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从一例案例分析“爱”的语言
2019-01-17   6276次阅读   2个赞

简单的案例总结和分析:
案主40岁,女性,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自己是最小的孩子。案主小时候父母对自己很好,很爱很宠爱(给零花钱,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方面是宠爱的:抱着,聊天讲故事等等)。青春期之后突然之间变得很冷漠(虽然有理由但不是让案主信服的理由:只是因为丟了5元钱就被剥夺了全部的宠爱)。因为觉得最应该信任的父母都突然失去了这样的一种彼此的信任和宠爱,因而对于异性,尤其是对于婚姻中的爱人,一方面是不相信对方,一方面又想要去证明到底值不值得被信任,被爱。

让案主切分自己的身份,抽离出来,看见自己的意识层面的需求,以及潜意识深处的真实需求(我是否值得被爱的不断测试),从而愿意成长自己,而不是继续苛责他人。

二、建议:1,理解了自己才会理解全世界。(同理心训练以及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如果愿意可以成为家庭的觉醒者,引领者,或者一名心理咨询师)
2.去看见情绪背后的核心信念,是否愿意重建和修复:从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任何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3.和父母链接(什么时候都不晚,都很重要),了解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就是我们和一切人事物的关系模式(投射和移情);
4.搞定自己,为民除害:让自己值钱和有价值,是终极目标。
三:思考:唤醒爱,看见爱,成为爱。
1.爱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爱情一定是两个人的事情;
2.最大限度的善意是同理心的基础,去看见对方行为背后的爱。
3.看见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就是看见自己一切关系模式的总和。
4.相信自己,只要你愿意去成长,你就可以去成为。
5.带着祝福: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