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疫情的心理咨询师视角|关注疫情,也要关心自己:隔着屏幕,我好像病了
2020-03-29   2258次阅读   1个赞

当前的疫情,多数人隔着屏幕,不断接触疫情信息。

可能会有控制不住的刷手机,了解疫情信息,会有焦虑、恐慌;

可能会有看到一线医护人员的艰难、付出,封城的武汉人民不容易,感到难过;

可能会有开心的时候,一想到疫情中的医护人员、武汉人民,便觉得自己不应该开心,太自私,太没同情心;

可能会慢慢对疫情没那么上心,变得有些麻木,甚至不想理会;

可能疫情影响到食欲、睡眠,感到没精力,容易发火、分心,易受惊吓,莫名恐惧;

……

是自己太脆弱了?变冷漠了?

我们先来看看在群体性灾难面前,比如这次疫情,会对人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

 

1.幸存者内疚

“幸存者内疚”可以简单理解为:当人在创伤经历中幸存下来,出现觉得自己犯错而感到内疚、痛苦的心理状态。

“内疚”是一种在人类进化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情绪。我们的远古祖先,生活在环境恶劣、险峻的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相比,缺乏力量、速度等生存优势。最终帮助人类祖先,在自然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发展出合作性群居:集体猎食、分工合作等。

要维持群体,“内疚”帮助非常大。比如,不小心打伤别人内疚而做出补偿,有利于维持群体和谐,否则可能发展成战斗,变成内耗;因为自己失职,影响了集体猎食,下次猎食更加勇敢,帮助猎取更多食物,如果无所谓,集体食物便会减少,可能导致集体难以生存;……

如果没有“内疚”,只顾自己,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集体便难以维持,人类个体也难以生存。同时,“内疚”有助于做出补偿行为,“内疚-补偿”属于伴随内疚产生的“一体心理机制”。补偿行为有助于降低内疚感,补偿也有助于人类集体生存。

进化的优胜劣汰,“内疚”对人类生存有利于维持集体,进而保障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心理机制的本能情绪。

“内疚”作为人类站上食物链顶端的“功勋”之一,人类对它的“论功行赏”便是刻进基因,让它伴随人类发展进入现代社会。

“幸存者内疚“,在群体性灾难中,幸存者感到自己存活下来,其他人死去或是遭受严重损伤,感到于心不安,属于我们体内的“内疚”发挥着它的自然功能。这种“内疚”,一定程度上对集体有益,比如为死伤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次疫情中,当我们从网络信息中,了解到医护人员、疫情中其他受难的人们,感到他们过的这么艰难,自己开心的时候感到不该开心,应该总是保持心情沉重才对,可能便是“幸存者内疚”在影响我们。

被“幸存者内疚”影响很正常,因为这是我们“内疚”的心理机制的自然反应,像呼吸一样自然。只不过,当它发展成后面提到的“替代性创伤”,便需要调整。

 

2.同情疲劳

“同情疲劳”可以理解为:短时间、高强度地接触不幸境况,导致的麻木、压力或崩溃。

“同理心”或者说“共情”,即我们通俗说的“感同身受”,帮助我们体谅他人,换位思考,与“内疚”一样,有着维持人类群体性的作用。如果缺乏“共情”,缺乏体谅他人,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出现利益冲突时,个体之间的冲突、争斗会急剧增加。如果人类祖先过多内耗斗争,缺乏集体凝聚,便失去生存优势。

自然进化,筛选出具有“共情”能力的人类,成为遗传特性,遗传给现代人类。关于共情的研究,已经在人体生理结构上,发现“镜像神经元”“共享回路”这样的神经结构。

共情能力的存在,使得情绪能够“传染”。对于像疫情这样的群体性灾难事件,通过手机,每天接触到大量的疫情相关信息,通过“共情能力”触动着我们的情绪。

每条疫情相关信息,就像一颗丢到水面,激起涟漪的石子;不断的信息,便像不断地朝水面丢石子,水面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我们被疫情信息搅动的“情绪风暴”也越来越强烈。最终,可能让我们感到“信息过载”,“情绪过载”,不想再关心疫情,看到疫情相关信息可能变得有些麻木。

是自己太过冷漠?当然不是。

人的心理存在自我调节机制,就像我们的身体存在维持“内稳态”的自动调节机制。比如缺少能量,身体会释放信号让我们感到饿;吃饱后,身体又会释放“饱”的信号,停止进食,避免吃撑。

血压高了、低了;血糖高了、低了;缺水了;……身体都会进行自动调节,维持身体内部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机制也存在类似的自我调节。当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会触发我们情绪的事情,让我们感到“情绪过载”,难以承受的时候,心理机制会自动提高触发情绪的“门槛”,减少情绪的产生。

用1到10分来解释,如果6分是会让我们产生情绪的事件强度,心理机制提高“情绪门槛”后,可能需要9分的事件强度,才会让我们感到有情绪。出于避免情绪过载的保护性自我调节,结果便是看起来我们显得有些冷漠和无动于衷了。很多媒体报道,刻意煽动人们的同情,导致更容易出现“同情疲劳”。

事实上,这是我们都存在的心理机制的自动调节,属于人的正常反应,不等于冷漠。如果“同情疲劳”进一步发展成“替代性创伤”,就需要主动调整。

 

3.替代性创伤

有些观点,把“幸存者内疚”,或是“同情疲劳”,归纳为“替代性创伤”。这三者的定义,目前没有医学诊断的清晰界定,更多是心理咨询治疗工作者,根据自己临床工作实践,总结的看法。

由于“幸存者内疚”和“同情疲劳”,存在适应性的心理机制自动作用,而“替代性创伤”属于干扰正常生活的病理状态,为了便于大家区分,本文选择:将“幸存者内疚”和“同情疲劳”,定义在心理正常反应范围内;将过度的“幸存者内疚”和“同情疲劳”,归纳到“替代性创伤”中。

“替代性创伤”,指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后, 损害程度超过部分人群的心理耐受极限, 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些心理异常, 通常是出于对死伤者的共情。

传统意义的“替代性创伤”,出现在医护人员、心理咨询治疗师、志愿者、政府工作人员、记者等深入接触灾区的人群。如今的信息时代,通过手机长期沉浸在灾难有关的信息中,特别是这次疫情是全国性灾难,大量疫情信息的席卷,也可能引发“替代性创伤”。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入睡、做噩梦,容易惊醒、发火、受惊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惧、绝望、对现实感到麻木,容易与人产生冲突等。如果出现这些状况,就可能出现了“替代性创伤”。

不论是“幸存者内疚”,“同情疲劳”,还是“替代性创伤”,可能会有人问:怎么同样面对疫情,我出现这些情况,其他人没有?是不是还是因为我太脆弱了?

并不是。

每个人的心理经验不一样,不能绝对的横向对比。比如从小见过很多次鳄鱼的人,见到鳄鱼不会觉得特别害怕,但对于第一次见到鳄鱼的人,可能会很害怕,但这不等于脆弱。

心理经验像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强大。如果环境使人的心理,经历较多,得到更多锻炼,“幸存者内疚”、“同情疲劳”等反应,可能以前有过类似经历,从而学习到如何应对。面对这次疫情,这类反应便会少些。

如果这次疫情中,出现了“幸存者内疚”、“同情疲劳”,甚至是“替代性创伤”,不用觉得是自己脆弱、冷漠,仅表明对于我们的心理来说,应对这类重大影响事件缺乏经验,需要学习。

 

下面分享给大家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我只是搬运工,“搬运”这些方法分享给大家。

1.身心安顿法

这个方法源自美国退伍军人系统的Take5:Five Minutes to a calm, healthier you《花5分钟:让身心安顿》,中文翻译来自童慧琦老师。

呼吸:慢下来,把注意力带到呼吸上。呼吸是生命的根本,可以有意把注意力带到腹部,做几次深长的腹式呼吸。深呼吸可以降低压力,改善情绪、提升注意力。

打一个电话:给一个你信任的亲人、朋友或者社区中的支持性资源打个电话。或者给你觉得可能有需要的朋友、家人打个电话,并问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有时候,去支持别人也是一个帮助自己改善情绪的好办法。

着陆技术: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想一想一个你爱的或者深爱你的人的面容。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时的歌。呼吸。

改变:如果你整日坐着,请站起来,伸展一下身体,走动走动,给脸上泼一点冷水,或者干脆洗个冷水脸,呼吸新鲜空气。如果你整日忙个不停,给自己留几分钟,安静地坐一会儿,做一个“三步呼吸空间”的练习。

五指感恩:花一点时间,写出五件让你感恩的事情。或者板着手指头,说出五件让你感恩的事情。这样做的时候,请面带微笑。研究发现感恩练习可以让人体验到更大的平静、喜悦,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以及更深厚、更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补充能量:如果你觉得情绪化、迷惘、疲惫或者脾气有点急,你可能是饿了或者渴了。暂停。花五分钟时间休息一下,喝一点温凉的水,或者吃一点健康的小吃。

 

2.正念练习

正念练习是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非常有效的方式,已经有诸多研究证明。推荐给大家的这个正念练习,来自《正念禅修》这本书,简单易操作,耗时短,持续练习效果明显。

这个正念练习一共有8段音频,每段音频练习1周时间。1周之内,每天练习同一段音频,最少练习1次。练习方式较简单,按照音频指导练习即可。一段音频练习时间大概10分钟。大家可以在喜马拉雅搜索“许标”找到练习音频。

练习完8周之后,建议大家从第1周开始,循环练习。

前面提到的“身心安顿法”,属于“救急练习”。当感到情绪强烈时,可以用“身心安顿法”,帮助调节;正念练习有些像平时锻炼,强身健体,属于增强“心理免疫力”,不适合救急,但有助于减少强烈情绪困扰。

 

3.催眠调节

国际催眠学会常委,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老师,录制了一段“唤醒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催眠音频,可上网搜到。这段自我催眠音频,有助于激活自身资源和力量。

疫情阶段,不断接触疫情负面信息引发的负面情绪,听听这段唤醒内在力量的催眠音频,有助于抽离负面情绪,体验到自身的积极力量部分。

这段唤醒内在生命力的催眠音频,不仅是疫情时期,今后处在低落状态时,都可以听听。

 

4.心理热线

如果以上自我调节的练习效果不大,可以打全国心理热线,获得免费心理帮助。具体操作:打开微信搜索“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首页点击“心理热线”

 

5.心理咨询

如果自我调节和心理热线的帮助,效果不明显,可能疫情的影响,仅作为刺激因素,诱发了原本心理存在的困扰,建议接受专业心理咨询。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