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一例关于自我价值感的夫妻关系咨询
2016-06-19   5688次阅读   12个赞

咨询次数:19

咨询费用:9500元

案例类别:恋爱婚姻

运用的技术:精神分析、格式榙治疗

案例简述:

丈夫阿成(化名),40岁,某高职院校教师,外表看起来很精神,话少,咨询中常处于思索状。妻子小芳(化名),39岁,在另一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相对话多些,人看起来比较憔悴。 因夫妻不和,到了婚姻破裂的边缘,担心因此影响孩子(11岁男孩)健康成长 ,前来咨询。小芳对丈夫的不满:1.不求上进,在家里总是打游戏、看小说;2.太被动了,不会主动操心家里的事,而我很累;3.爱拖拉,交待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4.都不陪孩子。 阿成也地说出自己的不满,在家里没地位,缺乏应有的话语权等。

咨询经过:

在咨询中,发现,阿成总觉得自己的需要、感受等不重要,认为自己应该更多的表现出男子汉气概来,一般把不好的感受压抑掉,但当自己有被否定或者被修正的时候,其内心其实是不舒服的,但不会表达出来;当需要他给出自己的意见时,又表现出犹豫不决、小心奕奕;在他善长的领域发表言论时又有时略显夸张、炫耀。意识层面想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潜意识层面觉得别人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现实中自然会一次又一次的被证明没有价值。而小芳的自我价值感在另一个维度上,她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叹惜自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但找到有希望事情也会兴奋地认真准备;看到丈夫和孩子看手机和Ipad时,非常失望,而看到他们在学习时,就非常满足;孩子取得成绩时,非常高兴,丈夫取得成绩时,也会高兴,但会无意识中去证明他其实不过如此;比较在意自己的感受,尤其是不好的感受记忆深刻;家里主要是小芳当家,有疑难会向她妈妈求助;较难接受他人尤其是丈夫的不同意见或者建议,难以接受阿成说她身上的不足,即使很委婉也不行。潜意识中一方面觉得自己必须很(最)有价值,另一方面又常常为自己的缺乏价值而自怨自责,希望培养孩子取得成就证明自己,希望丈夫取得成就证明自己的眼光,又担心丈夫的价值超过自己。阿成与小芳的自我价值感,表现为一种明显的对立和统一。阿成要找一个人来证明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前面几任女友是他的“粉丝”,他放弃了,直到小芳的出来,来虐他,不断的证明他是没有价值的。而小芳呢,正好是需要证明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以前曾有过各方面条件比阿成好的男友,但她不要,便就嫁给了当时正值人生低谷的阿成。夫妻二人的奇怪重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阿成的情况。阿成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祖上是富农,勤劳致富积累了一些财富,后来土改,财产被查抄。阿成的父亲继承的唯一财产只有一担水桶、一根扁担,阿成父亲12岁时,阿成爷爷就去世了,阿成奶奶是富家小姐出身,无力抚养自己和两个儿女而改嫁。12岁的阿成父亲不得不放弃学业带着愤怒挑起扁担去做工,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妹妹。阿成的父亲读过书非常自信,克服种种困难,把自己和妹妹(阿成的姑妈)养活,过程中难免会有人欺他们孤弱,但他非常性格暴躁、敢于拼命的性格保护了这兄妹艰难长大。由于当年是比较讲究成份的,于是经人说合迎娶了家庭成分又红又专的阿成母亲。阿成母亲没有读过书,性格温和,非常善良,很是照顾娘家,这让本就经济困难倍感艰辛的阿成父亲(绝对的家庭权威)很是愤怒,为此常常吵架。每次他们发生激烈的争吵,孩子们都很害怕。父亲对孩子们的管教也非常严厉,孩子们都怕他。阿成从小内心缺乏安全感。在阿成的记忆中,有几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1.阿成是第五个孩子,也是老么(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由于家里贫穷,阿成妈妈在生下阿成后缺乏营养没奶了,小时候吃过姑妈的奶。每当大人把这个当成笑话说时,小阿成非常的羞愧。2.有一次放学回家,从来没有专门带阿成出去玩过的父亲突然说要带阿成出去玩,骑着自行车,把阿成放在三角架上,一路上小阿成几次小心奕奕的询问“我们去哪里?”,父亲回以随便玩玩,而小阿成内心其实非常恐惧,担心父亲不要他了。3.由于家里困难,阿成从小穿哥哥们的旧衣服长大,甚至还穿过姐姐的裙子被邻居们笑话。上小学一年级时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要求所有同学穿上白下蓝的新衣服参加游行,由于当时大家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所以老师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天天催孩子们跟家里说,每天放学时统计有多少孩子准备好了“盛装”,阿成妈妈每天都要心痛的骗阿成“已经买了布了”、“已经叫人在做了”、“快做好了”,直到六一儿童节那天,阿成妈妈给他穿上一件白底上有绿色花纹的衬衣,硬说“这就是白衣服,是你小孩子不懂!”,家里哥哥姐姐也都跟着阿成妈妈圆这个弥天大谎。于是小阿成带着将信将疑,穿上这件“白”衬衣慌忙去到学校,由于在家里折腾时间久,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排好了一个一个方阵,各色彩旗招展,小阿成腼腆的来到老师面前报到,没想到老师一看到小阿成的衣服脸都绿了,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大声呵斥“你这穿的什么衣服,赶紧滚回去”。那一刻,小阿成非常羞愧,又很害怕,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算了。 4.阿成容易尿床,一直尿床到小学二年级。邻居的堂伯父还给取了个绰号叫“泵泵”,经常被大人小孩取笑,这时小阿成往往只能红着脸装着什么也没听见。5.阿成小时候成绩差,和他一个班的邻居堂姐成绩比她好,总在阿成家炫耀,阿成父亲就会批评小阿成不争气,“真没用!”,还把小阿成锁在房间里监督他学习。小阿成想学习,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躺在床上无聊地玩,被父亲从窗外瞧见,更加对阿成失望。6.小阿成有时很想参加大人的讨论,想要出点力,但父亲和哥哥们往往会说“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一边去!”7. 阿成五年级放寒假,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回家,回到家里,发现父母又在吵架,父亲声音很大,母亲被逼到墙角,阿成非常愤怒,父亲怎么可以这样欺侮母亲呢?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做点什么。少年阿成站在门口,紧握拳头,怒发冲冠,瞪大眼睛看着父亲,结果被父亲扫了一眼,说”怎么?长大了?“内心又非常害怕。听了阿成的成长经历,咨询师深深吸了一口气,对阿成在夫妻关系中的表现有了一些理解。在进一步咨询中,抽丝剥茧,阿成逐渐觉察到自己在夫妻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感问题,并逐渐理解这个问题的由来。小芳对他也有了更多的理解。阿成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常受人白眼欺凌的家庭,父亲的暴怒以及父母吵架,母乳不够吃,让他从小缺乏安全感;吃穿哥哥姐姐的衣服、吃姑妈的奶,会产生一种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好”,所以没有奶吃,并且要穿哥哥姐姐们穿过的旧衣服,也导致阿成成年后特别重视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是依恋关系的重复。那次放学回家被父亲带他去玩的善举,因为经常怀疑自己“不好”也当成了是父亲不要他了,产生强烈恐惧感。对一个孩子来说可以说,这可算是最重要的事情了!经常尿床这件事情可能也与此有关,以此来检验父母的爱,是不是自己不好父母就不爱他了呢?同时,以此检验的结果往往是更多的羞耻感。尤其是六一儿童节的服装事件,对他更是一个大大的打击,不仅是老师在六一这个特别的日子当众呵斥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和自我价值感 ,更重要的是母亲和哥哥姐姐们的欺骗,让小阿成脆弱的自尊心,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男孩天生会比女孩在大脑和身体方面发育的要迟一些,加上小阿成总是关注自己自我价值感问题,无法把心思专注的放到学习上,学习自然比较糟糕,而学习成绩往往是大人评价孩子们的最重要指标,于是这又强化了“我没用“的自我感觉。小阿成基本认同了自己是个缺乏价值的人,但内心肯定会也是有所挣扎的,于是意识层面会不断的想要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总想参加大人的讨论想出点力,就是证明。而那次阿成与父亲的对抗,又令他非常恐惧,以退缩告终。故而,后来经常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我还没长大“、”我不厉害“,虽然父亲、哥哥姐姐会说他没用,会让他难过,但至少不用面对丹心中父亲质问的恐惧。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夫妻关系中,他会表现出那样的奇怪重复:即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又总妻子会说自己没价值,自然也很容易形成妻子觉得他没价值的结果,如此周而复始。阿成的情况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了,小芳的情况是一样的还是相反呢?还是先来看看小芳的成长背景吧。小芳的父亲5岁丧父,在那个年代5岁的孩子远比现在的5 岁孩子要懵懂幼稚的多。上面有5 -6个哥哥姐姐(不是很清晰),还有一个早夭了,小芳父亲是最小的。小芳的奶奶是个心胸宽广,活到八十多岁,但没文化,有时还显得粗叶大叶。在地里干活时把小芳父亲放在田梗上睡觉,她会到了晚上睡觉才想起还有个孩子不在家。小芳父亲,跟着不细心的母亲长大,生活非常窘迫。小芳爷爷不在了,长兄为父,小芳的大伯对小芳父亲还是比较照顾的,在小芳父亲9岁时就想办法给安排到了 国营企业做工,这是很不容易的。有个姐姐也还是比较痛惜他的。但9 岁开始小芳父亲就要挑石头来养活自己。稍大些后,做机械技术工,虽然没有文化,却练得一手好手艺。小芳父亲自幼内向,敏感,懦弱,做人做事都比较缺乏能力,思维迟缓、智力偏低,疑似抑郁症。在后来跟小芳母亲吵架,被指责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像小孩子一样躺在地上哭喊。小芳的母亲是小芳外婆和她第三任丈夫的女儿,她与第一任丈夫还有一个女儿, 也就是小芳的姨妈。据说小芳的外婆是辗转逃出之前的婚姻,嫁给了小芳的外公,外公虽然穷,但很勤劳,对外婆也好,婚后经济情况逐渐好起来了。小芳的外婆比较聪明能干,会持家,理性,但有些敏感。小芳妈妈从小非常聪明,读书成绩很好,在家里和学校都是众星捧月的状态,在那个家里都比较困难的年代里,她衣服都穿得非常光鲜漂亮。性格外向、自信、独立自理、比较理性,也会持家,但也是比较敏感。小芳母亲上初二时,生了一场大病(胆结石,在当时医疗落后时期,难以得到治疗),休学了一年,再复学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能读书了,当时只有三种选择:支边、支农或者嫁人。小芳妈妈选择了嫁人,仓促间倒是选了个成分好(工人),还是吃国家粮的,也就是小芳的父亲。 婚后两个人一块砖头、一担土,自己盖起了房子,没有经济支持,也没有人帮忙。众兄弟姐妹都是自顾自,小芳奶奶对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指示,对此小芳母亲颇有怨言。随着生活的进行,可想而知,两个来自经济状况、家庭人际环境的两个人结合到一起,内向对外向、懦弱对自信、 能力缺乏对能干、文盲对学习尖子、低智力对聪明、贫穷对富足,再加上两个人都敏感,小芳的父母时常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尤其是小芳父亲长年跟工友们在一起,还染上了赌博。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小芳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小芳最小。哥哥从小懂事、聪明好学,成绩一直是全校最好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姐姐外向,读书不行,但是比较勤劳麻利,在家里能帮小芳妈妈干不少活。小芳父亲在40岁左右的时候,因为工伤,完全的病休在家了。家里里里外外都要靠小芳妈妈,本来是在家里给别人做衣服的,小芳爸爸病休后,为了养活这一家子,一边继续用空闲时间给人做衣服,一边与人一起合作办厂,经常需要到全国各地出差跑业务,实属不易!不过,这样一来家里的经济状况也迅速好转。小芳父母吵架时,经常会提到离婚,每当这时,孩子们都非常害怕。小芳的哥哥虽然害怕,但他也会出来劝架和保护安抚两个妹妹。每当小芳父母吵架时,小芳姐妹二人非常害怕他们离婚后,妈妈可能只能带走哥哥,姐妹俩会觉得跟着父亲很难活下来。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小芳从小非常内向、胆小、自卑、听话。成绩中等偏上,可是小芳妈妈总说小芳成绩好,其实却让她压力也很大。自幼看到父母天天吵架,很是自卑并且害怕,有时家里来了陌生人,她就会赶紧跑到楼上房间里躲起来。高考时,小芳其实考得还不错,但是由于自卑,不敢填报好些的学校(以前是在高考之前就要填报高考志愿的)。妈妈非常辛劳,但是在家里非常强势,总是指责爸爸。她其实很矛盾,对母亲既怜惜又怨愤,既排斥又依靠。妈妈是家里的精神支柱,也是经济支柱,小芳觉得妈妈是那么的不容易,值得敬佩,同时也很担心她生病(事实上,小芳妈妈体质也比较羸弱),千万不能倒下,每当看到妈妈累得躺在床上时,既担心又害怕。母亲是她心目中的第一个女人形象,现在成年后的小芳身上就有她的影子:男人没用的,女人才是顶梁柱,虽然那很不容易,如果有人能帮助一下那就是最好的事了。但是小芳又和母亲不一样,母亲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她的正能量,而小芳却没有这种正性资源。对父亲也是这样,既可怜又无奈,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安全感,又那么“没用”,尤其是父亲象精神不太正常的样子,也让她抬不起头来。虽然觉得父亲不令人满意,但他总是父亲,母亲这样总是指责她,让身为女儿的小芳觉得是那么的无助。自然也不大可能产生出对父亲的自然爱意。父亲是女儿以上中的第一个男人的形象,也会在小芳心目中投下深刻的印象:无用,不值得信任和依赖。不是父亲的哥哥,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填补了父亲的角色。但事实上他却又不是父亲,他还是她们的哥哥,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同胞竞争,尤其是父母吵架时,她们最根本的担忧:有能力的妈妈只会带走优秀的哥哥,如果能带走两个的话就应该轮到小芳了(比姐姐成绩好)。所以,小芳从小会非常的听话,学习也很认真,希望自己能象哥哥一样优秀。潜意识中,自己要是最优秀的一个才是最保险的,但又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哥哥的成绩那么好,怎么可能超过?!哥哥对我们那么好,我怎么能想着要超越哥哥,所以这个想法只能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小芳为什么是那么的强势而敏感,不能接受哪怕一点点对自己的修正性建议,想要证明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与此同时又时常觉得很无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经常觉得自己缺乏价值感。至此,阿成和小芳的情况我们分别做了分析,但是当他们俩真正碰到一起时,又撞出怎样的火花,演化成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并因此而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呢?其实,小芳的外在表现正好符合阿成内心深处觉得女人是需要被保护的、柔弱的,同时也不会如之前的女友那般对他充满敬佩、尊重。这种感觉让他觉得很熟悉,痛并快乐着。正如,有时候我们身上某处受伤后长了疤,经常会觉得痒痒的,会忍不住的把疤揭掉。而当初小芳认识阿成时他的窘迫处境及仍然贫穷的家庭背景,让小芳觉得很有安全感。感觉两个人的结合是阿成投奔了自己。而且,阿成外在自信和当初的男子气概,也正是小芳所期待的。于是,他们俩克服了小芳母亲的反对,还有其他的一些困难,成功的走到了一起。阿成非常重视夫妻关系,甚至觉得比事业更重要,对小芳也是呵护有加,所以在起初小芳的感觉也是挺好的,尤其是感觉到她经常比较抑郁(咨询师给小芳做了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63,但无自杀观念)的时候,对小芳更是小心呵护,所以刚来咨询室时,阿成都怕伤害到小芳,不敢说出对她的不满。但结婚后,当阿成的这种好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事实上阿成的“好”背后其实暗含着一种含义:女人是很弱的,需要对她好。本来这种内在含义,是许多女性所能接受的,但对于小芳来说,她却会感受到一种威胁(虽然小芳无法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他觉得我弱,我没价值。而在她的潜意识中,没有价值意味着什么呢?被抛弃!而且,对小芳而言,小时候她母亲忙于工作生活,没有时间照顾她,而相对来讲他哥哥被关注、被欣赏的机会也比小芳姐妹俩要多,在小芳的感觉上,只有持续的被关注、被欣赏才是好的关系,才说明我有价值。所以,小芳对阿成的“好”越来越不满足。从小芳的成长经历来看,有这样的需要我们很容易理解。然而,这已经超出了阿成的能力范围,对一个年轻男性来说,他除了婚姻还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小芳的“好”自然不可能达到她心目中的水平。况且,他也没感受过持续的被关注、被欣赏是什么样的感觉。由于阿成的成长环境,虽然阿成自己并不喜欢,但刚开始仍然带着一些大男子主义习惯。这对于敏感的小芳来说,可是非常不能接受的。在小芳的内心里认为:你的条件那差,我接受你就不错了,你都是来投奔我的,还在我们面摆谱!不过,在阿成看来,却从来没认为自己是来投奔小芳的,自己结婚时经济状况不好只是因为投资经营大亏本,导致没有存款罢了,我工作跟你一样,两人收入都差不多,你的家庭经济环境可能是要比我家略好一些,但那跟我们又没什么关系,我们又不需要你们家的钱。在对金钱的认识上,两人也有较大的差别。他们小时候,双方家里都是比较穷的。在阿成之前的投资经营中,也曾赚过钱,虽然不多,也体验过,而后来又因为投资失利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没钱了,结婚后两人在高校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阿成对钱并不敏感,对结婚初期的经济状况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内心里其实更加期待的是恩爱的夫妻关系,反正这高校的工作想多赚钱也不大可能。而小芳是不一样的,她父母在没有人的帮助下,自己一步步走过来,非常艰辛,尤其是她母亲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支撑(小芳父亲病休在家还是有一点工资的),也时而拿此来指责小芳的父亲。在小芳认为,能赚钱才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有价值、有话语权。在现实生活中,她也会从跟同事朋友中较好的经济状况来衡量自己,觉得自己很穷,很没有价值、尊严感,没有安全感。因此,关于钱的问题,也是他们时常争吵的问题。小芳心中对自己的父亲是没什么明显尊重感的。在她内心里觉得,父亲反正也没什么本事,虽然母亲总是指责也不好,但之所以总是发生那么激烈的吵架,主要是因为父亲不听妈妈的话,喜欢反驳。因此,她内心总是强烈的希望,父亲听妈妈的话,不要反驳。在现实的夫妻生活中,阿成工作上没有明显的成绩,也不是很上进的样子,又没钱。自然也是和她父亲差不多,潜意识中把阿成投射为自己的父亲,同样是没有价值的。阿成感受到后,心中自然不舒服,但因为早已认同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故而倒也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况且作为男人也不想总是跟老婆吵架。没有明显的反驳对小芳来说就强化了“没价值”的感觉,但阿成脸色自然是不好的,这被小芳解读为:你又想反驳!于是对阿成更加不满!小芳非常怜惜母亲,是那么不容易。多么希望当时能有人能帮助一下妈妈,尤其是希望父亲能帮助一下妈妈,也能体现一下他存在的价值,但那是不可能的。婚后的小芳,在感觉到自己的安全感(不会被抛弃)满足后,就觉得自己需要在工作上有人帮助自己晋升,在经济上有人能帮助自己赚多些,尤其是丈夫更应有这个基本责任。然而,阿成也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晋升自然是帮不了她了,其实阿成内心深处自然也不想妻子成为一个女强人,经济上也是“无能为力”。自然这也更加强化了小芳对阿成“无能、没价值”的评价和对他的不尊重。而阿成在这种不被尊重的感受下,既不舒服,其实又有那么点安全感(无能就不用担心被父亲针对)。小芳的妈妈强自承担着一个家庭一穷二白到基本生存,从基本生存到小康,这已经实属不易,但毕竟是一个女人,也有内心的脆弱,而这份脆弱带来的焦虑,她用对丈夫、对儿女的掌控来缓解。这种掌控与其说是掌控,其实也是一种反依恋。这种用控制来应对焦虑不安的方式,自然也被小芳潜移默化中学习来了。用来控制丈夫和孩子,对儿子的控制中同时又暗含着一种反依恋。于是乎,他们的夫妻关系自然也就好不了,同时出现第一篇中描述的那样奇葩的一幕。在说说他们的孩子。虽然阿成和小芳夫妻关系不和,但由于阿成的隐忍,发生激烈吵架的机会倒也不多。在孩子的感受中,爸爸阿成从来得不到尊重,那么在他的性格成长中,自然不会去向“无能”的爸爸认同,而是向在家里的权威进行认同,况且虽然妈妈对她有较多的控制,但同时对孩子非常好的。一个男孩向母亲认同,自然,也就容易表现出女性化的倾向。同时,由于阿成在家里缺乏应有的话语权,无法行使父亲的权利把过度粘腻在一起的母子分开,一任她在儿子的依恋与自己的控制与反依恋中,过度满足孩子。儿子都11岁了,母子之间还没有形成界限,儿子自然自我责任感缺乏。所以,在小学三四年级以前,孩子比较听妈妈的话,成绩也还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更容易受到游戏等外在诱惑,在学校的基本学习内容之外,或者学习碰到困难的时候动力就不够强了。在理解了夫妻关系中各自的表现及互动,以及孩子问题的成因后。咨询师针对他们童年未完成的事,用完形疗法帮助他们自己去完成,直到咨询到第19次,夫妻双方如释重负,满怀希望的离开了咨询室。

经验感想:
1、因为一些童年的感受往往早就悄悄的融合在我们的最深处,于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处在一种非正常状态而不自知,从而陷入困境还找不到原因;2、童年的不完满,往往需要我们花一辈子去完成,反复的要去完成它却怎么也完成不了,因为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3、自身的问题不解决,容易形成家族式轮回(下一代重复上一代的悲剧);4、一些家庭的夫妻关系,其实只有夫妻之名;5、本案例再次证明,夫妻关系的咨询最好夫妻双方共同参加;6、花9500元,让爱又回到了家里,不贵!


12个人已点赞

评论(1)

**

2016-06-22 11:13

梳理得清清楚楚,谢谢分享,受教!

没有更多了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