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 ——解读混乱型依恋关系
2024-04-08   399次阅读   1个赞

 

 

(本文原载于《云南教育》幼儿期刊2020年7期,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

 

 

“医院的急救床上躺着一个被严重烧伤的四岁孩子,他很痛,很害怕,尖叫着要妈妈。可是,放火烧伤他的人,正是他的妈妈,当他的妈妈真的出现在眼前,孩子同时出现了伸出双手渴望拥抱及蜷缩身体自我保护两种姿态,他深爱他的妈妈,因此在最痛苦的时候渴望妈妈的安慰;他也害怕他的妈妈,因此在看到妈妈时身体不由自主的想要躲避。”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真实却又痛苦的故事,父母既是孩子的恐惧源头,也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在这种自相矛盾之中,孩子的心灵似乎被撕裂为两半,他会长期感到害怕,失去情绪和行为控制的能力,陷入混乱型依恋关系。

     

处于混乱型依恋关系中的孩子们为了生存下去,会找到一些方法来和父母相处。国外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大概3岁的时候,和父母的互动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他们有时用敌对或者破坏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惩罚,

 有时候又用故意取悦的方式来指挥或者安慰父母。  

 

 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王先生和他四岁儿子的互动就是这样,当王先生和咨询师在说明孩子的情况时,孩子独自在旁边的游戏室玩,这时孩子没有表现出异常之处,直到王先生进入了游戏室,孩子没有看他,而是拿起一个玩具去打另一个玩具,王先生很不高兴,他拿起玩具车说:“别乱扔玩具,过来我们一起玩这个车”。孩子转向他,突然把手里拿着的玩具熊扔向爸爸,王先生似乎已经被激怒了,但是他强压怒火说:“不许调皮,你好好表现,我待会带你去吃冰淇淋。”孩子说:“我要你去帮我搭那个积木”。王先生答应了,可孩子继续把别的玩具踢来踢去,直到王先生把他强拽出游戏室。这个孩子用挑衅和争斗的方式来对待爸爸,我们可以猜测这是因为他一直在害怕爸爸会惩罚他,所以先行动起来让害怕的事情变成事实,好让自己不再处于不确定的恐惧感里。

 

另一个特别的例子可以在阿玲和女儿的互动中看到,阿玲去幼儿园接孩子,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后急匆匆地跑出了园门,似乎完全忘记了还有孩子在身后,孩子追了几步发现不能追上妈妈,停下脚步开始小声哭泣,过了五六分钟阿玲回来了,脸上愁云遍布,没看孩子一眼就木然地拉着孩子往外走,原本在哭的孩子突然止住眼泪,甚至脸上挂上了笑容,很激动的大声说:“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阿玲面无表情的看了孩子一眼,孩子在小书包里摸索着,继续大声说:“我吃饭快,老师发给我小红花,妈妈,我给你”。显然阿玲的坏情绪孩子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孩子顾不上表达妈妈突然丢下自己走掉带来的恐惧,而是努力表现得开心活泼,好让妈妈也开心一点。

 

最让人心痛的是,这些孩子不再关注自己的感受,无法把父母当做可以信任、依靠的人,因此只能把父母的感受当成自己的感受,通过自我伤害来控制自己的生活。正如美国心理作家Shahida Arabi所说:“当一个孩子遭到父母虐待,他们不会停止爱父母,他们会停止爱自己。”

 

混乱型依恋关系是三种不安全型依恋关系中数量最少却危害最大的一种,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心理干预,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很多的发展困难,表现在这些方面:

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攻击性事件;

遇到压力事件以后很久都不能平静,情绪调节能力差;

可能出现多重人格症状;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控制和蛊惑;

自我价值感低,常被同龄人排挤欺负;

反思能力差,学习能力差。在成人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容易患上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

混乱型依恋关系往往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出现:

  孩子被身体或情感虐待;

  孩子被长期忽视;

  养育者有药物成瘾或者精神疾病;

  孩子长期目睹暴力事件发生;

  孩子长期在经济非常困难,衣食无着的家庭中生活。

  如果我们观察混乱型依恋关系中的养育者,他们要么就是让孩子害怕的,常常使用暴力的大人,要么就是自己也很害怕,处于精神崩溃和软弱无力状态的大人,这两种状态都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已经“消失”了,陷入深深的被抛弃恐惧中。可是,正如我们前文中那个被烧伤的孩子,即使受到严重的身体虐待,孩子还是会坚持不懈的忠实于养育者,因为放弃了这种情感链接,在幼儿心理上比死去还可怕。

 

因此,要帮助一个处于混乱型依恋关系中的孩子,首要的也许是及时识别孩子的状态和孩子父母的状态,在对父母进行法律约束和心理干预的同时,及时把孩子和暴力混乱的家庭环境隔绝开来。

 

然而,虐待儿童是许多家庭内部隐藏的秘密,幼小的孩子无力反抗,也不能清晰表达,让暴力被深深掩埋在暗处,成人遭受家暴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拨打公益热线,而孩子,他们能自己拯救自己的可能微乎其微。

 

所以,恳请每一位目睹家暴儿童的邻居、亲属、老师或者路人,报警或拨打社会援救组织电话。我们的举手之劳,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温馨提示:为保护隐私,文中案例皆为化名,案例内容做了部分虚构处理,依恋类型的确定需要专业访谈和评估,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如果想确认依恋类型,请与心理咨询师联系)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