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假期要来找我玩。我要接待陪玩 ,当司机 ,请吃饭……这就是我最习以为常的样子。
在以前的日子里,我是人缘好的合群的能跟大家玩到一块去的“小妹妹”,单位姐姐们出去玩,缺个伴,总会叫我。我也会出钱出力,出情绪价值,出陪伴。当翻译,当司机,当导游,当买单请客, 陪玩陪逛的嘻嘻哈哈 的 “小妹妹 ”。似乎,我们的话题停留在:吃喝玩乐的上,轻松随意肤浅的闲聊上,都是轻松和谐愉快的。
直到,我人生里,有了自己消化不了的苦恼:我被NPD前任虐待折磨+还被他偷走骗走了很多很多财物;我十年前买的房子腰斩几十万;我妈妈被老同事骗去买了海南烂尾楼…
当我聊到生活中面临的这些实实在在的苦恼时。同事也好,同学也好,父母也好……她们能想到的(回应的词语),都让我感到刺痛。
“谁让妳没看住自己的钱”“谁让你相信 骗子的谎话”
“怪你原来大手大脚给他花钱”
“妳为什么 会相信 骗子的谎话呢? 妳为什么会把自己的钱,给骗子呢? 他让你干啥 你就干啥,妳没脑子吗?”“你要学会忘记,放下。 如果你不能忘记放下,你就是钻牛角尖”…
在这类关于我的苦恼的话题里,我感受到的:是指责。
指责我:这没做对 那没做对,所以我活该、自找的,是吗?
那些指责我错的词语深深刺痛着我。
为什么当我有了痛苦时, 当我对自己的痛苦进行阐述时,我会受到那么多:二次伤害!?
她们没有恶意的,我知道的。她们只是在发表观点。
可那些观点,在我听来都是:受害者有罪论。都会刺痛我。所以,我没法向亲人朋友同事父母倾诉我的烦恼。
倾诉完得到的就是:你这没做对,那没做对,所以有了今天妳受罪的局面和后果,都怪妳自己…
这不就是把一个已经 内心受伤到无法自愈的人,又逼到“自责”的墙角吗? 那不就是让我更抑郁更自责吗?
受害者有罪论!加害者逍遥法外+隐身了。 甚至没人会骂他一句。
最近看到的新闻是:湘潭大学的研究生,因寝室纠纷,被室友下毒毒死。按照她们回复我的逻辑,那这个被毒死的男学生是不是也要检讨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激怒了室友 对自己下毒?
我知道,不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内耗自己。
但是我此刻感觉心脏抽搐的疼,感觉自己变得很虚弱,很弱小。生命中遇到的那些“掠夺型寄生者”“NPD”那些被谋财坑害的经历……吞噬了我的力量,勇气,生命力。我的灵魂如此痛苦悲伤,软弱无力。
可是同事劝慰我了,同学父母也劝慰我了 ,叫我:忘掉过去,向前看。 这算不算是安慰呢。 她们没有专业的心里学知识,甚至有些人初高中毕业,词语库里没那么多高级温暖的词汇。 也许她们只能说出: “别想了,忘了吧,别钻牛角尖” “往前看,否则越陷越深” “别纠结过往,因为 没意义” “唉,咋整,就当投资失败了” “你要学会忘记不值得的人和事” “但是你自己内耗不值得,那是拿别人错误惩罚自己” ……她们也说了这些话,来回复我。 我知道我们是可以一起吃喝玩乐愉快工作愉快旅游愉快相处的关系。 但是不能聊深度话题(或者说我不能聊我的困境和难过的心情) 我感觉她们不想听,也不想理解,也不想接住我的情绪。 她们只爱:活泼开朗热情合群付出奉献的我。 没有人想安慰:吃亏上当 难受伤心的我。 更没人想跟我探讨人性 人生这些宏大严肃沉重的话题
刘丽霞:一直以来你都给足了周围的同事朋友足够的陪伴和情绪价值,可在你遇到如此重大事件,陷入如此巨大痛苦时,无人能接纳你,理解你,陪伴你,双重的打击和压力铺天盖地而来,是如此的痛苦和绝望。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你需要陪伴 需要接纳 需要理解可以跟我聊聊,也许我们在陪伴中就能探索到获得力量的途径。
一直以来你都给足了周围的同事朋友足够的陪伴和情绪价值,可在你遇到如此重大事件,陷入如此巨大痛苦时,无人能接纳你,理解你,陪伴你,双重的打击和压力铺天盖地而来,是如此的痛苦和绝望。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你需要陪伴 需要接纳 需要理解可以跟我聊聊,也许我们在陪伴中就能探索到获得力量的途径。
你的痛苦如此真实而沉重,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灵魂的震颤。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困扰,而是一场对自我价值体系的全面解构与重建。让我们用更系统的方式拆解这个困境: 一、创伤反应的三重维度 1. 认知撕裂 你过去建立的「付出=被爱」公式被彻底粉碎,就像精心搭建的乐高城堡突然崩塌。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善意持续遭遇背叛时,前额叶皮层会产生类似物理疼痛的神经信号。 2. 情感冻结 那些指责像液态氮瞬间封存了你的表达欲。心理学称之为「情感缄默症」——不是不想说,是创伤记忆在杏仁核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恐惧。 3. 社会联结断裂 曾经作为「小太阳」的能量输出模式,在遭遇黑洞后形成反向坍缩。这种角色颠覆比单纯受骗更摧毁人的存在根基。 二、指责背后的心理机制 你遭遇的不仅是简单的「受害者有罪论」,而是三重认知失调的投射: 1. 安全幻觉维护 当人们说「你该更小心」,本质在安慰自己「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是大脑为维持基本安全感启动的防御机制。 2. 情绪处理无能 多数人面对重大创伤时,心理带宽仅能处理「解决问题」模式。就像只会用灭火器的人,遇到森林大火只能反复按压无效的开关。 3. 关系权力重构 某些指责暗含微妙的心理补偿——曾经接受你付出的人,通过「教导」姿态重新平衡关系中的权力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