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学女娃被老师质疑偷1200元后坠亡,遗言:弄脏路了,抱歉
2021-04-20   9434次阅读   11个赞

坠亡学生家长网名:从此你长眠我们长念,发长文痛诉担任学习委员,品学兼优的女儿,因老师质疑偷1200元后,选择结束生命。

孩子就读学校:西安市浐灞第二十小学

事发原因:老师说丢了1200块钱。

孩子的遭遇:三名老师(班主任杨丹,副校长王婷等),对娃审问半个小时。

老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的反应:

1. 家长提出如果老师不放心,可以先转账给老师。然后家长要看监控,确认老师所述的事情是否属实。老师拒绝转账,要求家长带现金。

2. 家长提出如果看到孩子情绪不对,请把孩子留在学校,等自己赶到后再做处理。(不知为何孩子又跑出了学校)

3. 当家长接到老师电话后赶到学校,要求看监控。老师以“不要让过多的人知道”为由拒绝,提出把孩子带过来和家长一起看。

4. 事发后,家长要求见校长。学校老师以担心校长的人身安全为由,拒绝。

5. 事发后,家长坚持要求查看监控,确认孩子是否有拿1200元。老师开始口径不一,有人说是3-400元。到底是多少钱,是谁的钱,到现在学校也没有老师能给家长说明白。

 

 

孩子生前的最后轨迹:

1. 母亲着急联系孩子。孩子通过智能手表接听了电话,但还是挂断了。

2. 孩子留下的遗书内容:“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20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能够看出孩子选择了逃避的方式,那是因为小小的她,实在没有能力来应对这个“重大的突发”事件。并且她所在的原生家庭,功能性较差,不能提供给孩子“爱、安全与保护”。孩子出事后,没有一个避风港可以躲进去。


这是一起悲剧。

一、首先我们还是要关注孩子的内心。

这个孩子读书好,还担任了班干部。说明孩子懂事,对自我有要求。

但从孩子的遗书内容来看,孩子过得并不快乐。家长对于孩子可能是从小严格,不断要求孩子努力去达到自己的要求。

所以孩子会认为家就是一个“用假笑应对的场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家培养出了孩子的“超我”。

“超我”就是指要符合社会期待。对于孩子来说,符合的期待就是要“懂事、听话、成绩好,不要做让家长和老师失望的事情”。

 

二、再深入一些去说,现在监控还没有曝光。可能有两种情况:

1. 1200元不是孩子拿的。

这就是说,孩子被学校冤枉了。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又是一名从小被高要求,具有超我意识的孩子来讲,是难以承受的。

她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循规蹈矩、品学兼优,现在被老师质疑为“偷钱的人”,而且被三名老师审问,同时老师还通知了家长。

这在孩子看来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她会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她靠自己的能力也没能为自己澄清,她会害怕家长过来之后,也会跟老师是一样的态度和反应。

同时,从遗书中提到的“家不是依靠”,说明孩子在这个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是很少的,这个家让她没有感受到她会被父母保护与支持。

 

相反,如果换了一个从小调皮捣蛋,让老师很头疼,家长也觉得自己管教不住的孩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遭遇了同样被冤枉的事件,可能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会更前。因为这样的孩子,超我发展的并没那么强大。

所以学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需要照顾到孩子的性格特质,尽量用柔和、安全的教育引导,避免出现无法修复的悲剧。


2. 1200元是这个孩子拿的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是需要接受批评的。但是心理角度来看,这是孩子与自己无法承受的管束做的斗争,是想要表现出真实自我的一种反应。

就像孩子从小被家里严格管束,不准吃任何零食。小孩子没有反抗能力,看到零食只能吞口水,甚至说服自己:“妈妈说吃零食不是乖宝宝。我是乖宝宝,所以我根本不想吃零食”。

等孩子稍微大点,进入学校后,他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与更多的自主权。他会不自觉地想要做反抗,例如看到同桌的零食,他会忍不住偷偷拿一点来吃。但因为他头脑中有一条“铁律”:零食是不能吃的。所以他只能通过偷偷摸摸的形式来满足自己,同时是对权威束缚(家长的管教)做出反抗。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拿了这个钱,可以请心理老师介入进行正确引导。当心理老师介入后,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也可以帮助孩子,邀请家长一同加入心理咨询。让家长看到现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已经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家长就能适当地进行调整。

 

当然,学校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上,可以改进的地方是有很多。这里仅从孩子的心理健康角度出发,进行解读。


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大多也会选择符合社会期待的要求,去向孩子灌输。但如果家长能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或许就能够培养出更具有心理韧性的孩子。

《依恋与家庭治疗》中,就为家长清晰地罗列出了孩子常见的不利于成长发展的自我保护策略。

书中提到父母对孩子有一种伤害性的管教方式:强迫性顺从。处于这样管教方式下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得很乖巧,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总的一个特征是:听话,顺从。

但这种顺从的背后,是孩子的自我压抑。孩子的焦虑感和自我抑制时常被忽视,而且他们一味担心做错事或犯错误,会使他们难以习得新技能。

就像案例中的女生,她已经很明确把“家”定义为一个用“假笑应对的场合”,但父母可能直到看到孩子遗书的内容时,还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说。

因为在父母看来,孩子一直很懂事,很听话。

这类孩子表现出的成熟,是压抑的情感爆发,压抑的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出现抑郁。抑郁的危险病症表现之一,就是会产生自杀意向。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