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做有温度的社会心理学 —— 专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张建新

来源:汕头大学新闻学院2020-11-18 12:076104人浏览

摘要:2020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在汕头大学召开。会议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张建新特别提到“做有温度的社会心理学”。

落到实处,才有温度

记者:在早上的会议致辞中,您号召大家‘做有温度的社会心理学’,怎样理解“有温度的心理学”这个概念?

张建新: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背景。我在这十多年的心理学应用与发展过程中观察到,我国心理学出现了由原来的同一整体明显分化为不同分野的现象。举个例子,很多院校都是这样:如果你想学心理学专业,在高中的时候一定要学理科。因为国内有一种浓重的倾向——把心理学当成科学,希望心理学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实验室化、数学化。

如果你严格按照科学范式去做心理学研究,其结果很有可能会缺乏生态效度。也就是说,研究结果是在一个失真、抽象化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由于实验条件与现实环境存在很大差距,其研究结果也必定与鲜活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很多时候,通过实验控制和数据模型呈现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现实生活。 

现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别强调科学范式,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切勿忘记初心,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要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心理学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如果把心理学当做一个总体,其中有一部分是用科学范式来规范的,即基础心理学。但是很多心理学知识其实属于人文,即应用与人文心理学,比如心理咨询就是一种具体实践的人文向心理学。从当前的心理学发展经验来看,人文心理学在真正帮助人们解脱困境、解决社会问题时或许更为有用。

我提倡做有温度的心理学,是因为科学心理学部分距离真正用公理和定理建立起来的科学门类(如物理学等),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提出‘做有温度的心理学’,就是希望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能够携起手,共同推动心理学进步,特别是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能够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有用的心理学。所谓‘温度’,便是如此。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张建新

记者:可不可以把国内出现分化的科学方向与人文方向的心理学看成是心理学在理性与感性上发展形成的两个向度? 

张建新:其实这还不是感性理性之间的区隔。在很多人文学科中,比如哲学,在很多时候也是理性的,因为它遵从逻辑。人文心理学虽然没有遵从严格的科学范式,但它大部分也是讲逻辑、讲道理的,所以也是理性,并不是感性的。

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在汶川地震和新冠抗疫两场重大心理援助的实践,开始十分明确地意识到,真正能够发挥安抚人心、纾困化危的作用并受到百姓、政府和服务机构认可的心理学,主要来自于人文类的应用心理学知识。这种意识恰恰说明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庞杂和多元。多元的心理学既追求科学性的基础知识,它不问实用与否;同时也包括源自于人文学科的知识,关怀人类命运、大爱无疆。明年一月我将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会再次谈到我国心理学的‘分化’的现象。

不该被忽视的高校抑郁现象

记者:今年是中国首次从制度层面关注高校抑郁群体。9月,国家卫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但与此同时,不少媒体关注到部分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在很多情况下都形同虚设,学生无法得到专业的帮助。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张建新:我知道有很多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利用率在众多高校间参差不齐。虽然制度上有了相关政策,但实际可能存在着效用发挥不充分的情况。

这个问题较为复杂。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心理咨询后感到不满意,这其实很正常。事实上,学校外面的专业心理咨询者也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心理问题、或者某个人的所有心理问题。这便是心理健康现象复杂之所在,同时也说明咨询心理学目前还不完全是科学知识,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为咨询心理学还不能像医学科学那样,为发烧症状找到诸如发炎、细菌感染等确定的原因,也为抑郁或者焦虑找到‘药到病除’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心理咨询师还很难全面解决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另一个原因在于,假如学生不满意学校的咨询,要去校外寻找心理咨询,他可能会遇到医疗保险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些保险制度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一个人购买某种保险后,便可以在保险体系下寻求不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A咨询师解决不了,就可以转而找B咨询师,费用由保险公司负责。

但在国内,这套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全。学生如果在学校资讯中心得不到满意的帮助,转去寻求社会上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个人就要支付相当的费用;假若他又不愿意家长知道,那么因为费用问题,他基本上就可能放弃寻求心理咨询帮助。这确实是一个蛮大的问题。我们需要有人来为大学生们操心,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记者:实际上,很多高校很早就有心理咨询中心一类的机构,但学生与专业心理咨询间的互动情况似乎不如预期? 

张建新:学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相当于是一个心理服务制度的建设。当然,中心还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要经过持续的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然后才是咨询人员与学生们之间能否做好互动的问题。

从互动的角度来讲,高校学生中也存在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即许多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寻求咨询中心帮助的意愿较弱。原因有很多,诸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但实际可能已经在心理上遇到困难;有些认为自己可以克服;有些则是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

记者:您之前在一篇论文中提到大学生互惠时产生的感戴作用,指出积极互惠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学生之间互助的路径,称得上心理咨询吗?

张建新:这还称不上是心理咨询。其实帮助人的方法有很多,心理学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你会发现心理咨询技术也会分为很多不同的具体类别,比如认知重塑、行为改变,情绪调整等等,有很多帮助的路径。 

现在许多高校流行‘朋辈督导’这样新事物,即学校的咨询中心在学生们中间征集志愿者,再加以选拔和培训,培养出若干‘朋辈督导’,来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培训后的“朋辈导师”就生活在学生群体时,他们能比较敏感地觉察和辨识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同伴,然后他们就可以采用一些基本的助人方法,如互动交心等,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支持。 

如果问题无法简单地解决,他们还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寻求咨询中心老师的帮助,或者为咨询中心老师提供相关的信息,以便老师来主动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如果学校咨询老师也不能解决,就可能需要更专业的心理医生来予以帮助。 

当然,如果一个人需要心理医生来解决问题,说明他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 “朋辈督导”的互助模式,似乎有助于把同辈的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问题恶化。 

大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而言非常珍贵。如果遇到心理问题没有及时预警、任其发展,最后肯定是家庭、社会的损失。 

记者:您认为高校应该怎样推动学生与心理咨询中心间的互动?

张建新:这种互动是双向的。高校的心理机构应该在校内主动宣传,告诉学生可以提供专业帮助的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保密制度等,消除他们的顾虑和羞耻心等等,让学生产生咨询的意愿。第二个是通过培训‘朋辈督导’学生,让他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伸出自己的‘触角’,以便能够帮助学校及早发现问题。两者双向进行工作,才能够真正产生互动,发挥作用。 

“心理学绝不是一个人单独的事情” 

记者:最近人类学的‘内卷’出圈到很多领域,圈层内的人一直在分化、互相消磨,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内卷”一词本身就带有惨状的因素,反映出当下一种快节奏生活中的焦虑状态。面对这种焦虑,您认为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什么援助?

张建新: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结果,‘人际竞争’造成的现实问题不能简单地期待心理学就能加以解决。人际合作与竞争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的现象,只不过竞争的内容随时代变化有所不同。

当代心理学能帮助人们认识到人际竞争这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成因,从而为正常的竞争提供助力,消解和抑制有害的人际竞争。比如,竞争时要把竞争者比下去,因此会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不断上进,这是一种正常的人际竞争方式。但如果一个人不喜欢竞争及竞争带来的紧张焦虑,你也可以改变生活策略,比如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现实,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心理咨询的各种技术可以用来帮助个人,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心理上进行调整,从而缓解竞争所造成的内心焦虑和冲突。

记者:您在致辞中还提到,近来在线上召开的一些社会心理学会议和论坛,参与人群的规模变得非常之大。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去关注社会心理学,这也说明,现在越来越多人会采用心理学的概念去解释社会的问题。您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建新: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过程中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许多人学习心理咨询时并没有打算去帮助他人,而是用来认识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许多‘想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实际上自身只是想通过曲线的方式获得心理咨询的帮助。他们拿咨询证的目的并不是从事这个职业,而是在尝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人的一生如同在讲述一个关于自己与家庭、关于自己与周边其他人互动的故事。每个人都想把这个故事讲得完整一点。如果这个故事出现缺失和缺憾,人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后,讲故事的素材就会越来越朝向心理和精神层面去索取,心理学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许多人愿意寻求的知识来源。

即是说,当人们发现有社会心理学这样一个‘素材’可以用来讲述个人的故事时,心理学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更何况,人有了心理学知识,了解到健康问题有一半是心理问题时,就更会自然地选择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了。当然,叙述故事还是与个人的学科背景、家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都有关系的。 

记者:您在今天早上还提到,希望媒体也能在宣传心理学上发挥作用。为什么宣传社会心理学如此重要? 

张建新:心理成长和健康绝不是单独一个人的事情。除了人的遗传、基因等身体特性以外,人际关系、成长环境、家庭的亲子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心理学只跟个人心理健康有关系,实际上心理学的知识范畴远超于人的个体。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一种互动关系。个人跟周边人的人际关系构成了“我”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情绪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他人是构成“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环境对于个体是否能健康成长很重要。从心理学专业角度看,在大学生中进行“朋辈督导”的培训,也客观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社会互动环境。 

完整地宣传社会心理学,可以让部分个体形成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行动。由此,将会有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环境,从而会使更多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如果大家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门外汉,‘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人际隔阂便无法消除,生活环境给人的感觉就会很槽糕。因此,我们的社会心理学就不能只以冷冰冰的数字加以应对,而是要带上一点温度,让人们的生活多一些相互的理解、支持和大爱。

文字 | 王梓龙 叶知春

摄影 | 凌学敏 戴晓彤 娄雨寒 文国辉 吴芹 林芷薇

编辑 | 区颖珊 王思雨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热门资讯

价值观定义 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行业动态 · 2019-04-1755726浏览

徐凯文老师的北大离职感言:舍 得

行业动态 · 2021-08-129205浏览

教育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行业动态 · 2020-11-278582浏览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