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谁在欺负你?(下)
2021-04-17   2016次阅读   3个赞

来,先温习一下。
不合理的信念具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简单来说,绝对化要求实际就是觉得所有人、所有事都必须按自己的意愿来;过分化概括实际就是以偏概全;糟糕至极实际就是过于悲观。
我说过了,这么说,可能显得不够专业,但胜在好理解。
对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简单了解后,让我们回到那个最终话题:谁在欺负你?

   什么是“欺负”?   

首先让我们对“欺负”这个词进行一个简单的确认。

什么叫“欺负”?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用态度、动作、言语等对对方的身体、精神造成伤害的一切行为的统称,指欺诈、违背;压迫。
360国学里则有两个解释:一是用傲慢的态度或不讲道理的手法恫吓或企图胁迫;一是强迫接受艰巨的工作或任务。
如此看来,但凡欺负,应当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手段;一是目的。

首先是手段恶劣。要么施以暴力,要么言语侮辱,要么傲慢无礼,要么冷漠无视。

其次是目的自私。采取各种恶劣手段的目的是通过对对方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从而迫使对方接受其本不愿意接受的工作或任务,最终使对方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需求。

顺便说一下,在日本有一种“欺负人现象”,是一种在日本的集团中存在着的,明显的、可以代表日本集团特征的现象。


这是网上的一个事例:

曾在日本一个著名的研究所里工作的赵女士表示,她曾工作过的研究所里大多数人都是好的,但总有一些人对外国人特别不友好。

中国人的自尊心很强,且身在国外,神经也比较脆弱。有的日本人不知是真的无知还是别有用心,他们会问中国人喝的水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是否能吃到白米饭,让人觉得他们在情绪里掺杂着蔑视,却又不好反应过于强烈,因此情绪总是容易低落而压抑。

赵女士说,在研究所曾有过一个通过软件劳务输出来日本的中国女孩,不会说日语,但是听得懂。周围的日本人以为她不会说就听不懂,说了许多损伤她自尊心的话。后来这个中国女孩子的精神就完全失常了。

看,这就是言语侮辱和职场冷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

日本人把“欺负人现象”定义为:使比自己立场软弱的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痛苦。这在日本是个非常深刻的社会问题,而其背原因实际与日本自身的地理环境及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关。

如果有人多次对你采取暴力、漠视或言词侮辱,那不用怀疑了,这就是在“欺负”你。
但更多时候,大多数人除非是情绪过于激动,否则一般都不会以过于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身边的人。
那这时候,我们可能就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受欺负了呢?


   你真的被欺负了吗?   

想想,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被欺负了?

常见的情况是: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

就类似于“为什么不叫别人去,偏要叫我去?”;或是“大家都去过,就我没去过。”;又或者是“能帮别人,为什么不能帮我?”。

诸如此类。


这里就涉及到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了。

一个是每个人的需求不同。
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就像我曾经举过的例子:同样是参加比赛,有的人认为是单位在给自己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有的人则认为是给自己加任务,添麻烦,纯属欺负人。
如果事情恰如人所愿,自然不会觉得是“欺负”,但世上岂有事事如愿之人?

一个是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不同。

这里的评价既包括自己内心的自我评价,也包括自己所认为的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同样是以参加比赛为例。有的人很自信,相信派自己去就是看中了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一定能表现出色。有的人不够自信,害怕自己会在比赛中不尽如人意,自然也不会相信来自别人的肯定。

当然,外界评价会对自我评价造成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给予我们的评价始终处于负面评价,那么毫无疑问,这不是个好的环境。

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

还有就是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我们在看电影、电视剧时,总觉得里面的人是不是有点傻啊,明显被人骗了啊。可大家有没有想过,那是因为我们作为观众具有“上帝视角”的原故呢?

因为“上帝视角”,我们能清楚看到剧中所有人做过的所有事,有时还有旁白告诉我们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是在真实生活中,失去了“上帝视角”的我们,看事情的真实模样很可能就像下面的这道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

对于同一件事情,与之相关的每个人,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很可能看到的只能是事情的一部分。因此,有的人看到有朵小红花,有的人看到有个缺口,还有的人甚至可能看到了破败不堪。

而那些我们所看到的部分,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事情的真相。


还是举例说明吧。

比如说,现在你需要给各个单位安排一些培训任务。你的安排是各单位轮流参加。因此,从你的角度来看,是每个单位都承接了同等的培训任务。但各单位看到的是自己承接的那一个培训任务。

于是,就像下面的这幅图一样,身处蓝点的你,看到的是与7个红点间的7条线,而每个红点却只能看到自己与蓝点间的那一条线。

当然,你也可以告诉红点们,除了他们看到的,事实上还有相同的6条线的存在。

有的红点也许相信,有的红点也许不信,这取决于红点们各自的想法,但不是你能决定的。

 所以,“有没有被欺负”有的时候是个伪命题。有时因角度不同,可能“欺负”并不存在,甚至有时因需求和评价不同,有的人眼中的“欺负”,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的“机会”和“照顾”。

但生活中,“欺负”这个词还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澄清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施以“欺负”行为的人,到底是谁?

   欺负你的可能是你自己   
我们前面以方块图为例,说明在真实生活中,我们没有“上帝视角”。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不仅没有“上帝视角”,甚至连看的机会都没有,不过“听说”而已。

同样是前面的那个方块图,更多的人,可能根本没看过图中的那个方块,方块的样子不过听人而已。

这时,方块到底什么样,首先要看这个说的人是不是真的看过方块,也就是他的描述是否真实;其次要看这个说的人是从哪个角度看到方块;然后还要看他如何理解自己所看到的方块,以及他的表达是否准确;最后要看我们如何理解自己所听到的内容。

是不是有点绕?还是以图为例。

来看两幅还挺有名的图:

第一幅图是有名的鱼牛图。如果鱼从来都没有看到过陆地上的四肢爬行动物,那么无论青蛙描述得多么具体,鱼脑中构想出来的牛也只能是一个在鱼身上加上四条腿和两个角的怪物罢了。

第二幅图表达的道理差不多,不过换了描述对象而已。

这两幅图都在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对没见过的事物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哪怕我们已经描述得非常准确、详细了。

明白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言归正转,虽然我们没有“上帝视角”,但并不影响我们具有“上帝思维”,认为自己对人对事的了解已经足够全面

同样,虽然我们常常受自己的认知和经验的影响及限制,但并不影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做出的的判断都正确、公正

因此,因为曾听说某个人会偷东西,丢东西时首先就想到了这个人;因为有人说某个人乐于助人,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这个人在帮助自己。

同样,有的时候,因为听说某个人强势,于是我们面对那个人时,大脑不由自主地鸣起警笛,以“可能会被欺负的警惕性审视对方,然后发觉自己真的被欺负了。

在这种情况下,那个人是否强势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也很可能并不是被那个人欺负了,而是被我们自己心里塑造的“假想敌”欺负了,更确切地说,是被我们自己的认知及情绪给欺负了。

当然,这种“道听途说”也是有好处的,能让我们更快地收集信息。只不过我们自己要时时提醒自己,“听说”只能是参考,更重要的是自己去看,自己思考,自己判断。

不然,出于惯性思维,我们很可能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过分概括”之中,形成错误的认知和判断,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人际交往,最终还可能陷入“糟糕至极”中。

   事出有异必有因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事事必亲看,这时有个很简单的依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事出有异必有因。

孙老师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普通人。

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吗?普通人身边一般都是普通人,遇到的大多都是普通事,而普通人和普通事往往都遵循普遍性原则。虽然事不可绝对,但出现特例的机率还是比较小的

因此,一个总是对你冷言冷语的人突然对你热情起来,可能并不是突然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遇到一个句句投机,事事投缘的人,也可能不是遇到了知音;同样,碰到的发财机会,可能是个杀猪盘;遇到的完美爱情,可能是要历的劫。


其实即使是明星,普通人定律依然可以作为我们对明星作出判断的依据之一。

比如我其实就不太相信王鸥对自己家人的描述,觉得至少应该不至于像她描述的那么糟糕。

自2020年疫情期间王鸥参加《我家那闺女2》,在节目中不断描述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其他明星的家庭的羡慕等等之后,王鸥已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为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及与家人相处时受到的冷遇而落泪了。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这些关于童年、家庭、家人的描述都出自王鸥一人所言。而她的家人虽然承受了网友的很多责难,却一直没有发声反驳,更不曾对王鸥有过攻击性的语言,这与通常我们对“糟糕的人”的认知似乎不太符合。

毕竟网络时代,作为明星的家人,如果真要发个言,还是挺方便的。王鸥赚钱应该也不少,类似的可以去比对一下张韶涵和毛晓彤

因此,相对来说,可能性比较大的事实也许是:

王鸥为了自己自强独立女性的形象,至少是夸大了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及家人的描述。

如果真是这样,算不算为了自己的事业,牺牲家人?而家人选择沉默,算不算另一种包容和爱?

那么,到底是王鸥被家人欺负,还是她在欺负家人呢?

谁知道呢?王鸥自己知道吗?


   可能是你在欺负人   

所以,关于“欺负”,也许还存在一种情况,而且是我们自己不太愿意承认的,那就是:可能不是我们被人欺负,而是我们在欺负人。

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我们陷入“绝对化要求”中的时刻。这又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话题了。

啰啰嗦嗦,不知不觉4000多字。不聊了,这个话题,我们下次再来讨论。


顺便补一句,曾有网友留言: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坏事,却一点都不惭愧呢?

孙老师想说的是:知道灭霸吗?灭霸会认为自己做的是坏事吗?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