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看起来阳光骄傲,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位女孩求助者缓缓地通过文字向我讲述她的困扰。
“我一直都觉得我妈偏袒我弟,身边人也这样觉得,我妈曾做过很多让我难受的事,我觉得这些我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和释怀的,但我又觉得她很辛苦,我快16岁了,觉得自己也该回报她,以后应该好好孝顺她,可只要一想到那些事,又觉得不值得……”
女孩因为要上课,没有深入讲述具体妈妈做了哪些让她难以接受的事情,只与我简单交谈几句。寥寥几分钟的沟通,我能真切感受到,16岁女孩的矛盾心理。
谢老师在此给她以及有同样感受的青少年一些建议:
一方面是妈妈对你的不够公平、理解、爱护,另一方面是妈妈对你的养育之恩,内心该对她持怎样的看法,以愤恨还是感激之心面对妈妈,你长期陷在两难中。最近热映电影《大黄蜂》中,女主角面对妈妈和后爸溺爱同母异父弟弟,忽略自己仍处在失去父亲的悲伤和孤单中,委屈气愤,但又充满无奈,也是处在亲情的两难中。当然,你和她是不同的。
不同点在于:
一、首先,从外部而言,你还有其他可以求助和倾诉的家人。
沟通并不只局限于当事人之间,灵活调动身边人协助自己达到沟通的目的,能够提升沟通的效率。父亲、外婆等是十分不错的倾诉对象,他们一定乐于帮助你去和你的妈妈积极沟通。甚至,直接和弟弟倾诉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表达自己对弟弟的羡慕,甚至是询问弟弟对自己所处的角色的体会。逐渐争取周围人对你的理解,那么,妈妈理解你的矛盾心理也指日可待。
二、另外,从内部来说,学习“驾驭”自己的矛盾心理,摆脱这个心魔的控制。
前者是你的“被照顾”基本自我需求,后者是你的“知恩图报”道德感,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是人内心的“本我”需求和“超我”超求之间的冲突。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冲突,并终身和这样的冲突斗争,一直在寻找平衡点,这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区别在于,不同的人,把这种内心冲突放在不同的方面去释放、呈现,就像每个人身上有细菌群,细菌群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病灶的地方不一样,有的人眼睛是薄弱器官,一生病就并发眼涩眼疼,有的人膝盖薄弱,生病或变天膝盖立马“报警”。而很多冲突投射的地方正是在亲子关系上,你也是如此。
但是,这个问题并非消解冲突,才算解决了困扰,你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清晰、客观地意识到这是一种常见普遍的心理斗争,困扰对你现实生活的干扰力度便会下降。正如窗外依然车水马龙鸣笛响,窗里的人不把声响视为“噪音”,而是当做工作必然的一部分,便能接纳它的存在,安心工作。
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把内心矛盾冲突的能量进行转移调整,“化悲愤为力量”,或许转移到学业,或许转移到个人坏习惯的克制,加以管理,这股力量将会使你获得成长!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