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真正的奢侈是拥有自己的私人咨询师
2020-02-01   4616次阅读   7个赞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卡尔•荣格  

 

早上起来查看邮箱,收到一封来自加拿大的邮件。现年47岁的D先生住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从事贸易。曾在日本工作10年。P女士,36岁,在上海工作。D先生和P女士20年前在日本结识,成为朋友至今。在D先生的心里,P女士就象是一个小妹妹。D先生结束在日本的工作后,会每搁一年到上海来探望P。D在最近一次到上海时,住到了P的家里,两个人发生了关系。D先生已经结婚17年,这是他第一次发生婚外情。他离开上海后不久,P女士就切断了跟D先生的所有联系方式,微信,脸书,短信以及电话。

 

        D先生从上海国际心理咨询协会的网站上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写信来求助。在邮件里,他表达了对失联的P女士的担忧,自己的内疚,他希望我能帮助他理解P女士为什么这样做,希望能跟P女士有个成熟的理性的对话,讨论发生的事,看看还有没有希望修复跟P女士的友谊。同时D先生还提起,几个月之前,P女士也是毫无缘由地就断绝了跟她父母的联系。如果P女士愿意接受我的帮助,他可以支付一些费用。

 

   跟D先生初步沟通后,征得他的同意,我给P女士打了电话。当我提及我是心理咨询师,应D先生的要求来跟她联系时,电话里P女士的反应是大大的惊讶,接着是连连的否认,“我没有心理问题”。在我的建议下,P女士同意稍后会跟D先生联系。

 

   这件事让我留意到中西文化对待心理咨询的差别。D先生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心理咨询师,梳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希望借助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来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P女士第一反应则是:为什么会有心理咨询师介入?我没有心理问题。在中国,去看心理咨询师就意味着心理有问题,这是目前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心理有问题就是有“精神病”,精神病就是疯子,不正常。在这样的逻辑下,找心理咨询师就意味着“不正常”。这种偏见和病耻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在有心理问题时拒绝去求助于心理咨询师。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又是怎样的?

 

   首先来谈谈“精神病”和心理问题的区别。我们常规认知上的“精神病”其实是某些重症心理疾病,比如说:精神分裂,躁狂等等,这些病会有明显的行为上的异常,认知和表达的障碍,有时会伴有暴力和攻击性,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体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正是这些疾病,让我们对心理疾病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认为有心理疾病是不光彩和羞耻的。近些年来,随着对心理知识的普及,以及名人效应,大众开始对心理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等,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一方面是帮助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康复,另一方面是帮助“心理健康”的群体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这里的“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健康,指的是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问题其实就是心理的“亚健康”,正如到了一定时间,我们的身体生理上开始产生亚健康。定期对自己的心理做个“检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做疏导,是为了防止心理亚健康转化成心理疾病。定期看心理咨询师是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要找心理咨询师?基于以下几点:

 

  聆听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心理咨询师好像也没做什么,只是在那里听我说话而已。既然如此,我可以找朋友或者是家人,为什么要花钱找心理咨询师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可以执业。以美国为例,一个心理咨询师首先必须是硕士学历,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课程培训,这个课程一般时长两到三年,除了理论的学习,还有不少于规定时间有督导的实习。对于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听来访者述说是搜集信息的过程,以便来判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帮助来访者处理情绪,找到情绪背后隐藏的意义。

 

 专注的聆听,在聆听的过程中給予共情的回应,这是咨询师的基本技能。被听到,被理解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情感需求,而在倾诉的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回应也会对我们的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当你跟朋友诉说自己在工作中的烦恼时,朋友如果说,咳,你那点事算什么呀,比我好多了,然后朋友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事,在那一刻,你会觉得本来心里的话象水库里要倾泻的水一样被一道闸硬生生切断,完全没有了倾述的心情,而自己就不得不坐在那里听朋友滔滔不绝地诉苦。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只想要一双耳朵的你,却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的耳朵,满腔的话又硬生生地憋回心里,低落的心情没有得到舒缓,反而变得更加郁闷;也有时,当你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委屈时,听者却漫不经心地突然插了一句,你知道附近哪家餐厅最好吃?这种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瞬间让你领会到,原来对方根本没在听你的诉说;再有时就是当你在跟朋友或亲人诉说自己的经历时被横加指责,最后俨然变成了一个公审大会……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有帮助的聆听。而咨询师可以全身心地听来访者讲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

 

   另外,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很少会有人能够长期地频繁地倾听他人的充满负面能量的倾诉,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美剧《欲望都市》里,当凯瑞失恋后,经常找好友诉苦。朋友们在耐心听了几次后,告诉凯瑞,虽然大家是好朋友,但他们已经不想再听凯瑞吐苦水,建议凯瑞去找心理咨询师。

 

  客观

 

  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职业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边界要求。记得当我身边的朋友得知我准备做心理咨询师时,第一个反应都是:那么以后我有心理问题可以找你了。我告诉她们,不可以,因为我们是朋友。心理咨询师是不可以给自己的家人以及关系密切的朋友做咨询的。作为心理咨询师,有一个客观的立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他/她才可以尽可能地不持偏见,不预设立场,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对待来访者以及来访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在面对来访者时会多少带有主观意见,这会影响到咨询工作。这也是个体有心理问题时选择求助于家人和朋友同求助专业人员的一个主要区别。家人和朋友往往出于跟个体的亲密关系,很难站在一个客观的,没有主观情绪的角度帮助个体,他们的建议往往会加上本人的立场和态度,影响个体。另外,个体有时候对亲人和朋友的意见的采纳度视双方关系的和谐和亲密度影响。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说“自己人不能教自己人”,不同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互动,从而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要跟他/她的来访者保持清晰的边界和距离,跟来访者的关系也仅限于咨访关系,在规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发生。比如,现代社会由于社交媒体的普遍应用,如果咨询师不小心,会在社交平台上模糊边界,让咨访关系变得私人化。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不会去翻阅来访者的微博,微信朋友圈,而我对自己的朋友圈也非常谨慎,在分享的内容和分享范围上小心选择。

 

    不评判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听到亲人或者朋友的述说时,很难不做评判。评判是用自己的标准和观念去要判断和要求别人。比如,“你都38了,还不结婚”,“你这么胖,很难看”,“女人要生孩子,这样人生才圆满”。时下的一个网络词汇“键盘侠”其实就体现了一种评判: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进行评价,谴责,谩骂或者攻击。我们的观念和标准跟我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相关,可想而知,每个个体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完全不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很多时候,因为怕被别人评判,指责,我们不敢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尤其是当自己有难言之隐时。对于心理尤为敏感的人来说,外界的评判会让他们更倾向于自我防御,让他们变得更脆弱和封闭。可是如果我们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则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职业要求之一就是要做到不评判来访的个体,以个体为中心,尊重个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不对个体的生活和选择进行攻击或批判,设身处地为个体着想,对个体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很多时候,个体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解和无条件的支持。而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出于自身的立场和不同的期待,很难做到这点。

 

    安全私密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告诉你一件事,你保证不要告诉别人哦”。可是当你吐露了内心的秘密,放下了心事不久后,却发现你以为本来只应该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被更多人知晓。你的“秘密”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八卦和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美剧《老友记》里乔伊偶然间得知自己的两个好朋友,莫妮卡和钱德勒,成为恋人,应朋友的要求不得已保守秘密而倍感压力。当恋情终于公布于众,乔伊欢呼雀跃,因为他终于跟朋友分享自己心里的秘密,卸下了心头的包袱。而对心理咨询师倾诉内心的秘密则完全不用考虑自己隐私被别人知晓,尤其是自己熟悉的人。心理咨询有着严格的保密要求。心理咨询师和个体之间的谈话内容,未经个体许可,绝对不可以对第三方透露。当个体进入咨询室的那一刻,咨询室便成为一个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和时间段里个体说的话,做的事便成为个体和咨询师之间的秘密。个体可以说出心底里最想说的话而不用担心这些内容泄露。但是,如果内容有可能对其它人或社会造成危害,或者是有违法律规定,根据心理咨询职业规定,咨询师有责任向相关机构举报。

 

 在《欲望都市》里,凯瑞的朋友对凯瑞说:每个人都有心理咨询师,甚至连咨询师都有咨询师。在美国,心理咨询属于医保范围。人们也非常习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解决问题。中国人对于心理咨询的偏见也正慢慢改变,有一部分人甚至已经有了自己长期的固定的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做调整。根据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层次理论,目前的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而开始转向对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在当下的物质泛滥的社会里迷失,感受到焦虑和抑郁,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心灵的宁静平和是多么可贵。比起有价的物质享受,平静充实的内心更为难得,再名贵的珠宝,再大牌的衣服和包也填补不了心灵的缺憾和空虚。拥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咨询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健康,这种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奢侈。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7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