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厌学心理?
2018-11-11   3688次阅读   3个赞

       在青少年问题中,厌学相当普遍、也突出,引起了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遇到这类问题困扰的家长们比比皆是。他们的困境几乎雷同:孩子如此这般不求上进,将来怎么办?会不会因不学无术而被迫淘汰,以至于变成社会末流、甚而走上犯罪之类的不归途?他们忧心忡忡,同时又无所适从,深陷恐惧、无助、悲观的泥潭,其心之苦涩,不亚于他们眼中“不争气的儿女”。他们通常高度情感唤起,甚至卷入(到孩子的事务中)。他们之如临大敌,比之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有得一拼。
       雪上加霜的是不少人发现,孩子在上学之初始阶段,似乎还是一棵好苗子,那时成绩也不错,表现也甚佳,还不时得到了老师们的喜爱、赞赏,却不知何故,到一个他们完全料想不到的时间点,风云突变,成绩骤然下滑,各种表现也日益不尽人意,越来越多地接到外界的负面反馈。有时他们也被传唤到校,被告知孩子在校表现如何如何成问题,需要他们引起重视,以与校方合力解决。
       各种问题中,现在的教育体制使家长们与老师合谋,特别突出孩子的学业顺利发展这一焦点。这方面一点风吹草动,比如“考得没上学期好”,立即会激发出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一连串的焦虑反应。追究之下,最终他们或多或少也能发现,孩子成绩下滑的最直接原因,无非就是学习热情的下降(即厌学),而且,这种下降又时常是一种难以扼制的发展态势为背景的,很难逆转。
       厌学问题的解决的确不易。原因在于,问题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多种多样的病理性相关因素影响,难以一言以蔽之,也难以单方面努力就能完全解决好。
       孩子的所谓“问题”,不过反映了其自我发展中的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几乎每个青少年,在其兴趣多变、自由探索方向不确定的迅猛发展时期,注意力稳定地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如学习),是不容易的。现象是表面化的。比现象更重要的,却是心理深层(即心理动力,或情感)的。一般地,越是内心情感通畅,身心放松和自由都能实现的孩子,发展便可以是无阻碍的,表面化的那些问题(所谓“症状”)出现机会便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问题,也就可视为孩子所处环境出了问题的精确反映。此时与其把孩子身上的一时问题当作问题,不如当作环境出了问题的某种敏感信号。
       如果孩子厌学问题,的确相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偏差,则应考虑更早期的环境影响,找出非直接、却作用已经内化的那些不良家庭因素,有针对性地通过检出并矫正家庭(功能失常)问题来解决厌学问题。
       家长从关切孩子的立场出发,自然容易为孩子的事思虑。只是,作为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事(厌学或其它)本质上仍是属于孩子的,而非自己的。这样的意识,有助于家长觉察并学习尊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边界,避免失控的过度卷入。
       即使你要向孩子表达你的关切,也要适可而止。原则是不将自己的过度焦虑,不经意地传递给孩子,增加其心理压力。尤其是,当孩子与你的关系比较密切时,这种焦虑情绪的传递是很快速也经常是很隐蔽的,得更加小心。
       尊重孩子意味着尊重孩子自身的问题与其自主性或主体性地位相匹配。即,假如你要帮助孩子,至少要以孩子承认自己存在需要帮助的问题,或困难,并希望得到你的帮助为前提。倘若他或她自己没觉得学习成绩下降或“厌学”构成其心理困扰,你得保持冷静的旁观姿态,并鼓励孩子按自身节奏来调整,来发展。
       假如孩子不扭曲地表达了需要帮助的意愿,你则可与之合作面对问题解决;这时也只是意味着你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协助的位置,不可越俎代庖。你启发并鼓励他或她开动脑筋构想问题解决之道,而尽量不直接提建议。你须尊重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探索性的应对,哪怕它是不完善的、结果难以预期的,也是如此。
       家长与孩子同步成长,是一种必然。没有几个家长事前就有充分经验来面对亲子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边走边看,开放地探索,是关系成长的不二法门。
       你的孩子永远是你的孩子;但你的孩子首先属于他或她自己,其次才属于你。最终会有这么一天,他们会从物理乃至心理上离开你,分化出去,独立成人。那时你虽然逃不掉某种心痛,但你要提前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越主动、越平静越好。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