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自卑的驱动力(下)——欠揍的孩子
2019-06-17   5357次阅读   9个赞

自卑的人,容易有“牺牲”情结,用压抑自己的方式来成全他人,从而感受到自己是很好的,很有价值的。

 

成年人虽然觉察得到自己这种倾向,对别人的照顾远远超过了自己,但是苦于不能自控,不这样做就会很焦虑。

 

之所以形成习惯,觉得很难改变,是因为人际交往的模式往往在童年就形成了,根深蒂固。

 

有一个10岁男孩,他的妈妈说他很“欠揍”,有一次发现他故意摆手把一个花瓶打碎,然后被打了一顿,妈妈甚至怀疑孩子是自虐型人格。

 

男孩表现得很有礼貌,也很配合,就是冷不丁的会“犯”一些错误:走路时没走稳撞到架子,架子上陈列的东西就哗啦啦地往下掉;咬着笔头思考,结果咬碎了;喝水时杯子脱手,沙发就打湿了,连忙道歉;等等。

 

这些事在他的家里,都是要挨打的。

 

一次沙盘游戏里,孩子选了很多军事小人来讲故事。士兵对司令官说:“我请求驾驶坦克吸引炮火,破坏敌方火力设施!”

 

受这句话启发,才了解到他的父母是常年争吵的,这不仅让他恐慌,也使他没有被关心照顾的时间。

 

挨打,一方面可以赢得关注(负向安抚:得不到温柔照顾时,被打骂也好过完全没有关心),一方面可以“吸引炮火”,让父母舒服,“牺牲”自己,保全父母的关系。

 

他觉得只需要把自己锻炼得皮糙肉厚(坦克),那么挨打就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自卑情绪会驱动人想办法挖掘自己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至于方法成不成熟?是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往往不是孩子会去考虑的问题。

 

如果发展到成年,就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十岁男孩的妈妈在他下一次“欠揍”时说:“你肯定比这些东西重要,只是每天已经很忙了,还要收拾打碎的东西真的会心情不好,你可以帮我的忙,把这些收拾了吗?”

 

妈妈在教给他,其实可以用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哄妈妈开心啊。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自卑蕴藏的智慧,它源于对爱的渴求,因此才会发展出种种策略去获取爱,以及小心翼翼避免不被爱。

 

没有绝对完美和健康的人类,如果自卑是要跟随人一辈子的属性,那不如用合作的态度对待它。

 

想一想,你的自卑为你带来过什么好处呢?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9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