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2259次阅读 2个赞
咨询次数:6
咨询费用:700元
案例类别:人际关系
案例简述:
案主:男,26岁,本科毕业主诉:岗前培训中,无法忍受领导“管教”,经常有冲动想打领导一顿,不过都强忍住了。由于岗前培训要在单位住挺长时间,所以一直不开心,每天都想回家。一听母亲电话来管教自己,或听他人管教,就血脉喷张、火冒三丈,一瞬间有想打死对方的冲动。最近病假几天没有管,一个人待着,感觉放松舒服。
咨询经过:
一、分析
早年母亲非常苛刻且惩罚严重,每次作业写错了,就把自己从床上拖起来骂很久,要求自己罚抄几十遍几百遍,告诉自己这种题都做错以后肯定考不上好大学,肯定没出息,要捡破烂。
帮助案主聚焦当时的情绪感受,一瞬间的羞耻、愤怒,被随之而来的自责、内疚、恐惧所掩盖。
案主内心住着一个“过度严苛且过度惩罚”的母亲,当时自己有很强烈的反击情绪,由于不敢表达出来,所以一直压抑在内心,每次回想起来,都有很深的恐惧与恨意。
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场景中,当有人或者有规则过于严苛,尤其是提到惩罚措施的时候,案主的相关情绪和想法就被激活——情绪上是很冲动想去攻击对方,想法上是觉得这种要求违背人性。
与此同时,案主喜欢一个人待着,觉得那样很放松,因为一个人无拘无束的时候,这种心理创伤模式不会被激活。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只是避免创伤模式激活的逃避方式。
二、矫正性体验
通过(线上)双椅技术,让来访者分别扮演自己与内在母亲,进行角色扮演式对话。
进行几轮对话之后,案主感觉自己能理解母亲为什么对自己那么苛刻且惩罚了,怨恨缓解了很多。
这个过程,咨询师对案主的引导、鼓励和抱持很重要。
三、回到生活
问案主几个被严苛要求的新近场景和未来场景,看看案主如何面对,案主回答情绪上一开始可能会有冲动,但是很快可以调节过来恢复平静;想法上可以像别人那样去适应。
让案主自己举例一些不容易应对的场景,案主认为同龄人“管教”自己时自己可能还是会不舒服,不过相比咨询之前,不舒服的程度有了一些下降。
咨询师指出,如果这段时间还有比较强烈的不舒服感觉,也许下次咨询可以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可能有其他深层次的创伤需要处理;如果不舒服的程度可控,说明这个创伤的影响已经大幅削弱了。
早年母亲非常苛刻且惩罚严重,每次作业写错了,就把自己从床上拖起来骂很久,要求自己罚抄几十遍几百遍,告诉自己这种题都做错以后肯定考不上好大学,肯定没出息,要捡破烂。
帮助案主聚焦当时的情绪感受,一瞬间的羞耻、愤怒,被随之而来的自责、内疚、恐惧所掩盖。
案主内心住着一个“过度严苛且过度惩罚”的母亲,当时自己有很强烈的反击情绪,由于不敢表达出来,所以一直压抑在内心,每次回想起来,都有很深的恐惧与恨意。
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场景中,当有人或者有规则过于严苛,尤其是提到惩罚措施的时候,案主的相关情绪和想法就被激活——情绪上是很冲动想去攻击对方,想法上是觉得这种要求违背人性。
与此同时,案主喜欢一个人待着,觉得那样很放松,因为一个人无拘无束的时候,这种心理创伤模式不会被激活。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只是避免创伤模式激活的逃避方式。
二、矫正性体验
通过(线上)双椅技术,让来访者分别扮演自己与内在母亲,进行角色扮演式对话。
进行几轮对话之后,案主感觉自己能理解母亲为什么对自己那么苛刻且惩罚了,怨恨缓解了很多。
这个过程,咨询师对案主的引导、鼓励和抱持很重要。
三、回到生活
问案主几个被严苛要求的新近场景和未来场景,看看案主如何面对,案主回答情绪上一开始可能会有冲动,但是很快可以调节过来恢复平静;想法上可以像别人那样去适应。
让案主自己举例一些不容易应对的场景,案主认为同龄人“管教”自己时自己可能还是会不舒服,不过相比咨询之前,不舒服的程度有了一些下降。
咨询师指出,如果这段时间还有比较强烈的不舒服感觉,也许下次咨询可以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可能有其他深层次的创伤需要处理;如果不舒服的程度可控,说明这个创伤的影响已经大幅削弱了。
经验感想:
很多人为了避免心理创伤模式的激活,选择了逃避工作(辞职)、逃避社交(独处),逃避现实(网瘾、小说瘾),这些都不是健康的应对方式,因为创伤的心理模式依旧存在,只要场景出现,依旧会带来负面影响;即使作为刺激信号的场景一直不出现,创伤也会以其他形式伤害自己,比如内心冲突不断,削弱心理能量,让人焦虑不安或者抑郁消沉。
通过阅读资料或自我反思来处理创伤是非常罕见的,往往是自我感觉心理舒服了,其实只是选择了避免激活创伤心理模式的应对方式而已。
比如失恋之后非常痛苦,告诉自己不再相信异性了,就可以避免痛苦了,表面上逻辑没错,但是每个人内心的依恋需求都是无法磨灭的,嘴上说着“不再相信异性”的人,往往内心特别渴望完美的异性来打破自己的偏见,化解自己的怨恨。然而,由于有这种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负面想法,由往往会把不错的情感关系弄得很糟糕。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