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看不见的痛苦
2018-11-02   3773次阅读   28个赞

  动手开始敲击题目时,我那沉重的压抑感就让我的手指似乎都感觉到灌注了铅液,开始笨重的抬不起来。

  截止到目前,我接待过的青少年儿童抑郁心理咨询已经数不过来了。大点的,现在在读大学,小点的,4岁……

  我想很多的人眼珠子都要掉下来。儿童也有抑郁症?

  对,你没有看错。

  抑郁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也会抑郁,青少年反而是抑郁最高发的阶段。

  对青春期青少年,抑郁症已成为自杀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我们常常看到网络上大篇大篇的报道:跳楼、服药、割腕等自残、自杀的青少年,我们奇怪着,为什么青少年的抑郁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程度越变越严重。

  我们先从抑郁症发生阶段来进行了解,本文重点讲讲儿童与青少年期的抑郁:

  0~12岁出现的抑郁,归为儿童阶段的抑郁症。

  12~18岁这一时期,偏向于是青少年的抑郁症。

  儿童忧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三种。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这与澳大利亚及意大利的研究结果一致。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接近男女比1∶2。

  在8-16岁年龄段的孩子中,抑郁的检出率为34.57%,甚至比成年人的抑郁发病率都要高出数倍。与成人患者相似,抑郁症患儿也有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精神科的医生们通常根据患儿的症状作出诊断。然而,抑郁症儿童表现常常被表面的症状,如过激的活动、攻击性和还有过份的乖巧性的行为所掩盖。

  家长们常常忽略了儿童抑郁症的症状是与悲伤的压抑和痛苦的情绪相联系。

  有很多儿童过去有过与父母多次分离、或者寄养的经历,比如父母打工、长年出差,孩子送至亲友家里抚育、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世、父母一方抑郁症、父母被捕、还有一些儿童因患各类不准许父母陪伴入院治病的经历等等。

  孩子反复经历了被抛弃的恐慌感,造成的心理阴影、遗留的心理性问题均为诱因。你会在具体接触他时,发现其有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有部份儿童甚至会以隐匿性质的表现其抑郁情绪,如不按指令做事、多动、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学习困难、冲动捣乱或其他不良行为,经常也有被诊断为行为障碍的情况出现。也还有部份少儿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厌食、过食、大小便失禁等身心问题。多数儿童抑郁不明显,但有的儿童也会周期性地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很多人看到这里时,会特别的惊异,似乎自己身上也有着部份来自于童年的阴影,也有过上文中所述的情况在自己身上发生过。

  因为大多数患抑郁症(不论成年人还是儿童),诱发点都是自小在家庭中受到不良对待,比如长期虐待、语言伤害、极少或者从未能得到及时肯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管教过严,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等等,孩子在心情长期处在压抑状态下,无法承受,从而情绪不佳,处理和应对事情的能力就不够有力。

  那么,您得关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相处过程中,你是否在重演着你的过去。同时,你也要注意,你自己是否也曾经历过、正在经历着抑郁。

  犹记不久前在一学校给初中期的孩子们开展心理讲座时的一幕:当我问到孩子们在学习时,期望得到父母给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位孩子给我的回应是和我预想答案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却得到学生群体的满堂喝彩。

  他说:“我期望,我在学习时,他们能放下手机,看我一眼,而不是在我考不好时,责骂我尽玩手机,凭什么我就必须学习,而他们可以不?!”

  这个回应,其实我也想鼓掌。的确,凭什么?凭什么身为父母就可以不用学习,凭什么只能父母任意使用手机,而孩子们就必须一头扎在学习中没有了自已。凭什么孩子们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和意愿活着,不听话就是父母眼里嘴里的叛逆呢?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惨剧,我们常常会想不通,这些孩子没有成人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他们哪来的抑郁?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抑郁?

  他们是不是作?他们哪来的痛苦?我们拼了命的赚钱,这不都是为了他吗?他怎么不懂父母的心!他应该听话!就应该认真学习,否则他对得起我吗?

  而悲剧的源头就是于此:如果他不听家长的话、老师的话,他就是一个坏孩子。一个不值得被爱的孩子。甚至我们还常常会把自己的需求当成是孩子的需求来满足着,误以为我们是为了孩子好。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与你爸爸离婚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干嘛要活着这么辛苦”等等诸与此类的话。

  那么,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苟且的婚姻,是孩子给你造成的吗?为什么要用牺牲了你自己的婚姻幸福来绑架孩子,让他产生出巨大的负罪感?为什么要让孩子产生出既然如此,那我不如死了,让你们全都幸福吧这样的感受呢?

  我有一些来访者给我看他们长长的衣袖下掩盖着的小臂,小臂上布满伤痕。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很多孩子都说不上来具体是为什么,只是觉得舒服或者刺激。

  有个女孩在我们的一次对话中告诉我:“张老师,这世界其实是没有人在意我的死活的。所以我也在尝试着自已去在意一下自己,我尝试着去死死看。当刀片割下去后,其实不痛,甚至你会觉得特别舒服。当看到红色的血液慢慢的从皮肤下渗出时,你会觉得自己似乎是活着的。你知道吗,血滴在地上时,好像我的生命就能被我自己看到。多好啊……慢慢的,我就成了习惯,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活着。”

  她在说着这些话时,脸上的表情依旧平静似乎在说着与自己无关的事。

  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经历的撕心裂肺。

  这不是个例。

  这样一个话题,严肃而沉重。

  可是悲哀的一点是,父母们总以为孩子在“作”,上文的那个女孩,当我与她的父母交谈时,其母亲愤怒的告诉我:“她就是想气我们,看我们会不会怕她死,死呗,干嘛要割,有本事真的去死啊!”而我的问她:“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打开了房门,看到她真的死了,你内心的感觉是什么时?”母亲号啕大哭。其实,我们都懂,母亲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的,孩子也知道母亲是爱她的,但是孩子的愤怒没有办法对着父母们释放,她只能使用这样攻击自己的手段,来证明自己还存在着。这个过程中,其实孩子与家长都还有很多的希望,如果是连割去生命的感觉都没有时候,那么才真是如同死亡般的寂静。

  父母们总是在指责,我就不该生下来你,你就是一废物等话时,没有看到一个巨人般的自己,使用着锤子在将孩子一下一下的敲入地底。

  父母们没有看到,孩子其实已经抑郁了很久。

  很多孩子无法与父母表达出自己正常的情绪状态,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会知道,自己如果正常的表达意愿,比如:不愿意去幼儿园、学校、或者补习班,一定会被指责、评判,这不仅仅来源于家庭还有一部份来源于自己的内疚感。于是他们使用了躯体化的表现来表达:头昏、头疼,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

  而父母常常觉得这是孩子在“作”。

  在父母强控制下的生活,孩子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完成父母的理想,各种兴趣班,各种拔高班,有太多的看似乖巧的孩子,在青春期时突然一下子发病,让家长们措手不及!家长们惊慌不已,我的孩子怎么了?他怎么就抑郁了呢?

  因为家长都忽略了,孩子们自我的需求,他们的渴望其实没有被父母真正的看到过。这些孩子用乖巧来讨好并完成父母们的愿望,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们曾经一定有过被父母们多次拒绝的经历(比如不买,这玩意对你有什么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等等对话),他们怕提出自己的需求,就会得到父母的责骂或者抛弃。

  所上种种的原因,你会看到一个抑郁症的种子是如何被培养成一个抑郁症的患者的过程。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他们使用的方式都是自我摧残,因为他们惧怕伤害到别人,而让别人更加讨厌自己。自虐与逃避,是他们应对世界的方式。

  写到本文的最后,自我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写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多看看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作”的背后其实就是需要。这是成长的需要,被看到的需要,如果你没力量时,去找找心理咨询师,去借助一点力量:帮你看到你自己的力量。

  还记得网游的一个场景吗?一个战士走在前时,有位医疗系的牧师陪伴身边,她为你驱散异常状态,为你点亮场景,两个人的路,总比一个人走会更安全点。

  祝福所有的人们:祝我们能与世界美好相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被温柔的对待。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8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