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国有次坠机事件。一架客机因为遇到鸟群,双发动机失效,迫降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幸运的是机上155人全部生还。而创造这奇迹的英雄机长叫做萨利伯格。这一事件后来被改编为电影《萨利机长》。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除了精彩的剧情和令人欣慰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从片中萨利机长和其他角色的身上学习到如何处理职场中遭遇的应激事件。
萨利机长虽然救了155条人命,但航空公司依然质疑他迫降在河上是否合理。在调查组人员冷若冰霜地提问时,萨利的副机长反复强调“我们尽力了,我们问心无愧。你可以去问乘客们的感受。”并且质疑调查组是在“钓鱼执法”。而调查组却每句话中都有数据、有测算,在讲事实,所以,尽管看起来很冷酷,但却无可指摘。副机长的所有情感表达在面对对方的大量事实依据时显得异常苍白。
这不正是我们职场中常见的情景吗?当你被老板或者同事甚至下属质疑时,你能否拿出事实来做你的论据,而不是只用感受讲话?还记得人际沟通分析技术所讲的吗?只顾感受的背后是“儿童”心理状态,看重事实的背后是“成人”心理状态。而萨利机长也恰恰正是调动了自己的“成人”,引用事实(遇到紧急情况时真人的反应时间)来最终驳倒了调查组看似合理的真人模拟和机器模拟,也因此获得了他的对手(调查组)的尊敬。
萨利机长的心理强度可谓强悍。对于这样危及生命的重大事件,亲历者非常容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甚至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但萨利机长除了创伤事件的闪回和噩梦外,并未出现分离、回避、觉醒或负性心境等其他相关症状,反应出他极强的心理抗压能力。萨利机长除了调动“成人”来找证据挽救自己可能毁于一旦的职业生涯,还要同时应付他那“儿童”状态爆棚的妻子。他的妻子在事件发生后几近崩溃,只剩“儿童”状态的情绪在工作。居然在丈夫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和丈夫抱怨家里空置的房子还不能租出去。这也正是很多人在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常态,瞬间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压力,即便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刺激。如果他的妻子心理状态够健康,能够较好地调动自己的“成人”状态来支持丈夫,相信萨利机长的压力可以缓解不少。
还有一个小花絮不可不提。有个叫杰夫的乘客,在关舱门后来找地勤人员要求上飞机。因为他购票的航班临时取消了。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况是不管因为怎样的不可抗力,总有人由于航班不能按时起飞而大闹机场,这是非常充分的“儿童”情绪的表达。但杰夫却在气喘吁吁、非常慌乱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调动自己的“成人”,用一个小幽默获得了地勤人员的青睐,由此在最后时刻冲上了飞机。实际上杰夫的幽默是他好玩儿的“儿童”的表达,但因为这“儿童”是他的“成人”调动出来的,所以发挥了作用。所以,不要误会心理学在要求你把自己的“儿童”干掉。“儿童”感受只要是“成人”调动出来的,就完全没问题,哪怕是情绪的表达。因为有你的“成人”在保证你的“儿童”表达是合理的,也是对方可接受的。
在调查组宣布航机通报系统数据错误,并向萨利机长表达敬意时,萨利机长再次用他的“成人”告诉调查组“功劳不该只归他。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让他们全部幸存。”而不是像个“儿童”洋洋得意地自夸一番,或者像个批评型的“父母”得理不饶人地对调查组来一番反唇相讥。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从事那些性命攸关的职业的人们,都像萨利机长一样人格完整,“成人”时刻发挥作用,在工作中恪尽职守。
让我们用我们的“成人”记住并践行萨利机长的话:
We did our job(我们克尽了职责)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