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心理学的,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有点执着,因为喜欢在某个词和感受上细细琢磨,一直到搞懂了,这究竟是啥意思,咋发生的,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人,给我们带来一些不舒服的感受,但是为啥不舒服,不知道,对于爱探究的人这个不知道接着会让你更加的不舒服。
那天同在的一个督导群发生了一个小事:
某同学上来就说:不明白为什么要挑选这个咨询师呢,明明TA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处理好。
当时我的内心是不舒服的,接着回了她一句: 咨询师也是普通人,能做这么多次的咨询师一定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接着,我又加了的一句: 可能需要看看这是不是你自己的投射,把自己对于追求完美的方面投射给了咨询师。
说完,我忽然意识到,我对于她的投射认同了,她完美的把对完美咨询师苛责的部分投射出去,我妥妥的接了过来。。
生活中,尤其是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投射。
比如女生常用的:都是你的错~~
男生: 我受不了女生太黏糊了,太依赖了~~
再比如: 看到别人朋友圈晒幸福,不由的鄙视一番,哼,有啥可晒的~~
还比如大到地域歧视,种族歧视,小到看孩子行动慢不利索恨不得踹她一脚
有可能都是发生了投射。
再比如广场恐惧症,其实广场有啥可恐惧的,其实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心,但如果把这种恐惧投射出去,投射到具体的广场上去,就有了更多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那就是我恐惧我就不出去得了。
来个定义:
投射是将自身拥有的难以接受的想法,感受,特质或者行为归于他人的心理过程。再拓宽一点,投射不光是难以接受的,如果你把一个全能者的形象投射某人身上,相像某人能拯救你,也是投射的。所以投射可以投射一切,不止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希望所系与的也可以被投射。
投射在经典的精神分析中,投射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机制,主要是保护个体远离冲突和焦虑。比如养育过小孩的妈妈应该有那种和孩子心理合一的状态,其实从本质上也是一种投射,孩子在不能言语化的时候,将她内心的想法投射给了你。 比如在遭遇了感情重大挫折的时候,把对方通过分裂为坏的部分,并投射出去,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日常心理沙龙中经常用的 房树人、沙盘游戏、罗夏墨迹实验、主体统觉实验都是利用心理的这种投射机制。主要是针对言语化功能比较低的孩子,更有利于将内心的想法通过绘画或者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呈现的过程就是投射。
既然说清了投射,那就不得不说说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也是投射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是由客体关系之母-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其含义是讲自体的某些木部分潜意识的投射入(into) 而不仅仅是投射到(onto) 另一人,而后此人变被认为的确具有这些特点,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听起来有点绕~~来个栗子:
X说: 我老公好懒啊,好懒啊,好懒啊~~
本来,X家老公不懒,经过X 经年累月的不断的投射,X的老公逐渐的认同了X的投射,认为我就是这么懒,怎么滴~~
还有就是比较常见的,比较低自尊的小伙伴,会经常以暗示性的方式勾引你说: 你不喜欢我,你不喜欢我,你就是不喜欢我~~
久而久之,你发现自己真的不怎么喜欢她了~~
在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有典型的施受虐的部分,也有着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成分,也就是俗话说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A投射了 B接了 ,那投射性认同就成立了。如果A投射了 B 立马一脸懵,然后鄙夷的迅速跳开了,那这个认同就不可能发生了。
在团体中,经常会发生这种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现象,比如团体进行都一定次数,会形成小团体,就是看xx比较不顺眼,比较弱,渐渐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不好的东西都是TA的,这个过程也是把自己的不好的部分投射了出去。xx 渐渐就成了团体的小小替罪羊,如果xx认同了这个投射,认为我就是不好的,不被爱的,让人讨厌的,那以后的TA可能真的会向着别人投射的那个方向发展。。
(写到这里,,忽然感觉到做父母的我们,千万不要对孩子乱投射,投也投点好的~~)
清楚了这部分哈~~
当对方的那些小箭像你biubiu的射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三十六计走为上。
第二:走不了怎么办,那就遭个草船,收下她的箭。。
在咨询里,通常咨询师面对来访者者投射过来的各种情绪,是没有办法悄悄的走开,所以只能借个盆啊,碗啊给她(别说咨询师坐在那里啥也没干,干的你都没看见而已)
这个盆,就是比昂所说的容器,这个用盆接住射过来的毒箭的功能也被称为容纳(containment),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接纳并消化来访者的情绪,以不认同的方式反馈给来访者一些新的互动方式,改变来访者以往的模式(图式)。
还是以孩子打个比方来说说这个容纳,小孩子三岁之间一般比较难于讲道理,巴拉巴拉说了一堆道理,TA仍然以撕心裂肺的哭声对你,这个时候作为妈妈的我们内心是崩溃的,愤怒的,甚至想吼一句:别哭了~~
而上面这段就能很好的说明婴儿的投射,和妈妈的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在母婴关系中,要真正促进孩子自我容纳能力和情绪能力的发展,不仅不能吼回去,还得帮助小小的TA消化这种情绪,消化的前提是,妈妈首先的消化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对孩子说教其实一毛钱也没用,TA只有有了一些能忍受自己痛苦的能力,平静得下来,才能听得见TA妈对TA说什么。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