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yidianling资深心理专家、私人心理健康高级顾问、心理作家杨伟成
认知行为刍议(一)
导言: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一个著名的ABC理论。A代表一个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C代表个体产生的情绪反映或行为后果。这个理论认为:事件A,是引起情绪或行为的间接原因;而直接的原因是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他认为人的负面情绪或行为后果,大多是由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造成的。这说明,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对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些探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古兰经)里有一则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移山大法。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本没有所谓的移山大法,唯一移动山的方法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山不过来,我可以过去,不同的仅仅是谁移动了而已。这取决于你的认知和态度。任何事情都有可塑和可变的一面。就像这山和人一样,如果双方都坐在那里不动,状态不会改变。认知改变了,你就会走过去,从而一切都有了改变。心理大师说:有些事情我们本身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现实中有许多的“山”无法移动,或者暂时无法移动,再多的抱怨可能都是无用的。我们试着移动自己的认知,试着改变自己,那么挡在我们面前的山,可能早就移动到我们的身后去了。
生活是自己的画板,需要自己着色。学会“移山大法”,就能使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后果,一切都会朝着向上向好的方面发展。现实里,在无法改变际遇的时候,学着移动自己的认知这座“山”,那一刻,或许你会佩服自己,山没过来,自己却安然过去了。
二、心若放下就释然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是徘徊在放与不放之间。拿起来纠结,放下去也纠结,既不拿起也不放下也纠结。这源于认知不当。试图以时间来淡化伤痛,或由时间来习惯伤痛。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漠视真实的内心感受,随着生活的起伏,触碰的是沉重的疼痛。
人生难免有痛、有伤,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与其痛苦地维系,还不如潇洒地放下。心若放下,就能释然,眼前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与光明。心能放下本身就是一个内心艰苦斗争的过程,不经历伤痛哪能轻而易举的“刮骨疗伤”?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模式,从而决定不再孤独地走这哀伤的路,愿意把心放下,给一个“心”的自己,迎接新的希望和生活。
我们把昨天的伤痛放下,从此不再彷徨,今天的生活敞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彩。生活的含义和幸福,不是因为你得到了你从伤痛中得到的东西,而是因为你放下了应该放下的伤痛。是的,其实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执著。适时地坚持与放下,才能在得与失中深层次地觉察自己。因为心灵的负累不是别人造成的,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种下的恶果。
有些事情,可能不会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未完待续)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