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青少年网络成瘾?请合理应对
2019-02-21   3061次阅读   7个赞

根据2018年的统计显示, 全球有超过2/3也就是超过40亿人已经拥有智能手机。每个月有超过30亿的人会上社交媒体, 而90%的人是通过智能手机上社交媒体。根据世界网络指数的数据, 每个人每天平均用在网络的时间大概为6个小时,约占我们非睡眠时间的1/3, 而全球所有人每年加起来用在网络上的时间大约有10亿年。

 

2018年6月, 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成瘾列入了精神科疾病诊断类别。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网络成瘾从广义上讲, 已经不仅仅指上网浏览网页, 购物等行为。而是指所有以数字科技为基础的各种手机, 平板, 电脑, 网络, 游戏, 社交软件使用等的统称。

 

根据中国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最新的调查显示, 中国有23.6%的青少年每个星期至少4天玩游戏, 年级越高玩得越多。 5.5%的青少年每天玩游戏超过8个小时, 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中国发病率在10%左右。

 

网络成瘾并非简单的疾病,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往往伴随着其他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孩子自身,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网络成瘾的孩子都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
网络成瘾并不可怕,沉迷网络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毫无前途的坏孩子!我们需要警惕极端的例子,但也不要被吓坏了。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就有希望。父母应对得当,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处于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时期的网迷孩子,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矫正的可能性。


误区二,孩子不上学, 问题才严重!
长期以来中国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模式过于简单粗糙,只要看到孩子仍然可以每天去学校,成绩还可以,往往不会引起应有的重视,突然发现孩子居然拒绝上学了才恍然大悟,却已经是悔之晚矣。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往往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孩子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切都好,反之成绩不好也不代表他就一无是处。


误区三,网络成瘾是孩子的问题,只要帮助孩子就行!

网络成瘾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家庭的问题,学校的难题,社会的难题。网络成瘾的孩子及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各种问题,孩子的改变和父母的改变是息息相关的,父母亲都需要积极参与,并且反思和改变,家长和孩子需要一起成长。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网络成瘾除了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外,还应进行旨在改变认知,改善心理品质的专业心理干预。

 

案例一

小明的父母长期国外工作,小明6岁时离开外公外婆与父母团聚。母亲对小明要求严格, 小明非常羡慕周围同龄孩子的父母。父母亲关系紧张,父亲心情不好时常打游戏消遣,小明先旁观后参与,渐渐沉迷。19岁的小明不愿意去上学了,父母亲这才意识到事情严重。

 

解析: 母亲是完美主义者,过于理性,热衷于表现自我的优秀,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亲关系紧张,小明不确定父母是否真爱他,对父母关系担忧。


干预策略:建立信任关系,沟通父子关系,沟通母子关系,让患者理解母亲的态度,让母亲学会放松监控。
 

思考:为了获得学业的成功,必须完全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吗?如果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长大后又如何懂得自动自觉地学习?

 

案例二

冬冬的父亲从小养尊处优,备受家庭溺爱,成婚后也是责任心淡漠,工作懒惰,成日游手好闲,只对运动和玩牌感兴趣,并有婚外恋。冬冬7岁时父母离异,冬冬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不允许孩子和父亲相见,说“你爸爸是个坏爸爸,他不要我们了,你没有这样的爸爸,忘了他。”母亲对孩子的生活照顾无微不至。冬冬的父亲平日对冬冬漠不关心,极少陪他玩耍,但他脾气温和,从不大声呵斥打骂。父子俩偷偷见面时,父亲觉得欠儿子的,物质上就有求必应。周围的人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带着异样眼光,指指点点,冬冬觉得被人歧视,很希望被关注。14岁的冬冬有时侯在班级里会突然发出怪声故意捣乱,结果反而引起老师的厌恶,同学的孤立。

 

解析:离婚后单亲家庭孩子有被遗弃感。母亲对父亲过度非议,使孩子陷入矛盾和自责。父亲的负面榜样以及再婚后对孩子补偿式的爱,母亲与孩子间的相互依赖,使得孩子心理发展滞后甚至倒退。社会环境中被人歧视和排挤的人际氛围,学校对孩子异常行为不适宜的应对增加了其人际压力。


干预策略:关注并理解孩子,但不纵容孩子的依赖。建议父母减少对冬冬的生活照顾,让孩子学会独立。父亲不要只是给孩子物质满足。母亲多和孩子沟通,母亲和老师协商,争取老师的理解。

 

思考: 关于离婚的不幸,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如何协调家庭、学校及社会资源,把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

 

预防,很有必要
网络成瘾一旦出现,治疗比较费时费力。成功的预防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总动员。


网络成瘾的家庭预防要点:
1. 了解青春期的身心特点
2. 调整家庭教养方式
3. 与孩子有效沟通
4. 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
5. 了解网络知识


 

1. 了解青春期的身心特点
青春早期(10到14岁)
情绪高涨,充满戏剧化;青少年难以控制和操纵自己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产生种种焦虑和不安;需要空间和隐私,要求独立和自由。
家长要采用弹性灵活的态度,多包容,多接纳,不要试图控制。

青春中期(15-18岁)
青少年变得越来越独立。
家长不要试图替青少年为未来作出选择和决定,但可以提供一些关键性的指导,像是良师益友,避免指手划脚,发号施令。

青春后期(18-22岁)
青少年已经基本独立。
家长不需要告诉他去做些什么,但还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给予一些指导。

2. 调整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并不是一种绝对化的静态的过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父母逐渐放松对孩子控制的同时,也不能破坏亲子之间的纽带关系。温和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自尊意识的增强和自我效能感的发挥,它能帮助家庭成员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冲突也能提醒父母,注意子女的需求和期望的变化,并调整自己的角色。
父母要逐渐做到:真心关怀,包容接纳。有效沟通,适当要求。监督学习,慎用惩罚。


孩子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精细调控。要信任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所以可以放手。“放手”的原则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情。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并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3. 与孩子有效沟通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和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决定了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的沟通方式。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做良好的示范者。开放和倾听是首要因素。(推荐一本有意义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4. 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
从自我认知,自尊自信,有效的压力管理,沟通技巧,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

4.1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
青少年处于自我认知的高度发展时期,面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而且倾向于单一评价标准。应正确面对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多元看待自我,及时调整自我觉知,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容面对各类问题。

 

4.2 培养个人的自尊自信
青少年只有爱自己才会有健康的理想,懂得尊重别人。安全和归属通常是自尊的基石。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受到尊重。自尊自信受遗传特性、身体外貌、父母抚养方式、学业和社会交往,以及文化传统多种因素影响。

 

4.3 培养有效的压力管理
网络成瘾从根本上而言是逃避问题和压力的一种不良应对方式。网络成瘾青少年在释放压力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压力。“问题不在于压力本身,而在于对待压力的态度。”

 

4.4 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
交际能力的强弱影响一个人被社会接纳、承认的强度,进而影响到对自身的评价。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是以人际关系作为中心的。由于紧张的学业和家长的过分要求使得青少年缺乏自如交往的空间,而网络以它独特的功能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实验场。有效倾听是培养沟通技巧的关键。

 

4.5 培养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控力
网络世界里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网络是永远不会睡眠的伙伴。家长不可能永远限制孩子,孩子得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
制定计划:明确上网目的,限定上网时间,有意识的设定上网后的重要活动;主动邀请亲友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抵制各种诱惑。网络成瘾提示孩子的自控力不足。培养一种品质,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而且一定要立足“培养”而非“控制”。家长越是强烈控制、包办代替,孩子的自控力就会被扼杀。


5.了解网络知识

网络成瘾原则上宜疏不宜堵。父母主动了解网络知识,辩证看待上网行为,协助子女将网络用成安全,便利且具有教育性的工具而非玩具。

 

网络成瘾的学校预防:
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丰富学校的主题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网络成瘾的社会预防:
健全网络法规以及监管制度,净化网络资源环境,加强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针对性宣传,改善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加强对弱势青少年的社会救助。

 


总结:
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的全员努力。尤其是家庭养育着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帮助,不放弃,不抛弃。你相信孩子能好,他就一定能好!

 

"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仅仅知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运用。仅仅愿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

-Bruce LEE 李小龙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7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