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焦虑型依恋——夺命连环call背后的真相
2021-11-29   9284次阅读   6个赞

人的依恋模式有四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生活中比较常见是问题型依恋是焦虑型和回避型,本文主要围绕焦虑型依恋进行相关科普知识介绍,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什么是焦虑型依恋 
2、焦虑型依恋的行为特征 
3、早年养育环境与成年行为特征联系 
4、焦虑型依恋的脑神经机制
5、关于焦虑型依恋实验研究了解与生活应用

焦虑型依恋画像

为了方便大家在具体内容开始前对焦虑型依恋个体形成一个印象,我先讲个生活现象: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人,一旦谈恋爱了,只要一会不见,对方就会想你,一天会几十个电话联系你,一会不看手机,就会有十几条微信等着你。等你看到信息回过去,对方会质问,怎么才回我,干嘛去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对这类型的恋爱对象的行为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夺命连环Call。其实这种人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焦虑型依恋个体。

1、焦虑型依恋的前生今世 

焦虑型依恋是对婴儿依恋模式的介绍,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变成成年人,它会形成一种固有的成人依恋模式叫做迷恋性。本文为了方便介绍,统称焦虑型依恋。

前生(婴儿)

今世(成人)

焦虑型

迷恋型

在分离前就非常警觉或痛苦不安,很少探索。在整个过程非常关注父母,可能显得愤怒或被动。和父母重聚时,无法平静下来,也无法接受安慰,通常会持续将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而且哭泣,在重聚后无法再度探索。

没有一致性。被过去依恋关系/体验占据,深陷其中。谈话者表现愤怒、被动,或者害怕。句子通常很长,语法混乱,充斥不明用语。


2、焦虑型依恋的行为特征: 

1、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反应,对另一半的行为特别敏感。比如他发现自己发消息而另一半没有回复时,内心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自己说话伴侣没有回应时,也会很焦虑,甚至会变得愤怒,用发脾气的方式迫使他回应; 
2、焦虑型依恋的人很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所以他们偶尔会有讨好的特性,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迎合别人; 
3、他们很想要伴侣对自己的肯定,一旦另一半没有肯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付出,也会激发他的焦虑情绪; 

4、他们很害怕另一半离开自己。因为害怕另一半的离开,所以就会怀疑对方对自己没有那么爱,在感情里总是患得患失。


3、早年养育环境与成年行为特征的联系

焦虑型依恋的人家庭氛围可能重男轻女(女)或者重女轻男(男);早年成长中有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的经历,或是单亲,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稳定,有的时候关注、有的时候又会忽视,孩子对爱的感觉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或者是父母有一方总是情绪焦虑,孩子也会被影响,在感情里想要努力的抓住另一半,迫切地期待另一半的回应,也可能会形成焦虑型依恋。 

在上述的养育环境成长起来的个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稳定的心理环境提供支持和安全,导致内心缺乏安全感。同时由于很少获得父母关注和肯定,内心渴望关注获得赞赏,但又因为早年父母养育过程中不稳定的状态,导致他们担心会失去好的养育者,失去爱,因此患得患失。通常个体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自我否定多,自尊度低,感觉自己能力不足。


4、焦虑型依恋脑神经机制

由于童年时期父母缺席或者没有获得父母足够的关爱和肯定,儿童在自我确认方面发展存在缺陷,自信心不足,表现为否认自我内在价值。同时因为环境因素缺乏稳定父母在场提供稳定的情绪安抚支持,导致儿童对潜在的威胁和拒绝性信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 从而增强个体寻求依恋对象的亲近和支持的动机。 
个体成年后会重复童年时期行为模式,倾向于过度激活依恋系统并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 因而会对依恋相关信息形成一种过度的认知加工。表现在依恋焦虑个体对害怕、悲伤等消极信息的更敏感。 

在痛疼研究中发现依恋焦虑个体倾向于夸大疼痛感受,会带有灾难降临的真切体验。情绪方面更容易激动,被激发情绪失控,情绪管理能力缺乏调控能力。在进行面孔表情的加工实验时发现依恋焦虑脑中纹状体、杏仁核以及前额叶区域、苍白球、屏状核和右小脑的较高激活。依恋焦虑个体倾向于采用过度激活策略。


5、关于焦虑型依恋实验研究了解与生活应用 

为了寻找如何帮助焦虑型依恋个体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方法,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一种叫做安全依恋启动研究,该研究通过对焦虑型依恋个体进行连续30天的实验,发现启动安全依恋行为模式,可以帮助焦虑型依恋个体改善脑部神经机制反应,缓解压力情境下的焦虑情绪反应。主要结果如下: 
1、单次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引起焦虑型依恋个体脑部神经反应变化,但不具有持续性; 
2、经过连续30天重复安全依恋启动试验后,参与者在感知觉敏感度、自我表征、自我管理和情感管理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实验者对参与者进行跟踪持续效果研究发现,实验结束后1至4周跟踪调研,效果持续没有衰减。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获知心理问题的解决,存在物质基础,本质上是脑神经活动反应的调整。同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研究来理解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
首先,对焦虑型依恋个体而言,不安全感觉是其心理问题成因根源,不安全感源于早期匮乏的养育环境,其存在物质基础是依恋方向的脑神经活动的过度使用,导致神经反应活跃,对潜在威胁和拒绝信息敏感。 
第二,从焦虑依恋个体实验研究结果来理解心理咨询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我们从实验结论中可以看到单一单次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引起脑神经活动反应变化,但是无法巩固效果。现实生活中参与单次或少量心理咨询的来访经常反馈感觉不错,但是感觉效果无法持续,这种现象是和实验研究结果一致的。心理咨询工作高频次、长期的规则设置是符合实验研究脑神经活动规律的专业设置,而非一般人士以为的敛财目的。在现实条件允许情况下,高频次、长程的心理咨询设置更有利于来访恢复、巩固健康心理结构,节约时间、经济成本。
第三,要看到实验条件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对心理康复难度形成正确预期与认识。本文提到的安全依恋启动实验,参与者连续30天参与实验,同时实验对实验因素进行了控制,避免其余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受多方面现实条件限制,很难做到实验一样的理想条件,现实生活中还经常会出现负性刺激影响咨询效果,因此要想获得与实验同样效果的心理咨询,面对的挑战更多、更复杂,周期更长。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内容,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对焦虑型依恋个体有更多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对焦虑型依恋个体心理咨询的真实情况有深入、现实的认识,如果身边有焦虑依恋的家人或亲友,能够正确认识他们的情况,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并引导他们尽早接受心理咨询,获得人生幸福。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6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