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越努力是不是就越抑郁?
2019-08-15   2776次阅读   27个赞

 

 

 

 

01

 

从12年大学毕业工作开始,我感觉自己浑身充满干劲,既是对自己回到小城市不满现状的斗争,亦是对自己在大三以后心智成熟与持续发展的应征。后来挣扎着继续学习,考研,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不断自我实现。
 
朋友们都说:“你和以前不一样了”;“你这一路的高速成长让我受益”;“你是一匹黑马”。16年,被一个朋友写进他的个人公众号里懂得进化的人,才能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我也曾经影响了同办公室里的同事,她一路看着我走来,然后被我影响,基本上戒掉了麻将、游戏,开始减肥、运动,从体制外的后勤人员通过考试走到了编制内的骨干教师,也因我开始接触心理学,走在了不断努力、成长、蜕变的道路上。而今年,他的孩子高二。
 
她从一个没有接触过教学、教育工作的后勤者,开始每天琢磨上课、教育。然后她告诉我,她不快乐了。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更好,但是她做得不轻松、很焦虑……
 
无独有偶,我曾经对自己像是踩着风火轮往前跑自得意满,有种站在高处俯瞰一切的优越感,也毫不夸张地讲,每当晚上挑灯夜读时,心里还会暗自窃喜:我又能比别人跑在前面了。
 
可是今年,我开始断断续续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快感缺失、笑不起来、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精神、莫名其妙地哭泣、不想参加社交、很简单的工作变的得艰难起来……
 
而这对从前的我来说,很难想象。
 
我记得初三的时候,虽然会因为考试成绩伤心难过,但那时我的爽朗笑声仍然非常具有穿透力,不断萦绕在耳边。我们邻桌在一起开老师的玩笑,学着老师说话、训人,也模仿着个别奇葩的同学的表情、行为……然后,几个人笑到桌子底下,差点要岔气。
 
大学的时候,还是那个不谙世事也不问学习的小女孩儿。吃着一个“可爱多”冰淇淋能高兴一天。那个时候,羡慕早起、学习、运动的同学,但对于自己做不到这件事儿全部欣然接受,仍然睡觉睡到自然醒,等着别人帮我占座,然后又在课堂上香香地睡过去;也几乎不去操场运动健身,不想未来也不想计划,只是看到一切新鲜感十足的生活、学习、世界后,会在QQ空间里写一些感受,有时候无病呻吟,有时候像个孩子似的在终于了解了不同的世界以后兴奋不已,简单、纯粹……
 
可时间过去了好多年,转眼我就已经三十了。却再难放肆地笑和哭,难以轻松地活在当下。我看到以前的自己,那些不考虑未来,安住在当下吃喝玩乐的人,生起了羡慕之意。以前面对他人对“学习心理学的人是不是都有病”的误解,我会笑着坦白:“我确实有病”。而现在,我却很难跟人解释,我学习了以后怎么病没好,反倒严重了?!
 
无知者无畏,人一旦“清醒”,就再也难得“糊涂”。

 

 

 

 


 

 

02

 

因为自己就是心理咨询师,自然比较了解心理诊断的那套流程。我就想,等哪天状态崩了,我自己就去医院开药,然后做长程心理咨询。不过,也是在抑郁这段时间,我开始自我分析,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梦、情绪,也逐渐地对抑郁症患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也包括此时此刻梳理对“越努力怎么还越抑郁”的思考。
 
其实,适度焦虑、抑郁最初其实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在生存条件恶劣时,谁焦虑谁就能存活,所以我们始终保持警惕。哪怕是到了生存环境不再有威胁的今天,焦虑、抑郁、偏执的人都更容易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他们更多活在未来,更强迫、更有计划、做事也更要求完美。但问题在于,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自我防御太强大,焦虑过头了。
 
那天听陈老师说,看到一篇对“大龄剩女”的解读,提到剩下的是因为不够优秀,输给了同龄的女性。我不完全认同,那些“剩下的”不是因为不优秀,而是因为她们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水平,但社会发展或阶级固化等原因又没能给予她们合适的机会与平台接触更多更优质的资源,然后上不去下不来。
 

劝人读书,难也就难在这里。读书的过程其实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向前。大多数人走到了读书的第二层境界,面对满是黑暗、血肉模糊的现实以后就读不下去,或者觉得没有用了。所以,努力变得焦虑,是因为在“上不去又下不来”的中间,卡住了。

 

 

就在我决定是否该去精神病院的时候,还是陈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他说:“你不要再看书了,天天在家打游戏吧……”这让我觉得感动,也再次意识到,安抚一个抑郁患者的方法,绝对不是“一切都会好的”、“你怎么会抑郁呢?”、“开心一点”,而是:“如果你觉得很辛苦的话,就别努力了”,或者“我不知道怎么帮助你,但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我突然间明白,我抑郁,不是因为我努力,而是因为我扛着压力去努力;我焦虑,不是因为我玩耍,而是因为在玩耍时想着工作或学习。
 
回想着近两年的担心或害怕,所有想法皆因总是害怕时间过去了,自己仍然一事无成。而这种担心,没有学习或努力的人不会考虑,所以他们不会焦虑;知识与能力足够强的人早已跨过那道坎,所以也不会焦虑。
 
人的一生,能做出点什么的人还是少数,但这并不是说这很难,真正难的在于,接纳自己是一个平凡之人。所以,对我来说,打破了这一个认知局限,不再在意结果,抑郁便慢慢散去。

 

 

 

03

 

我一直告诫自己不去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要从他人的评价中跳出来。可我却发现这些东西就像强大的原始力量一般,挥之不去。
 
我们因为世俗的社会习得语言,然后被教化,有了一套符号系统,进而形成了彼此共有的意义世界、价值观以及梦想。我们变得与动物不同,开始解释世界。
所以,对于知识体系、深层理论的探索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符号系统的过程,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生存着的世界。
 
比如我抑郁了,如果没有心理学背景,我只是自己心里难受,不明原因,我会更惶恐无助;但因为我有了这个知识系统,我知道它怎么回事儿,我从横向、纵向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用不同的语言记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虽然很痛苦,但我明显地感觉到,我一点都不怕它,我在看着它,然后与它共处。
 
所以,现在你问我:“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是有病?”我会说“有,而且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困扰。”你问我:“学心理学的人怎么都治不好自己的病?”我会说:“我虽然没有消除病症,但我知道如何与疾病共生……”
 
在这次经历之后,我重新开始打坐,希望能把时间变慢一点,向孩子学习,活在当下,专心如一。比起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想,我还是更愿意去与心灵和解,获得智慧。而那时的纯粹一定并非简单的孩童般的天真,而是看过了世界,走过了崎岖以后的回归,合二为一。

 

 

END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7个人已点赞

评论(1)

一**

2019-08-27 11:58

没有消除病症,但知道如何与疾病共生……这大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吧!优秀的感悟

没有更多了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