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打破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
2019-11-15   1172次阅读   7个赞

 

文 | 金尚 

 

一、何谓强迫性重复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在对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种现象叫强迫性重复。

曾经被羞辱的孩子,在成年后,会不断地去创造被羞辱的类似场景,然后会被再度羞辱;曾经因为妈妈抑郁没能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在成年后会不断与受苦的女人交往,从而不断重复时时刻刻需要照顾母亲时那些痛苦的体验…………….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重复那些痛苦悲伤的体验。但是,如果没有人帮助,自己也没有超级的领悟能力,人们是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的。

 

二、形成强迫性重复的原因

1、“未完成事件”情结

生命中,“未能完成的”、“遗憾的”、“不能释怀”的情结,时间能够帮人们解决吗?心理学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们大多数只是在刻意逃避,结果却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他心灵中的“未完成事件”。

人类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求,首先解决生存的需求,其次解决安全感的需求,再次解决归属感的需求……..

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着转向下一个需求,这一机制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体的、心灵的所有领域。但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及时满足。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就转移到了潜意识,然后在以后的生活里不断的跳出来,意图通过吸引类似的人或事件来完成过去未完成的事情。

例如:一个女人,小时候父亲不务正业,并且喝酒后经常打她和母亲。这个女人成年之后,找了个老公,也同样是不务正业,经常酗酒打人。女人忍无可忍,离婚后。后来重新找了个老公,过不了多久,也酗酒打人,并且把她打得遍体鳞伤。女人忍无可忍,又离婚了。这个女人痛苦地说,我怎么这么命苦啊…………

小时候的这个女人,就产生了一种拯救父亲的情结,但是失败了。所以,潜意识里,她很想要拯救像她父亲那样的人,以完成她潜意识里未完成的情结。结果,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创伤的体验。

人们“未完成事件”,指的是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等……。

 

2、那些体验是熟悉的,是可以掌控的。

大脑对这类体验的反应模式,即便是让人痛苦的,但是因为它熟悉,所以人们还是愿意不断重复它,因为熟悉可以带来安全感。

而对于一些更舒服、更愉快的方式 ,人们理智上知道可能会更好些,但是因为在成长中没有积累起相关的体验,所以很难让自己想去试一试。当事情真正有些好转时,就会觉得不安,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不对劲。

这种不安,是掌控感在作祟。长期生活在不幸的环境中,人们会发展出特殊的预见能力,也就是说,能够预见,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遭受其他人的欺负和折磨。

但是,等到了新环境中,人们的预见能力就丧失了,心里会觉得:“怎么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呢?”

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在无意识的指引下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从而把事情搞砸,让本来对自己友善的人添一些敌意,然后就终于对自己不好了。等他们这样做的时候,虽然觉得很悲伤:“为什么他们终于还是对我不好了?”但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会安静下来,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预见中。

特别是在危险情境中,两种应对方式:熟悉的创伤性应对、全新的安全型应对,人们会下意识地只会选择那些熟悉的应对方式。

 

3、 有时候负面的体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获益。

比如:一个人在成长中遇上困难的时候,会吸引父母对他的帮助和关爱,他可能就学会了用让自己受苦的方式吸引来自外界的关爱。也就是说受苦成了他的某项资本,可以吸引别人关爱他,他可以因受苦而获得某项特权:可以获得照顾,可以逃避责任,可以指责别人,可以有道德上的优越感。

这在婚姻中很常见,女人为家付出了很多很多,后来男人出轨,女人历数男人的不是,却不知道,她的付出背后,暗地里可能有许多是对男人的指责:你不如我能干,不如我负责。男人虽然没说什么,但在这暗流涌动中,可能正是他出轨的原因之一。
某些痛苦的体验还可能曾经给人们带来过保护。

例如:一个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受挫,他很伤心,于是减少了与别人接触,从而远离那些不舒服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带来了保护。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他的社会功能受损。于是带来了新的苦恼,于是他又陷入了旧有的不舒服的体验。

 

三、破除强迫性重复

1、 给你一把空椅子

“没有一种痛苦像一个人所回避面对的痛苦那么具有毁灭性,没有一种受难会像自己不曾觉察的受难一样持续地那么久。”

这就是说,要想摆脱这些具有成瘾的重复行为,关键是要克服否认。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需要了解、体会自己所经历的创伤,体会和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释放负面情绪。

当人们通过描述过去的创伤,把创伤定位到了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在彼时彼刻我遭遇了创伤,而现在并不是彼时彼刻),就能够开始把此刻的压力和过去的创伤区分开来。通过对当时事件的描述和讨论,个体对此时的不由自主的重复行为产生了意识层面的控制。

这可以用“空椅子技术”来帮我们达成。“空椅子技术”步骤:

①搬两把椅子放在房间里,做好准备;

②先站在两把椅子的中间,诉说让自己烦恼的情境;

③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对他(她)说出自己的愤怒、委屈、悲伤、自责等………

④起身,离开自己的椅子,坐在他(她)的椅子上, 让自己完全成为他(她);

⑤说出他(她)想说的话,说出他的想法和感受;

⑥再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完全放掉他(她),成为自己,说出听了他(她)的话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⑦反复沟通,直到新的体验和感受代替了原有的体验和感受,人会因为成了他(她),而变得慈悲,心变得更宽广,从而完成“未完成事件”的修复体验,不良情绪被化解。

 

2、人际间的依恋和安全感

强迫性重复的病因和治疗,从根本上都是基于人们在人际间感受到的依恋的安全程度。

因为经历过不安全的依恋,所以变得过度敏感和紧张,容易采取撤退或攻击来过度应对人际间的一些信号。而当人们采用了自己在最初创伤事件中习得的行为方式来面对当下的处境,很多时候反而复制出了当时的结果。

要想修复过去的创伤,个体必须已经和另外一个人(一些人)建立起了安全紧密的联结。一个依恋对象的存在,能够给人们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他们才会敢于去探索自己的生命历程,打破内心的自我隔绝或社交隔绝。

因此,当我们与他人建立了一段安全的关系,有了这段关系作为安全感的底线,才能够探索过去和现在到底发生了(发生着)什么,安全的依恋关系是我们回到源头创伤的前提。

然而,正是因为之前的自我隔绝或社交隔绝把我们困在了重复的模式里。在那个隔绝的状态中,我们无法接受新的经验去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我们把自己困在了过去里。

有些人幸运地遇到了能够给他们安全依恋的人,在生活中完成了自然的疗愈和成长。

更多的人,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且在咨询关系中体验到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另外一种形式,是自助小组。在自助小组中,我们可以通过信任的培养、相互的妥协、约定的达成、以及人际间的承诺去获得安全的依恋,从而,竭尽全力的去走一条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路。

 

3、建立全新的、良性应对模式

通过上述两个步骤,人们会建立起这样一个新的认识:我活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可以学习健康的保护自己的方式,通过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投入到那些明知道是有伤害性的关系和行为里。

很多时候,人们通过儿时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并且继续发挥作用。然而当我们的那些“结论”被以语言的方式描述出来之后,我们才得以觉察和改变。

为了避免重复,必须放弃那些让自己上瘾的行为、药品、人……..

要有实际行动,去找到当下更有回报、更健康、更成功、更有力量的活动和经历,去替代“强迫性重复”。勇敢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一开始可能有点难度,不过,不要有太高的期待,慢慢来,循序渐进。每次有小进步、小成功就嘉奖一下自己,建立成功的神经活动模式。渐渐的,很多次小进步、小成功就累积成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替代了旧有的强迫性重复。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7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