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阿德勒曾经说过:婴儿降生的那一刻起,家长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与外界合作。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不断的尝试与外界合作,婴儿的第一个合作对象一班就是母亲,婴儿会用哭闹等方式得到渴望的资源,如母亲哺育,爱的拥抱等。
孩子在婴儿初期,与世界的唯一的主要连接就是母亲,婴儿会认为完美的控制了母亲便完美的控制了世界,这时婴儿的满足感与安全感也大大的增加。之后孩子的合作对象从母亲一个人开始变为父母两个人,然后在扩大到其它成员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也就是说在婴儿初期,如果原生家庭合作关系建立的好,孩子就会把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带入到他的小社会如,幼儿园、小学等,孩子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与其他人合作,与其他事情合作,比如和同学老师之间更好的相处,保持浓厚的兴趣等等。
就像精神分析学派所说,一切问题都是关系问题,而关系问题的根本就是原生家庭的关系问题。
孩子厌学、没有学习动力、上网成瘾、叛逆等这些现象,可以说都是因为没有从原生家庭学会与外界合作。
在咨询中常见到的焦虑的父母+隐形的父亲=逃避的孩子。
一个全面控制的母亲对谁都不放心,必然造成一个无法插足的父亲,久而久之,父亲的作用也就消失了,父亲无法在教育中发挥力量,母亲一个人的力量又不够,必然出现更加焦虑的现象,很多母亲又把这种焦虑转化成更强的控制欲,试图用控制弥补内心的焦虑不安,就这样孩子自主成长完成的能力,就这样被母亲代替“阉割”了,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全家人的注意力全放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就在吃饭时孩子听到的是交叉火力的轰炸,快点吃、多吃菜,少吃肉,整顿饭就在这种络绎不绝得控制信息中进行。如果你是孩子在饭桌上吃饭时听到这些你的感觉会怎样。
任何渴望控制外界的思想都源于内心的不安,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但这只是家长意识层面为自己找的一个理由,但是,这种不安和焦虑是非常值得理解的。在心理层面也是正常的现象,母亲十月怀胎孩子本身是母体的一部分,有着深深的连接感,当孩子出生后母亲在情感上仍然把孩子当成器官的一部分,当孩子受到伤害,母亲会感到犹如自己受伤般的疼痛。因此,它会本能的去保护孩子不受半点自己认为有可能出现的伤害,同时,由于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母亲会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器官任意支配,控制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然而我们知道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器官,它有自己的思考,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一定会反抗母亲的摆布,这时母亲会产生失去器官的疼痛。
人们经常说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母爱,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天起,母亲就要帮助孩子渐渐完成分离的工作,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进一步试图和父母分离,有一些父母总是这样说,“现在这个孩子,好像什么都不想让我管特别特别的抗拒我”为了能够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一会儿,介绍一下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
孩子在一岁左右时从之前的口唇期阶段慢慢过渡到肛欲期阶段,慢慢的会把注意力从妈妈一个人转向爸爸和其他成员,有人说,按照您告诉我的去做,我觉得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我有一个疑问,他的爷爷奶奶并不懂这些,年纪大了的人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该怎么让他们和我的方法一致呢,我的回答是,能够沟通当然好,方法不一致也是非常正常的,孩子正是要面对不同的人学习到不同的合作方式,如果孩子的合作方式是单一的,那么才是更有问题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面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
孩子在三岁左右进入俄底浦斯期,这个孩子从原生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在幼儿园学习进一步的社会规则,并完成性别认同,从幼儿园男生上男生的厕所,女生上女生的厕所开始,孩子的性别认同已经开始进行了。如果在三岁之前在家庭中合作关系建立的好,孩子就会把这种良好的合作模式运用到幼儿园的同学和老师以及学习生活中,那么孩子就能够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相反的这个时期也会暴露很多家庭中关系带来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一个朋友说“我儿子上了幼儿园就完之后,是班里最淘一个,老师找到我说我孩子打人。我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后,我知道孩子的爸爸经常是以暴制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往往只是简单粗暴的揍一顿。她爸爸对孩子打人这个事情却不以为然说:“男孩儿淘点打人不算什么”。现在不用分析,也能看得出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合作方式就是这样的简单粗暴。就这样家长的类似的想法也是很多的,孩子会打架不吃亏,自己心里还有隐隐的骄傲。那咱们就分析一下,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人的天性都具有攻击性,这是作为动物最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原始的攻击行为就是撕咬、殴打。当孩子渐渐接触社会,我们会帮助孩子把攻击力升华为更适应的社会形式,当孩子的心理状态,成长的更好,更加社会化时,孩子会把他的攻击力投放在努力的学习、爱好和运动等方面,以此获得成就感。暴力现象正是攻击性没有得到升华的表现。以暴力欺凌别人,渴望通过原始的手段完成对周围的控制,这种方法或许能获得一时资源,但长期会形成更糟糕的社会化关系。让孩子学会良好的合作,可以帮助孩子的攻击性得到升华,孩子的攻击性投入学习中,家长的一些烦恼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举个例子,一个家长领来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说,老师怀疑说他家孩子有注意力障碍等问题,当了解后发现,孩子的妈妈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是不断的管理孩子,与其说是和孩子沟通,不如说是希望孩子一味的听命令,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愿意和外界沟通吗?不良的合作模式就此形成,从小就与家里人不能良好的沟通到了学校自然会用各种方法阻抗外界的打扰,老师对妈妈说“你家孩子上课不听讲,而且想离开座位就离开座位,根本不管周围的同学在干什么”。我问家长,我说“刚才看到你一直在不断的给孩子提出要求,在家里你也是这样的吗?家长说:“是的啊,因为她老不听话啊”
这个孩子妈妈的心态是普遍现象,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去支配,认为我说什么你就应该听什么,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发现简单的支配与控制越来越难,有的家长就开始急躁了,孩子越不听家长的,家长就试图通过高压和不断的重复,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用不断的唠叨和控制来发泄自己的焦虑,这样的孩子就越来越难沟通,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死结,而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沟通,让孩子能听进自己的话,而不是让孩子一味的阻抗,具体的方法,我们会慢慢的分享。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