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我生了你,凭什么不能管你?”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有多恐怖?

来源:壹点灵2022-06-14 13:584165人浏览

摘要:“边界”(boundary)一词,早在精神分析流派和家庭系统疗法中就已经被提出。对于精神分析流派,边界体现在子女与父母建立连接和保持独立的一种平衡,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和放手的某种折中里。

  平时生活中,我最常听到的,莫过于朋友对自己父母的吐槽——

  “我妈又又又把我的微信推给了相亲对象,真是无语死了!”

  “爸妈来我的城市看望我,却赖在我家里不走,还要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

  “我爸让我回家考编,说女孩子家为什么要累死累活打拼,可是我在大城市过得好好的呀!”

  听着听着,我也不由代入其中,感到异常愤慨,这样的家长,也太窒息了吧!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些行为都是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表现——他们混淆了自己和子女的身份,把子女的当成自己的。

  出于一种“我是为了你好”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给了子女。

  我的朋友R就因为父母疯狂安排的相亲,几近抑郁。

  她说,她感觉自己就像父母待价而沽的商品。“最不尊重我的人,竟是我的父母”,她绝望地说。

  今天的文章,就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父母会没有边界感,而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01、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感是什么?

  “边界”(boundary)一词,早在精神分析流派和家庭系统疗法中就已经被提出。

  对于精神分析流派,边界体现在子女与父母建立连接和保持独立的一种平衡,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和放手的某种折中里。

  而在家庭系统疗法中,清晰的边界对于家庭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边界意味着个体在归属感和分离感上达成了平衡。

  学者Kamiguchi更是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他把边界比作围绕细胞的细胞壁。

  他认为边界应该足够牢固,以确保个体的整合。

  同时边界也应该可以渗透,以允许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就比如,父母会偶尔发消息来关心问候我们恋爱或是生活的状态,但是不会参与其中,强行改变我们现有的状态。这就是边界的表现。

  Netflix新剧《恋爱修课》中Nick的妈妈就是如此,听说一直是异性恋的Nick喜欢上了同为男性的Charlie,她不但没有横加干涉,反而很愿意与Nick聊聊他的情感问题。

  直到20世纪,心理学家Kerig才正式对于亲子关系提出了“边界溶解”(boundary dissolution)这个概念。

  边界溶解,指的是父母无法认可孩子心理上的独特,难以意识孩子心理上的分离。

  它意味着父母不能够或是不愿意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父母没有边界感”。

  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者》一书中,英惠父母和英惠的相处模式,就是边界溶解的——英惠决定素食,爸爸却咆哮着让她吃肉,而妈妈故意把参鸡汤说成是补汤,以骗英惠破例吃肉。

  边界溶解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Kerig划分了两个维度:包络(enmeshment)和侵入(intrusiveness)。

  包络是指,父母和子女间“自我”和“他者”身份上的模糊。包络,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平等——“我俩想的一样”。包络也包括父母的过度参与。

  这些都是典型的包络行为:

  (1)父母用你的东西,说用用怎么了,你还不是他们生的。

  (2)父母把你的微信推给别人,甚至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

  (3)父母给你报个考公班,硬拉着要你去参加。

  相反,侵入是指,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自由。

  侵入,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命令——“你想的得和我一样。”侵入还包括来自父母的精神控制和过度保护。

  这些都是典型的侵入行为:

  (1)高考填志愿,父母让你写他们决定的专业。

  (2)找的男朋友爸妈不满意,私底下拆散你们。

  (3)屡屡指责你为什么不按他们的去做。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可以既有包络,又有侵入,但都无疑给子女带来了诸多痛苦。

  卡夫卡的父亲,就是一个屡屡干涉子女的没有边界感的家长。

  他让卡夫卡做他决定的工作,而“封了卡夫卡想走的路”。

  他把儿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不开心就把卡夫卡扔阳台上。

  卡夫卡终身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在郁郁寡欢中逝世。

  就像他小说《审判》中写的,文中的儿子跳河自杀——卡夫卡他毕生都没有和自己以及父亲和解。

  02为什么父母会没有边界感

  1、病态的父母,借子女来实现自我救赎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背后,或许是他们自己也被一些心理问题缠身。

  譬如,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的父母更有可能做出没有边界感的行为。

  美籍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几度登上豆瓣热榜。

  书中就描述了一个父母没有边界感的悲剧故事。

  书中,詹姆斯和玛丽琳是一对美国夫妇。

  詹姆斯是出生在唐宁街的亚裔,可以说是美国的下流阶层。

  他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终身教授,但毕生都活在无法融入白人社会的痛苦迷茫中。

  而玛丽琳,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孩,始终在尝试摆脱传统的束缚,但最终因成为家庭主妇而面临梦想破产,她感到不安和绝望,几度离家出走。

  于是,詹姆斯把“成为真正美国人”的心愿强加给女儿莉迪亚,玛丽琳则模糊了自己与莉迪亚的边界,她将自己从事科研的心愿强加给莉迪亚,坚持要她从事科研,还说这是莉迪亚喜欢的。

  莉迪亚因为亲子边界的溶解,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

  最终,她选择了自杀。

  当父母处于不良心理状态时,就会模糊与孩子的边界,企图假借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

  因为心理诉求长久以来无法通过自己一人之力来解决,那么,只好让子女代自己完成。

  说到底,父母越界,其实是想借子女完成一种自我救赎——无论是摆脱焦虑还是找到安全感。

  2、长大的子女,失去的共生感,无法适应的全新亲子角色

  当子女尚未成年时,他们主要靠依赖父母生存。

  子女和父母同吃同住,父母给子女提供生存资源以及情感支持,也就是说,一个探索外界的“安全基础”(secure base)。

  在这个阶段,子女和父母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的。

  他们作为“共同体”存在。

  然而,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子女会表现出独立的偏好。

  一方面,由于上学和上班的需要,他们与父母的物理距离变得遥远,另一方面,由于社交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他们与父母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

  这个时候,对于父母而言,他们就面临一种威胁——子女不再是自己的一部分。

  可以说,这是为人父母的一项重大挑战,即在对孩子的依恋,和鼓励支持孩子自主分离之间,取得某种健康的平衡。

  对父母而言,他们也会经历某种“分离焦虑”。

  原本依赖自己的子女,开始变得和自己平起平坐,这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感。

  当父母因子女与自己脱钩感到不安时,模糊边界的行为就会随之产生。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霍华德的妈妈就是如此。霍华德明明已经奔三,她却仍旧不想让他长大,搬离家庭,拥有自己的生活。

  她选择包办霍华德一切。从早餐到衣服,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不仅如此,霍华德妈妈还完全不把儿子当别人。甚至自己出现了皮炎,都让霍华德帮自己抹药膏,这让霍华德感到极为不适。

  这些都是因为父母无法适应全新的亲子角色所做出的举动。

  3、控制欲驱使下的爱,更容易模糊边界

  父母没有边界感,有时是因为他们有着过度的控制欲。而这种控制欲,施加给了孩子。

  心理研究表明,对于不少父母而言,子女都是他们实现自己成就感和控制欲的一个主要渠道。

  餐桌上,你总会听到家长异常得意地提起自己的孩子,譬如孩子考上了好的研究生,找了不错的对象,或是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这都是因为父母把自己孩子看成了一个可以控制的,用于自我证明的所有物。

  本质上,父母并不想要培养一个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相反,他们想要一个全然依附于自己的,永远听话的孩子。

  他们之所以做出没有边界感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并不想要你独立成熟。

  相反,他们希望你容易控制——这使得他们感到安全。

  我的朋友B就是这样,她读书的时候,父母永远跟着陪读,她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中她去异地求学,母亲租了房子来天天监督她背书。

  等到她出国留学时,父母又让她每天打视频汇报情况。

  她说,她的妈妈就像《小欢喜》中的那个单亲妈妈宋倩,大事小事都要管,管的让人发疯。

  她这才意识到,父母可能从开始,就没想过让她真正意义上去独立。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言听计从的婴儿,即使婴儿也终将变老。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是一颗糖衣炸弹,看似出于爱,却把孩子的独立性通通毁掉。

  03怎样树立边界感

  1、了解你的触发点并预测它们

  “触发点”是指那些父母没有边界感时,让你感到难受的情况或事件。

  对于每个人来说,触发点都不一样。

  触发因素有很多,从看到父母随意进出你的房间,到父母把你的联系方式给别人,再到父母未得到你的同意把你的东西送人。

  你可以提前一步了解你的触发点:

  a)它们是什么,

  b)产生的情绪,

  c)如何最好地照顾自己,

  d)你打算如何应对。

  你可以试着把触发点在纸上一一列出来。

  通过列举,你可以更好的了解哪些行为触碰了你的边界,以及准备好一套措施来应对这些越界。

  2、练习和父母说“不”

  树立边界感的第一步,就是要告诉父母,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当父母做出混淆他们与你的身份的举止时,比如说私自把你的微信给别人。

  这个时候你可以果断说“不”。

  当然,说“不”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你需要注意区分”软性不“和“坚决不”。

  ”软性不“很有可能为未来的允许留下空间。

  而“坚决不”,是坚定而有限的,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改变。

  在设立边界感时,你可以多尝试“坚决不”而不是“软性不”。

  你可以做一个从最简单到最难的“不”菜单,练习不同的“不”场景,然后在家庭场景中练习。

  设限不仅会让你感觉更强大,因为你在为自己说话,还会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自己的需求,而且不怕说出它们。

  3、明确你的需求并和父母沟通

  你可以提前确定你的需求和界限。也就是说,在亲子关系中,明确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不想要的。

  比如,父母出于关心来探望你,这是你希望看到的。

  但是,父母坚持呆在你家里,迟迟不肯离去,甚至吃穿用度都用你的,还对你指手画脚,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我们不想要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和父母指出这一点。

  你们可以找个合适的时机,开诚布公的把想法放在台面上聊一聊。

  甚至可以把双方的需求都说出来,看看有什么可以协调的部分。

  虽然这可能很痛苦,但也没关系。

  这是你的生命,你宝贵的时间。

  一旦你确定了自己的极限,就把它们清晰友好地传达出来。

  作者:扶荑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热门资讯

什么叫矫情 矫情是什么意思?

社会热点 · 2019-04-2680346浏览

为什么现在许多男的都有大男子主义?

社会热点 · 2022-02-2366282浏览

一个牙医的良心忠告你记住了吗?

社会热点 · 2019-04-1557464浏览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