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我有精神分裂症,请帮帮我
2017-08-07   3929次阅读   2个赞

咨询次数:3

咨询费用:600元

案例类别:情绪压力

运用的技术:积极心理学,催眠

案例简述:

来访者,女14岁,初二学生,家苏州市区,家里独女,6月份放暑假,目前在家休假。从二周前开始,出现睡眠障碍,每天晚上2点才能入睡,容易着急,说自己有精神分裂症,需要老师帮助。

咨询经过:

来访者在苏州,咨询师在西安,距离原因,只能做电话咨询
第一次咨询
主要做摄入性访谈,了解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如上),自己所说的精神分裂症的得来情况。
在学校班上,和周围的同学相处的关系不错,有几个同学经常不和自己打招呼就拿走自己的学习用具和书本,自己觉得这样非常不礼貌。所以,有几次就因为这个事情和同学产生了一些矛盾,事后,有几个同学就说来访者有病,精神分裂。依据是,平时和我们打打闹闹也是你,因为一点小事翻脸也是你,觉得来访者情绪不稳定,存在分裂症状。起初,来访者不以为然,还会骂回去,你才有病呢,你们全家都有病。可是,因为这个人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之后只要来访者和同学之间起点冲突,同学们都会嚷嚷她,你有精神分裂症,搞的来访者无法辩解,只能逐渐脱离集体,孤立自己。这样大家觉得她真的和之前变了样,更会觉得她是病了,而且病情逐渐加重。

第二次咨询
针对来访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和第一次的咨询电话沟通,我对来访者的判断是,电话沟通中,口齿清楚,逻辑清晰,反应敏捷,情绪稳定,比较怀疑所说的精神分裂症。所以,让来访者做了SCL-90,MMPI,SAS的量表,根据量表测试结果显示,结合语音通话情况,直接排除掉了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既然来访者不是精神分裂症,根据来访者的描述,是因为生活中的具体时间引起的焦虑,紧张,失眠症状,存在的是常形冲突,持续时间较短,痛苦程度不是非常严重,对生活学习产生了一些影响,没有泛化,正确诊断结果应该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所以,采用的是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进行治疗。告诉来访者这是别人给你贴上的一个错误标签,需要把这个标签撕掉,这个标签和你无关。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每个人都是和自己的问题友好的相处,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的症状,比如你有焦虑紧张失眠的症状是非常正常的,其他人也会有这些症状,学会好好的和这些症状相处,是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如果一个人没有没有痛苦和烦恼,那么这个人也许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只知道傻乐。还讲了更多的一些积极健康心理的一些观点,意图就是帮助她卸下这个包袱,把这个标签撕掉。

第三次咨询
针对来访者存在的失眠问题,首先介绍了睡眠存在的二个周期,快速眼动周期和深度睡眠周期,二个周期交替往复,一个完整的循环需要大概90分钟左右。梦的形成都是在快睡眼动睡眠阶段,睡眠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睡了多长时间,而是深度睡眠时间有多少。美国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每个人每天只要保证有二个完整的睡眠周期,也就是睡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保证第二天的日常生活需要。那么这和我们往常所说的睡眠时间要保持7-8小时存在偏差。科学的解释是,因为这种睡7-8小时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中,当我们睡眠时间不足时,就会觉得肯定第二天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影响,这个潜意识的暗示会对我们形成强大的干扰,导致我们第二天的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会归咎于自己前一天晚上睡眠不足的缘故,其实,如果你心里明白了只需要睡2个小时就可以,那么第二天你就不会觉得存在太大的问题。这是一种心里暗示。
考虑到失眠问题,所以给来访者做了催眠。整个催眠过程30分钟,用渐进式放松诱导进入催眠状态,并施加了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保证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每天都会很快进入睡眠中,睡的非常香甜,中间不会醒来,第二天醒来浑身充满能量,应对日常生活精力充沛。

经验感想:
案例结束后的第5天,来访者主动联系我,说最近几天状态非常好,失眠的情况改善了,整个人也非常的轻松,不会去想自己是个病人,不用背负那么多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觉得特别放松自在。听到来访者的反馈,我也非常的高兴。咨询三次就帮助来访者将问题解决了,当然,最好还是能够再坚持做二次咨询进行巩固。这个我没办法左右,跟来访者说过,她觉得差不多了。当然,我们也要相信来访者自身的内在向上的积极动力,能够自己克服困难,成长起来。这个案例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咨询师,作为普通大众,不能随便去给别人贴标签,这个标签贴上非常容易和随意,撕掉标签就没那么简单了。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委派了很多心理咨询师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助,致使心理咨询行业逐渐走入大众,人们开始了解并接触到心理咨询师,这几年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是非常快速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心理学流行文化,就是很多心理学专业术语并广泛流传,很多人开始说我有抑郁症,我有社交恐惧症,他有焦虑症,你有人格障碍,等等,这些大众口中的心理学专业名词的广泛传播,可以看到心理学被大家所关注到,当然,也存在非常随意地胡乱贴标签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非常容易受暗示的人群,这个标签贴上去是非常容易的。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慎重看待这个事情,慎用专业名词,谨慎对待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如果你有遇到这类问题,请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解决。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