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中国式父母的最大焦虑:父母可以满盘皆输,但孩子一定要赢
2019-08-20   2953次阅读   8个赞

“82%的中国家长已经为孩子的成功做好牺牲的准备。

作者 | 万里阳光

 

1.

“我都是为了你好”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可是对于《小欢喜》中的英子来说,家庭是不幸的,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离异,还因为母亲对自己无时无刻的掌控。

随着新剧的持续更新,方一凡和英子的“早恋”问题引爆了剧情的高潮。

学校针对高三学生的自我认知举办了一个活动,活动时老师教给学生一个“拥抱疗法”,从中发现并疗愈孩子们来自原生家庭的部分创伤。

经历过父母离婚和母亲强烈掌控的英子,触景生情,向好哥们方一凡诉苦。

为了安慰英子,方一凡试了试“拥抱疗法”。

就是这个拥抱,被两个人的母亲宋倩和童文洁发现,误会他们在早恋。

学生时代,几乎所有父母都视早恋为洪水猛兽,尤其是对于对英子期望很高的宋倩来说,尤为如此。

 

为了确认英子谈恋爱的“事实”,她试图找女儿的日记本,翻阅女儿手机的聊天记录,干涉英子和方一凡的交往,甚至为此和自己最好的闺蜜童文洁闹翻了。

在宋倩的眼里,她为了女儿放弃工作,放弃生活,甚至放弃了自我,把所有的心思精力全放在了女儿身上,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欺骗和“背叛”。

付出越多,她对女儿的控制欲越来越强。

孩子的学习她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她要清楚、孩子的朋友圈她得了解、孩子的未来她要规划。

她想掌控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喜怒哀乐她都想要了解。

终于,在一次吵架时,她说出了那句很多妈妈都会说的话:“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呀?我容易呀?我压力不大呀?”

这句话,真实到刺痛了人心。

孩子是好孩子,妈妈是好妈妈,可是谁也不能让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生活。

宋倩和英子的争吵看着着实让人心疼。

很多人都在讨论谁对谁错,她们似乎都有错,似乎也都没错,但是有一个答案是绝对唯一的,父母绝对是为孩子好。

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即使吵得再凶,父母还会把爱给我们。

因强迫孩子在气球上写下“考七百分”的理想,母女不欢而散,但回家后,宋倩还是把精心熬的汤送到女儿手中,而且没加女儿不喜欢的中药。

 她向女儿道歉,说是自己不好,不应该让女儿非写什么分。

她给女儿买喜欢的衣服,压缩一切娱乐时间的她,竟然也约女儿看电影来放松。

 父母就是这样,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在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

汇丰银行曾经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2%的中国家长已经为孩子的成功做好牺牲的准备。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父母们还为我们牺牲这么多,为何我们总是感到痛苦?总是想摆脱父母的掌控?

 

2.

控制的背后,是父母无尽的焦虑

 

不久前,有网友在网上晒出孩子的“暑假账单”,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关注,一个孩子一个暑假“轻轻松松”就七八万,许多家长直呼:孩子暑假“过不起”。

 在深圳,有一位母亲给即将进入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报了一大堆暑假班,包括11个培训班和2个夏令营,共计花费5.7万元,相当于她大半年的工资。

11个培训班:3个语文班(课程同步、阅读理解、写作),3个数学班(跳级抢先学、奥数、速算),1个英语班(少儿口语),主课之外还报了1个科学(机器人)、1个韩国编程启蒙、1个书法和1个游泳兴趣班。

2个夏令营:一个是国学夏令营,另一个是国际夏令营。

在时间安排上,从期末考试结束,一直持续到8月29日,全程无空当。

当被问到为什么有的班要报3个时,母亲说,因为每个班的侧重点不同,她希望让孩子学得更全面些。

宁愿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要给孩子报班。因为别人家都给孩子报暑假班,如果自己孩子不去上,和别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中国孩子的暑假已经不再是充满欢声笑语,而是比平时还要繁重的学习任务。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各国教育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每周包括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在内的课外学习时间,平均长达17小时,比欧美孩子多学10个小时,位列全球第一。

即使如此,很多父母依然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焦虑。

这是中国式父母焦虑。

很多父母都觉得,如果孩子不去报班,他就要被世界抛弃,被自己的同龄人抛弃了。所以,不管孩子乐不乐意,也要把孩子送到各个兴趣班、培训班。

有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父母唯一想要的结果,就是孩子无所不能,无所不会。

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输。

马东曾说: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自己没考上大学,孩子就必须上大学;自己是本科,就要孩子考上985、211;自己是985、211了,孩子就要考研考博甚至出国留学。

“控制型”父母在想要操控孩子的愿望背后,其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你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未竟的梦想你要来替我实现。

父母们会觉得,我对你要求严格一点,是为你好,你会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这种爱看起来无私,但其实只是出于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个体独立性认知不足,其实源于自己内心的焦虑。

因为,孩子的生命由你赋予,但并不代表它就是你的。

亲子关系天生赋予了父母掌控主动权,但正是父母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有时候会跳出来操控教养的方向。

因此,孩子感到痛苦,选择逃离。虽然所有的期待都是美好的,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打脸,让父母焦虑不安。

越是焦虑和不安,就越要拉紧手里的缰绳,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掌控权。

父母们看似强悍,其实内心焦虑不已。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慰藉他们脆弱的灵魂。

 

3.

相信孩子,他没那么糟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使然,但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更多的要注重方式方法。

 

1、推己及人,接纳孩子。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讲述过自己的故事。

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差,老师在和父母的联络薄上写道:“数学成绩需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老婆对他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一旁,问她:“你原来上学的时候,数学学得很好吗?”

老婆说:“很差。”

吴念真说:“我也很差,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他和老婆很认真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我们很多事情做不好,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真的没那个天赋。那又何苦为难孩子呢?

我们都没有考上大学,没有上985、211,又为何要把孩子勉强培养成比我们还优秀的人呢?

别拿自己的不擅长,要求孩子的高标准。

 

2、放手而不放任。

陈美玲,是曾与邓丽君齐名的香港女歌手。

退出歌坛后,陈美玲成为了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而她的三个孩子也都相继考入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

她从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因为在她看来,孩子的自我肯定能力是最重要的。

她会在下雨天带孩子到公园的水里比赛,看谁放的叶子跑得快,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她提出了让中国父母瞠目结舌的教育方式: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她主张“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其实,她并非不管不顾,只是把属于孩子的还给孩子而已。

相反,若父母像监工一样,全天候无死角监督孩子的学习,甚至把学习变成亲子角力的战场,充满各种威逼利诱,那么,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入侵”,就是控制。

其实,父母们最需要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来的心。

 

3、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童话大王郑渊洁只上过小学四年级,但有了孩子之后,他开始努力写作,坚持写了28年《童话大王》月刊。

 郑渊洁说:“这样做,就是要让孩子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心理学有一个“镜像理论”:婴儿从出生就开始无意识地模仿父母,他们和父母之间,似乎存在一个镜像。婴儿会模仿父母的一颦一笑,行为举止。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父母就要先做这样的人。别总是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也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如何作画。做好自己,你便是子女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请你相信孩子,他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一热就脱掉了大衣,结果,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南风效应。

父母就如同这阵北风,无论外力多强,也比不上孩子内心的自发力量。

要知道,孩子从一开始,就是最优秀的那颗精子。只要你相信孩子,给孩子时间,给孩子空间,给孩子独立的机会,他们一定可以做到,甚至会比期待中做得更好。

孩子就像一朵花,父母只负责浇水、施肥。然后,静待花开。

不管早晚,这朵花总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也是。

不要用你的控制,让花枯萎,让自己痛苦。

松开你的手,相信孩子,他们能成长的更好。

 

-  END  -

 想要看更多,还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
“ yidianling0 ”哦~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8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