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害怕做自己:剖析忧郁型人格
2018-10-20   3874次阅读   3个赞

  人格是什么?心理学上对人格的定义也有多种版本,简单来说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具有独特性以及对人的行为有可预测性;

  你是否有觉察到身边总有些人是这样的,他(她)们在生活中非常的黏人,特别害怕一个人,那种孤独感是他(她)们内心无法抵挡的恐惧,无法一个人生活;所以她们竭尽所能消除与他人的距离,尽可能地要靠近别人,留在他人的身边;

  试举例说明忧郁人格者的行为模式:一对相处二十多年的空巢夫妻,妻子温柔可人对丈夫也是体贴入微,丈夫也是享受其中,两人感情也很好;唯一让丈夫觉得有压力的一点就是妻子非常依赖他,除了上班其他时间一定要在身边,如果出个短差肯定会半夜接到妻子电话,害怕一个人在家,觉得特别孤独;有一次因工作原因需调去外地半年,没过几天,妻子也跟了过去;

  “你去哪里,我也要去哪里”被其绝对化了。对伴侣而言,最初这样的模式也许相当不错,但是,亲密关系中,如果一方过于依赖另一个人,像个应声虫或者奴仆,时间久了伴侣也会感到厌烦。出于害怕被抛弃而竭尽所能牺牲自己,把自己变成孩子一样,伴侣也会厌倦。他(她)习惯听凭伴侣指挥,事实上他(她)自己就办得到,或者应该自己动手做;他(她)于是越来越依赖伴侣,彷徨无助,无法想象一旦伴侣不需要他(她)或者希望其变得独立一些,他(她)该如何是好。他(她)以为,自己需要帮忙的地方越多,就越能靠紧对方。

  当然也未必所有的忧郁型人格都以这种方式表现,有些通过放弃自己的权利,让渡界限来保全亲密关系,如发现爱人出轨,也会装作不知道,继续保持着夫妻关系,因为其害怕关系破裂,孩子自己被遗弃,那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还有些是通过攻击自己来让对方产生内疚心理从而绑架对方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如无法面对分手,威胁自杀等等;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在5岁之前就已经建立;完全没有发展出自我的个体,可以看出他们在与伴侣的关系中,重复了父母与小孩之间的共生关系;当然不排除有些是天生自带的冷漠懒散造就其忧郁特质,这里不做讨论;我们关心的除了遗传因素以外的哪些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抚养类型会造成此种人格的产生?通常有两个因素即婴幼儿期母亲溺爱和冷酷的拒绝;

  先来谈谈溺爱;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婴儿在六个月之前需要和母亲共生在一起。这时候的宝宝自身没有任何能力,是他最无助的时候,他需要无情的剥削母亲,依靠母亲的帮助,获得一种存在一开始需要的最基本安全感觉: 我可以自由的使用这个世界,我是受欢迎的。这是生命在开始阶段需要的正常共生。一旦过了六个月,任何形式的共生,都带着某种病态。有些有忧郁倾向的母亲,出于潜意识害怕失去以及对生活无名的恐惧,恐惧失去孩子对她的爱,放肆宠溺孩子,他们把温柔倾注在幼儿身上,不放手让幼儿自己从事有益健康以及应该学习的东西。不让孩子学会分离,延续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中国家庭里这种病态的共生关系特别多;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妈妈,儿子已经研究生快毕业了,孩子开始意识到这种黏糊糊的没有界限的这种关系让自己喘不过气,妈妈还声称儿子找的女朋友必须得先让妈妈点头认可,但在妈妈的眼里没有一个女孩子是入得了妈妈的眼的;可想而知他们的分离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附属国独立于宗主国一样,需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一般;

  现在我们来探讨“拒绝“,这个造成忧郁人格的第二个背景因素。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说的:”人类的孩子都是早产儿“,意思就是刚出生的婴儿必须要有监护人的养育才能存活下去。所以要一个孩子很早就学会适应生活条件,忽略其个人的需求,无疑是严苛的。如果吃奶的时间不规律,喝完奶之后没有人跟他玩,立刻被送回婴儿床。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期待的,这是绝望的感受会成为其人生中最基本的感受,持续地处在没有希望的状态,无法相信未来,不相信自己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他们只学会了适应环境。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也可以充满快乐和幸福。就算出现转机,他们却深感罪恶,问自己配不配得到这些,无法真正的高兴,用避免失望的防御毁坏眼前的快乐。

  剖析忧郁人格的成因的目的并非是将矛头指向父母,一味的埋怨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但要改变,觉察是第一步;而且当你成长为父母的时候懂得如何让孩子健康地分离;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