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象
某企业女总监因孩子成绩下滑被家长群指责:"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连孩子都教不好"。她陷入自我怀疑,通过心理咨询发现,社会将"事业成功"与"母职缺失"强行挂钩。34岁程序员被相亲对象连续质疑:"你这么优秀还单身,是不是太挑剔?"导致她开始刻意隐藏学历和收入。
标签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分类贴纸,女性容易被贴上一些标签,例如"剩女""女强人""虎妈"等,而标签本质是简化认知的工具,就像用"甜度3星"标签定义整个西瓜,忽视了个体差异。
二、标签如何束缚女性的内心呢?其实这样的心理陷阱的有三层茧房:
1、认知茧:社会暗示"你应该..."。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面,女主角金智英被要求成为好儿媳,然后是好妈妈,工作后还要求做好员工。她陷入连环绑架的漩涡。金智英在咖啡馆被骂"妈虫"后变得崩溃,开始思考自己倒是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前兆。从这个电影中也反应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背后的标签反噬。
2、情绪茧:害怕打破标签的焦虑。打破标签就意味着失去标签赋予的身份,这对很多人尤其女性会打来焦虑甚至恐惧。古代女性对于“贞节”标签就是典型的代表。现在00后10后,有些会主动拥抱标签,比如说自己是“I”人,是“E”人等。通过给自己贴标签,可以简单化理解自己,并获得社会身份认同,这其实也是害怕没有标签的焦虑。
3、行为茧:自动化的角色扮演。在有了认知和情绪上的束缚后,人们会按照标签的要求去做事情。例如做了妈妈的女性就自动承担照顾孩子的绝大部分责任,大龄未婚女性,主动弱化优势迎合"宜婚"标签,等等。
三、如何突破标签化的束缚
破茧不是撕掉标签,而是长出不被标签束缚的翅膀。就像蝴蝶不会否定茧的存在,而是带着破茧的力量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前面提到的女高管,可以建立"足够好母亲"标准,安排每天30分钟专属亲子时间。其实就是在建立自我评价坐标系。大龄未婚女性,可以通过参加"单身女性成长社群"重建身份认同。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被贴上完美妻子/母亲的标签,后来意识到自己只是丈夫的"玩偶"到毅然出走。所以当社会标签与真实自我割裂时,"出走"可以是物理空间分离,更是心理边界建立。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传统标签是女孩练摔跤就等于丧失女性魅力,而父亲用"金牌比嫁妆更保值"的现实逻辑撕标签。
标签本质是社会的"认知捷径",而破局的关键不在于否定标签存在,而是发展出与之共处的心理弹性——就像电影《立春》中王彩玲最终明白:"春天来不来,我都要歌唱"。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