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家长的笑容刺痛了咨询师的心……
2021-03-02   6610次阅读   3个赞

 

 

一般为孩子约心理咨询都是在电话上简单说下情况,符合心理学的范畴就约了时间直接过来。这位爸爸很例外,一定要求来先见下咨询师。来了之后,说得很多,越说越忧心,临出门时,长叹一声。

 

三天后,还是这个人,带着拒学在家的儿子来了。安排孩子喝水,询问“爸爸要不要进去?”,结束时约下次时间,全程孩子都面无表情,爸爸却是满脸笑容。

 

几天时间,一个人的心境能有这么大的不同吗?

 

当然不能!只是身为父母,无论多么沮丧多么愤怒,还是想支持鼓励孩子,让他觉得一切还有希望。

 

这太难了!

 

关于家长情绪的误区

 

1. 做了爸妈,就要天天好状态(错)

 

这句话错在不可能!

 

不当爸妈,我也希望天天好心情。怎么可能呢?把做不到的事情当成对照标准和努力方向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又因为这种感觉是消极情绪不能表达,所以被压抑,最终或者无意中寻找其他突破口,如在工作中和其他家人面前表现失态,或者促成失眠,抑郁等症状。

 

同时,在这样完全充斥正向情绪的家庭里长大,孩子没有机会和能力体会其他情感,实际是不完整的状态。“爸爸妈妈天天都这么开心,那我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呢?不应该吧!”这部分分裂出去的体验无处安放,更无法学习处理和应对,必然影响日后更真实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2. 所谓真实就是有什么表现什么(错)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接纳与选择,接纳情绪本身,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对象。

 

作为一个人,尊重自己,要知道内心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你的情绪要何时表现,怎么表现,跟谁表现,都是思考之后的产物,而不是冲动为之。比如,晚上十点忽然在班级群里看到孩子的成绩单,不理想,很生气,而这会儿正是该睡觉的时候。你是把他叫过来批评一顿,还是先睡下不影响第二天学习,再找时间谈?

 

允许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爱惜自己;为它们找到合适的表达,则是承担责任。

 

 

3. 家长的情绪来自于孩子(错)

 

有时候会听到家长说“如果不是孩子,我们两口子没什么矛盾。”“我身体不好都是被孩子气的!”这可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

 

确实,做了父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我们,但这真的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一个成年人,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也会因此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换句话说,你从来都不是带着白纸一样的心情回到家面对孩子的。外面的,家里的,这个人的,那个人的,这些情绪在心里叠加,变形,很难完全区分开,常常看似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关联。

 

如果坚信孩子才是“根源”,可能更少反思自己,更多指向对方,既不客观也没有效果。

 

如何轻松做家长

 

1. 了解自己和孩子

 

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觉察,包括觉察内心的体验和头脑中的观念。

 

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过去和现在分别是什么状态,TA目前的情绪是什么,怎么回事?自己现在的体验是什么,可能与什么相关?

理清线索,甚至尝试理清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更专注和安静。

 

2. 保持灵活开放的心态

 

很多父母的痛苦体验来自于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其实,不是TA的某个表现刺激了你,而是心中那个应该一直听话(成绩好,让大人省心……)的观念落空,引发了失望的情绪。

 

因此,需要一直提醒自己: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变化着,青少年尤其明显,家长要应对眼前的情况,而不是倒回去懊悔或者对着不可知的未来忧心忡忡。

 

 

3. 丰富个人生活

 

家长也是人,需要独立的内外部空间滋养自己,从而有更好的状态享受生命和承担各项社会责任。无论孩子是什么情况,都坚持保有这样的尝试,更容易让TA学到:自己不是所有人的唯一重心,生活可以被多元化评估且值得热爱。

 

这种积极的情绪相互感染,会开拓孩子们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人和人的交流归根结底是情绪的交流,家更是个讲情感的地方,如果你对亲子之间的情绪互动有兴趣,请关注我们,了解更多信息。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