱的孩子,她学会掩藏悲伤,学会微笑,学会开朗,学会善解人意,学会大度······但实际上,小粉没有一刻不是紧张害怕的,甚至连做梦都经常被妈妈抛弃!
上初中后,新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成了压倒小粉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被压抑的紧张、恐惧、焦虑,都以持续的身体疼痛爆发出来,大声呐喊······
当然,小粉是一个相对极端的案例。
对于所有人来说,家,不仅是避风港、栖息地,还是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地,我们对外界、对自我、对他人、对关系等等的感知和认识,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也是在这里“定型”的。如果将刚出生的婴儿比喻成白纸,成人比喻成一幅画,那么这张画的基调(最核心的部分),是在家庭里完成的,而且,这基调一旦形成,会在短期内迅速固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婴儿早在4个月月龄时,其核心特质就已经形成),之后要再调整和改变这些核心部分,都将花费成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可能要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家庭养育的核心任务除了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之外,也要保证心理的健康发展,保护孩子的天赋特质,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任务,尽量减少因发展受阻或太过引起的内在冲突,使其成为TA自己!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保障。
那么,如何来检测家庭环境的优劣呢? 我们会从以下维度去检视。
家庭各成员的角色是否到位。
这里的“到位”是指 “在其位,谋其政”,即家庭各成员都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没有角色缺失、越位、错位,且各成员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渎职”现象。
现在很多家庭里会有角色缺失现象,这些家庭里,爸爸这个人在,但是爸爸的位置通常空的,比如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在外,或是工作太忙,早出晚归,早上走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晚上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十天半月见不上面,爸爸与孩子之间很少或没有互动,缺乏情感交流,孩子对爸爸的需求(孩子需要从爸爸那里习得男性特质,比如力量、宽厚、冒险、果断等)无法得到满足,可能会呈现胆小、害羞、没自信等状态。
也有一部分家庭,爸爸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履行爸爸的责任和义务,同样会给孩子带来缺失,甚至是负面影响。比如,现在很多父母是独生子女,孩子出生后,有四个老人可以共同帮助抚养,加上妈妈,基本就没有爸爸的位置了,很多时候,爸爸们乐得当“甩手掌柜”,工作之余打打球、玩玩游戏,基本不在角色状态。
另外,中国目前还有几千万的留守儿童,他们一年甚至几年见不着父母一面,而替代父母养育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数年老体迈,保证孩子吃饱穿暖的身体需求已是能力极限,鲜有能照顾到情感、心理需求的,这是爸爸妈妈角色的双重缺失。
家庭角色错位,也是目前很多家庭的现状。比如在家庭建设上,爸爸妈妈能力弱,无力支撑起自己的小家庭,而爷爷奶奶成了“大家长”,在孩子的抚养过程中,爷爷奶奶无形中充当着爸爸妈妈的角色,这样的家庭环境,在后续爷爷奶奶力量渐弱,爸爸妈妈力量渐强之后,孩子与父母间很容易发生亲子冲突,爸爸妈妈行使职责,但孩子不认可,甚至不尊重,从而矛盾激化。
另一种家庭角色错位会更加普遍,也可以称为“越位”,孩子越过父母、越过爷爷奶奶,成为“一家之主”,家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高兴一家人都高兴,孩子不开心,一家人都不开心。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自我中心、缺乏理解他人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里容易不知所措,甚至受到排挤。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理解起来很简单,是放松的?紧张的?压抑的?敌对的?冷漠的?积极的?消极的?温暖有爱的?等等。
在放松、温暖、有爱、积极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具备与家庭氛围一致的性格特征;反之亦然。
小于,13岁,两年网瘾,他这样跟我描述:我不想回家,我一进家门就有一种憋闷、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原来,小于的父母早在6年前就已离婚,但为了给小于一个“完整的家”,父母选择保持离婚前的生活状态,即离婚不离家。但这个家就像是一个烂了芯的苹果,外表看上去完整无破损,住在里面的人却清晰地感觉到了压抑和憋闷。
家庭氛围一般会由父母的婚姻状态决定,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关系和谐,家庭氛围也会温暖有爱;反之,则可能压抑、紧张。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情绪主导者,这个主导者大多数情况下会是妈妈,妈妈的个人状态是放松、愉悦、积极的,基本上整个家庭氛围也会是这样;反之亦然。
所以,家庭氛围是可以由爸爸妈妈主动经营创造的。
家庭习惯。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卫生、作息等)、学习习惯、交流习惯、处理问题的习惯等。
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而且一旦形成,改变起来会很难很痛苦,好的家庭习惯会帮助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好的个人习惯。
很多家长们会忽略这样一个现象:生活习惯往往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一个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比如作息习惯、卫生习惯等)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一个在人人保持整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作业也会条理清晰、页面整洁;而一个作息不规律的孩子,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情绪、人际或学习障碍。
家庭里的交流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上的,所有亲子关系损坏的家庭,在沟通方面一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父母在家“一言堂”,只许父母讲,孩子听,而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或者是“说教式”的沟通,无论和孩子讨论什么,最终都变成父母训话,孩子低头受教;或者是“打压式”沟通,无论孩子说什么,父母都能找到漏洞,进行否定批评等,久而久之,孩子会感觉和父母沟通无望,说了等于没说,甚至还招来麻烦,那还不如不说,彻底断了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中国人都相对含蓄,尤其在家庭里,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挂在嘴上,都藏在心里,更注重行动的表达,比如尽力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好的学校等,但实际上,孩子的感知与判断与成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成人可以从对方的行为来分析你是否真心对我好,但孩子是从语言和肢体语言来感知你是否爱我的。比如你拿出你所有的积蓄给爱人买一件漂亮衣服,爱人会觉得你是“付出所有”在爱我,但如果你拿出所有积蓄给孩子买一件玩具,他会觉得你只是买了一件玩具而已,但如果你去很有爱地拥抱他,夸赞他“你拍球好厉害啊!”,他会觉得你是最爱他的!
无论在哪咱关系里,良好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父母与孩子之间,除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的角色身份之外,首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对待;在此基础之上,认真倾听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然后互相商量,达成“共赢”。
孩子最初的沟通能力大部分都是从家庭里习得和发展的,一个在家庭交流中总是被打压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往往会有不自信,或者会像父母打压自己那样去打压同伴;而一个在“共赢”式家庭交流习惯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在与他人沟通时也会朝向共赢的方向去努力。
家庭里处理问题的习惯大致包括积极支持、消极抱怨和打击批评。当家庭或某个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时,父母的应对方式会成为孩子将来应对问题的榜样。在面对问题时,父母如果一味抱怨、互相指责或打击批评,那么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应对TA遇到的问题;但如果父母是:坐下来,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探寻解决办法,那么孩子不仅会感觉到支持的力量,还会潜移默化地学会有效处理问题的流程和方法,增加应对问题的信心。
家庭规则和界限。
在家庭里,爱与规则并存,没有爱的规则是冷漠,而没有规则的爱是伤害。没有规则,孩子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就像是被置于茫茫大海的小舟,既迷茫,又恐惧,不知道该往哪边走,也不知道尽头有什么,不知道是该划浆好一些,还是该安静等待好一些······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越是被无边界宠溺的孩子,越是很容易情绪焦躁。大人们往往会说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但实际上孩子自己很多时候也是恐慌无助的。
除了规则之外,家庭各成员间也需要保有一定的界限。如果将每个人的内在空间比喻成花园的话,那么这个花园需要有一圈围栏(即底线),围栏的大小远近由花园的主人决定,而其他人呢,遵守规则,勿请勿入!只有这样,我们才感觉安全、舒适、自由,否则,很可能将爱变成了伤害!
这一点在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里尤其重要,孩子小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赖决定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无界限的状态,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发展越来越完善,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父母没有跟着孩子的步伐调整相处方式,比如随意翻看孩子的抽屉、替孩子答应别人的邀请、要求孩子像小时候一样事事报备等,就容易与孩子频繁起冲突,导致孩子强烈的所谓的“叛逆”行为。
最后,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孩子版的《家庭环境自测表》,用以快速检视您的家庭环境状态。
| 太少了(从不) 1分 | 还行(有时候会) 2分 | 足够(经常会) 3分 |
你觉得从小到大妈妈陪你够多吗? |
|
|
|
你觉得从小到大爸爸陪你够多吗? |
|
|
|
你觉得从小到大妈妈够爱你吗? |
|
|
|
你觉得从小到大爸爸够爱你吗? |
|
|
|
最近一年,你在家感觉足够放松吗? |
|
|
|
你觉得跟妈妈交流足够愉悦吗? |
|
|
|
你觉得跟妈妈交流足够愉悦吗? |
|
|
|
当你遇到问题时,会向父母求助吗? |
|
|
|
从小到大,你都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吗? |
|
|
|
你希望父母给你更多个人空间吗? |
|
|
|
注:此表仅做为改善家庭环境的具体项参考。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