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如何做,才能帮助化解身边人的戾气?
2023-04-22   1320次阅读   0个赞

沈阳有一名80多岁的老大爷,上车就认为他人应该理应给自己让座。当看到没有人主动起身给他让座时,老大爷似乎已经心生不满了。

于是要求一位女士给其让座,遭到拒绝后老大爷将满腔地愤怒都发泄了出来,对女士进行了锁喉攻击,并声称:我80多岁,孤身一人,你奈我何?

的确,就算报警,面对这么高龄的老人,执行起来也很困难。大多以调解、劝导为主。

那么这位老大爷为什么那么愤怒呢?

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老大爷一生过得并不如意,因为他身上的戾气很重。这是一个负性循环,老大爷会觉得其他人都欠他的,自己为自己出头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不知道老大爷年轻时过得如何,遭遇了什么。很多现实性的遭遇,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如何去应对这些困难。

开创了人际沟通分析学的伯恩,年轻时的遭遇可以说是全方位受到打击:

伯恩早年丧父,他的父亲因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在伯恩10岁时去世。伯恩的母亲,因此抑郁,并难以承受为了养家糊口需要长时间工作的负荷。

伯恩的情感生活也不如意。第一任妻子在怀上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时,离开了伯恩。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拒绝跟伯恩有任何往来;

伯恩的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因一场车祸,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5岁。


工作受挫:

因被调查委员会认定为有安全风险,失去了在退管局的工作。

应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伯恩的“丢饭碗”:成为一个没有父亲的男孩,导致他被他人有区别地看待和对待,并被边缘化,分配了较低的社会地位。


事业受阻:

伯恩在1941年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研究精神分析。

有了10多年的资历之后,伯恩申请想要进入旧金山精神分析研究所。但教育委员会主席Emanuel Windholz在1953的出具了一份拒绝信,明确指出伯恩没能按照标准的精神分析技术跟踪趋势并追求治疗目标。随后委员会没有通过伯恩的论文,并建议伯恩停止他的精神分析训练,并表示他们认为伯恩已经没有进一步被督导的必要。

这是非常打击人的一个现实。也是这个打击,让伯恩痛恨上了精神分析的这批研究者,曾在多次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如果伯恩就此走上仇恨情绪的道路,成为了一个充满戾气的人,那么他也有可能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老头。

但伯恩选择了谷底反弹,开创了人际沟通分析学,而他留给自己一生的评语是:我一生都在教人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但我自己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虽然他依然哀伤于自己的经历,但留下的学识却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情绪的泥潭中。


让我们怀着好奇,来看看从伯恩的著作《人间游戏》中,可以吸收到哪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情绪,消除戾气,改善人际沟通的方法。

一、我们需要去结交朋友,与家人保持联络

书中提到,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婴儿如果没有得到母亲的喂养和抚触,就会脊髓萎缩。

当时罗马尼亚孤儿院因为国家的特殊生育政策,导致大批孤儿被送至孤儿院。里面一个护士需要照看20-40个幼儿。

对于孩子的喂养,都是统一的时段,进行的流水线的操作。这就代表着不论孩子是否感到饥饿,或者是需要更换尿片,都只能被动地等待着。

这些孩子唯一能够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就是通过流水线式的喂食和更换尿片。

这就生成了情感剥夺和感觉剥夺。从生物学角度看情感剥夺和感觉剥夺是很容易引发或促使器质性改变的。这会导致脑干的网状激活系统没有得到充分刺激,至少会间接引发神经细胞的退化。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辨识出来,因为他们会有刻板地身体摇晃表现。

这个案例就能够告诉我们,我们一生在人际关系中,都会本能地追求“安抚”。


婴儿期的安抚,来自母亲的怀抱、哺乳;

成人之后的“安抚”则会演变出各种形式,例如:

情绪不好时,能够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忍让;

繁忙的工作,可以得到晋升和表彰。

如果成人期一直得不到“安抚”,就很有可能发展为充满戾气的人,固着于“儿童式”的情绪表现和期待。


电视剧《狂飙》中的队长曹闯,年轻时投入于工作,也得到了认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提拔干部的要求,还增加了学历等曹闯这类大龄基层干部很难去达到的要求。

当曹闯看到自己渴望得到的“安抚”(提拔、表彰)逐渐变得难以企及,最终选择了违背初心。

如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时不时的能够得到情绪上的“安抚”,就可以消除戾气。

当我们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再进一步结合《人间游戏》中的理论,还可以去帮助到我们身边的人,成为能够安抚他人情绪的帮助者。


二、应用自我状态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是我们自己的心理现实,分为三类:

1. 类似于父母式人物的自我状态(父母态。每个人的内心都带着他的父母)

2. 自主而直接对现实客观评价的自我状态(成人态)

3. 成型于儿童早期,代表着过往遗迹,仍然活跃的自我状态(儿童态)

那么人际沟通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如果你希望自己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能够具备安抚他人情绪的能力,那么好的交流,是能够互补的。

也就是当你的沟通对象,表现出了儿童态时,你可以用父母态去进行回应。例如:女朋友向你撒娇,或是同事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找你哭诉等。

当领导找你讨论项目推进时,则应该是两个“父母态”进行对话。

而当朋友们一起约出来聚会,玩密室逃脱时,那么就是多个“儿童态”才能玩得尽兴。此时如果表现出了“父母态”,那有可能会让其他朋友觉得你总是端着架子,跟他们玩不到一起。

在文章开头处的案例,抢位置的老人就表现出了“儿童态”,希望对面的人能够以“父母态”回应她,让位置给她,照顾她。

那么对面如果是“成人态”,就可以因为自己不想让座,而很理智地拒绝。

如果对方也表现出了“儿童态”,事件就有可能演变为互殴,或双双倒地嚎啕大哭的闹剧。


理解了这些后,当我们出现不良情绪时,我们能够精准地判断自己出现了哪种自我状态,我们就能很好的进行情绪调节;

加上我们如果有好的人际支持,我们就可以在人际支持里得到“安抚”。例如来自父母的安慰或是朋友的开导和鼓励。

我们也可以在家人或朋友出现情绪崩溃时,切换自己的自我状态,以“父母态”去给予这些情绪失控人群以情绪安抚。

得到情绪支持后,戾气就会消退,人际关系也会更健康。


作者:许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