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讯
首页客服

跟风心理

2018-05-289187次阅读3个赞

生活中,有人总是盲目跟风,穿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结果路却越走越窄。这种现象可用“毛毛虫效应”来解释。

    有位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几十只毛毛虫放在花盆边缘,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不久,领头的毛毛虫开始向前爬,其他毛毛虫也跟着前面的往同一个方向爬。科学家以为它们会换个方向爬进盆里,以便吃到鲜美的青草。没想到它们还是固执地沿着花盆边缘爬行,结果大多数毛毛虫都累死了。这个实验说明:如果人云亦云、盲目从众,那么即便机会就在身边,也会与自己擦身而过。这启示我们,选择道路时不要盲目照抄别人的路,否则会迷失自己、错失良机;而要积极创新,突破思维定势, 走出经验的樊篱,不固守原有的经验,寻找一条个性化的人生路。

 

    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人们有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因素:

    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3个人已点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