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孤耻感——探查孤独
2020-02-02   2798次阅读   1个赞

我在县城长大,念小学时,父母为生活忙碌,顾不上孩子们的接送,我常与班里三五女生成群结伴,早晨穿过几条街,叫上她们,一起往学校去;放学时若天气晴朗,会寻一处干净的地方,一起完成作业,跳跳皮筋,说一些女孩子间的小秘密,牵手走过一条又一条的小街,然后,挥手告别,各自回家。

小3岁的弟弟在我念四年级时也入了同一所小学,母亲给我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带弟弟一同上下学。对于这份安排,尚小的我是不开心的,它早早剥夺我和伙伴们相处的自由,让我承担与年龄不符的“责任”。但一种叫“血缘”的东西,又驱使我接受,并坚持一年,风雨无阻,直到他能独自上学。

在计划生育的时代,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而我因有“小跟班”的存在,我们的大部分家庭时光是一起消磨的,“扮家家酒”,玩“超级玛丽”,即使常与他从玩游戏演化到争吵打架,我的童年期,没有体会过多少孤单。

12岁时住校生活开启,我与同班的一个女生成为了好朋友,她是学习委员,我是班长,我们都留着一头长发,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加之是一个宿舍的舍友,常形影不离的出现在学校任何一个场合,同学们都说,我们像极了孪生姐妹。我很重视友谊与陪伴,与她无话不谈,分享我的心事和零食,诉说青春的烦恼,我想我们的关系应该会是天长地久的。可有时候,命运并不会按照设想去进行,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界限,同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初二开始,她便不再和我一同上下课,课间休息,也不会叫我一起出去放风, 我以为的唯一性,被另外的女孩替代了。

想想那时的自己,自尊心受挫,也不知该如何开口问她,为什么不再和我做朋友。也尝试过和别的女孩重新建立友谊,各种原因渐行渐远,都成为短暂的陪伴。从那之后,我便开始了一个人“生活”,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操场,从操场到食堂。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有种莫名的悲凉,这种形单影只的生活,让我一直有种想洗刷的耻辱感,每每一个人,格格不入的在三五成群的同学中礼貌的打招呼,微笑,假装坚强的走过,都会想,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们一样,有很多玩伴呢?是我自己哪里有问题,别人不愿意和我玩呢?我总是一个人,他们会不会背地里嘲笑我呢?

孤独带来的羞耻感折磨了我整个青春期,常会在夜晚因这种内心的孤独害怕而偷偷落泪,从初中到高中,我在害怕孤独,却不得不接受孤独,忍受孤独中度过。直到临近高考,在没有硝烟的战斗气氛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前程争分夺秒,独来独往时,我的焦虑因大众的表现调整,而逐渐减缓。高考填报志愿我毅然选择了离家千里的城市,离家更远,孤独感却没再增加了。我把新生活安排的很满,上课,社团,看书,自习,恋爱,学舞蹈,兼职,一切融入现实的机会,都在尝试。我还是常一个人来往,走在校园里却不再低眉弄眼,唉声叹气。时间给了我看清孤独的机会,也让我适应了“孤耻感”,就像是《小王子》里的红玫瑰,和小王子相互滋养,我也因和孤独相处愉快,更加珍惜独处的时间,因为独处,给我更多思考,让我更加理智。

前段时间,无意间翻到一部纪录片——《金星小姐》。这部30分钟的影片,记录了金星在接受变性手术前后的心理细节和一些手术场景。当她描述在比利时演出时,遭遇一个胖出租车司机请求解决生理需求,她的结论是,“无论你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阶层、什么样的职业背景、什么样的性别状态,人就是孤独的”。近段时间,我常在想如何与孤独更深层次的相处,听到她的这段话,我回顾过往,看看周围人的生活状态,人类的群居生活,社会行为,是为了缓解作为生物的人的孤独性而运转。每个人都渴望在特定的状态和时间,被他人所理解,接纳,包容。可是,这真的能稀释我们心中的孤独感吗?当遭遇被孤立,被排斥,被忽视,背叛,无论那种孤独是主动还是被动,她带来的耻辱感,又如何化解呢?

孤独,是因这世上不可复制一模一样的生命,再亲密的关系,也难以抵御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来这世上,除了多胞胎的兄妹,太多人孤单的来,离去,也作为生命个体,孤独的走,带不走任何名与利。而活着,最重要的便是认清孤独的事实,接受她与生命同在,享受孤独的过程,享受作为一个独特生命个体创作的过程,享受成为自己的过程,心中的孤耻感便可消抵很多,也能活的更洒脱,更坚强,别有味道。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