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历程中,许多人都会陷入一种怪圈:内心深处笃定自己诸事不足、远非优秀,然而在旁人的视角里,他们却已然是出类拔萃的存在。这种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的强烈反差,往往令人困惑不已。
为何我们总是难以正视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呢?追根溯源,这一切的根源或许深埋于我们的成长经历之中。在生命早期,那些对我们而言极为重要的人物,如父母、师长等,他们的评价、态度与期望逐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扎根,形成了一种内化的声音。这个声音宛如一个无形的评判者,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不断回响,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自我认知。
比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对他的成绩提出极高的要求,即便他取得了不错的分数,父母也总是强调还有进步的空间,而很少给予肯定与鼓励。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信念。即便成年之后,他在事业上取得了诸多成就,这种早期内化的声音依然会如影随形,不断地侵蚀他的自信心,使他难以真正地认可自己的优秀之处。
在生活的舞台上,不少人都深陷于一种自我认知的困境:内心深处始终坚信自己有所欠缺,与优秀绝缘,可在周围人的眼中,他们分明已是熠熠生辉、出类拔萃的存在。这种自我认知与外界评判之间的巨大落差,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不禁陷入沉思。
为何我们总是难以正视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呢?追根溯源,这一切的根源或许深埋于我们的成长经历之中。在生命早期,那些对我们而言极为重要的人物,如父母、师长等,他们的评价、态度与期望逐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扎根,形成了一种内化的声音。这个声音宛如一个无形的评判者,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不断回响,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自我认知。
例如,在学校里,一位学生即便在绘画比赛中屡获佳绩,老师却总是强调其他选手在技巧或创意上的独特之处,而对他的成功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在这位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就会滋生出一种“我仍不够出色”的观念,这种观念如同阴影,悄然遮蔽了他对自身才华的认知。又或许,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极为严苛,总是以近乎完美的标准来审视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孩子哪怕取得了大多数人眼中值得骄傲的成果,父母可能还是会聚焦于那一丝一毫的不足,并不断地提醒孩子改进。长此以往,孩子便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来自外界的评判内化为对自己的固有认知,即便成年之后,在面对诸多成功与成就时,内心深处那个内化了的声音依然会如鬼魅般萦绕心头,不断地在耳边低语:“你还不够好,你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它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正确判断,使我们在追求自我接纳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如何克服早年重要他人声音的影响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觉察。你需要意识到这种声音的存在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你的。当你察觉到自己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时,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还是受到了他人过去评价的干扰。比如,当你在工作中得到晋升机会,却马上想到“我不行,我还没准备好”,这时就可以思考一下,这个想法是不是小时候父母总说你不够成熟稳重所导致的。
其次是自我肯定。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积极评价体系。你可以把自己的优点、成就写下来,无论是大的成就,像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还是小的优点,比如你很有耐心。每天看看这个清单,不断强化对自己的正面认知。而且,当你完成一件事时,学会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做得很好,我有这个能力”。
然后是重新审视过去。你可以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些曾经让你产生自我否定的场景。也许当时重要他人的评价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局限,或者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例如,小时候父母因为自己考试没考好而严厉批评你,现在你可以理解他们可能是望子成龙,并且当时的评价也不能完全代表你的能力。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