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高考来临,考生与家长实用手册
2019-06-04   2272次阅读   5个赞

转眼又到了高考季,

你——

还记得曾经高考的时候吗?

那些充满 压力 眼泪 汗水的日子

 

阳光透过走廊上的七里香 在地上形成点点光圈

远处操场上练习长跑的学生 跑到四肢发软也仍然用力跑着

教室里的风扇晃悠悠转啊转 一起帮着高考倒数

桌上堆满了一叠试卷 教室里安静得只有写字声

连平日班上最调皮的学生 也忽然变得认真起来

 

 

 

 高考牵动着整个家庭 而焦虑的情绪在家庭中蔓延。

家长焦虑的更多孩子的未来。

而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 面对的则是重大考试前的压力与焦虑。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考试焦虑理解为 

由于考试来临而出现一种极度担心焦虑的心理状态

 

过度焦虑会使考生在考试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将已记住的知识点正常的提取,无法思考,从而影响到考试成绩。

 

但研究表明 适当的压力与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些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 也表明人体对于压力的快速反应能够短暂地激发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 

所以 适当的压力与焦虑 不一定都是坏事。

 

 

考生们应该如何应对高考前的压力呢?

 

 

01.

制定合理目标

 

考生应该降低对这一次考试的期望值,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败论英雄。

如果一个高三的学生,非要考清华北大,填志愿的时候就报这两个,其余填的是不服从分配。

这样的话,考试时更容易紧张,不如降低自己的目标。

 

02.

学习快速地集中注意力

 

当你打开书本或错题簿准备复习时,你感到焦躁和不安,这股烦躁让你无心学习。

紧接着,我们可能会把翻开的书本合上开始玩手机,这种即时的愉悦感使你焦躁的心渐渐恢复平静。

你需要知道的是,当你陷入类似注意力不集中的循环,你期望的复习状态是不可能自动回来的。

这时,你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自己的注意力尽可能少受焦虑情绪的影响,才能打破这种反反复复的循环。

 

03.

和焦虑做朋友

 

当你下定决心翻开书本认真的复习,但焦虑不安的感觉涌来时,不要想着做点其他的事情就能让这种感觉消失。

因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学习与它和平相处,包容它的缺点,当我们能够和焦虑情绪做朋友时,它就不能够打扰我们的复习了。

 

04.

 “劳逸结合”

 

学习以外,你可以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去排解压力与焦虑,比如音乐和运动。

适当的休息能提高学习效率。

 

 

 


 

就学习压力而言 中国孩子所承认的比外国孩子大许多

在中国 高考的近义词是“希望”是改变人生的船票。

家长们常对孩子说:“除非你用功读书,否则你上不了大学以后只能去扫大街。”

孩子接受的是高压但缺少支持 可能会使孩子身心无法承认而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们如何能做到使压力和支持相得益彰呢?

 

 

01.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抽出时间面对面交谈。

尊重孩子的感受 避免使用评价性的话语。

 

02.

不刻意“神话”高考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高考。

高考本身是检验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而并不是检验一生的标准。

 

03.

和孩子一起面对压力

 

正确认识“失败”和“暂时挫折”的区别。

你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最好的结果与最坏的结果。

期望一切顺利,但也容许失误,并且有预案。

 

04.

不以“成绩”作为爱的筹码

 

告诉孩子即使失败也没关系 我们永远会支持你 这并不影响我们爱你

我们爱你 仅仅是因为 你是你

 

05.

“做回学生”

 

暂时忘记父母的身份 加入Ta的阵营。

试着回想在高考那段时间的你 是什么样的。

你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学习上的经验 还可以讲讲你的糗事。

甚至一起吐槽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压力。

还能让孩子感到 你是真正理解Ta并且支持Ta。

 

06.

尊重孩子的情绪

 

在压力下每个人不免会有小情绪。

尊重孩子偶尔想要一个人独处的想法。

事后可以开诚布公的聊一聊 听听Ta是否遇见了什么难题。

 

07.

不拿孩子做比较

 

有些家长们担心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考不上理想大学

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

无休止的唠叨只会适得其反 不利于复习和考试

 

08.

不设置过多禁忌

 

许多家长认为 高考前 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复习功课

给孩子诸多限制 取消了娱乐 取消了锻炼

这样做无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更容易使大脑疲劳 思维僵化

 


 

最终我们的努力会成为一枚肩章

无论过去多少年也仍然闪闪发亮

习题集变成漫天的纸飞机

高考试卷变成一条白色小船

搭载着我们去往未来的旅程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本文为咨询师梁之贤(笔名:栩闻)原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橘光心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侵权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5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