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 第七步:设计你的人生(下)
2020-08-19   10837次阅读   2个赞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把社会环境、文化等等这些背景因素放进去考虑呢?恰恰是因为背景因素包罗万象而且在各个方面和层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非常难把它单独抽出来变成一个模型。让我们找到这些背景因素就已经够困难的了,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花费精力去这么做。所以宁愿做个简单的性格或者职业偏好测试,而不是去考虑深层次的影响我们做决策的比如常见的、文化的、社会经济的、宗教的等等繁杂数量众多的因素。

 

但这正是我们这一专辑栏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帮助你去更好地关注你的背景因素,了解它是如何影响你的决策、其影响力甚至超出你所能想象。作为一名职业生涯咨询师,我们经常被学生和家长问到的就是,我们怎么知道有什么选择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前所未有地难以回答。人们最终只好选择用测试来告诉自己答案,这些测试的答案通常是有信度但是没有效度。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研究测量中的信度,关注的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总是命中靶心---即一个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consistency),而效度,则关注的是你所检验的是不是你想要检验的”-你瞄准的靶子是不是你该射击的靶子,你正在行驶的方向是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其(Validity)侧重在实验测量当中的“准确性”(accurate assessment)。

 

对于职业生涯发展来说,人们倾向于关注选择那些他们觉的自己知道一些什么的选项,或者将个人经验用归纳逻辑思维和演绎逻辑思维进行关联。学生们通常会问,我学了某某专业,我可以做什么工作?如果你是文科生,你可以想象这个答案清单是无尽长。如果你是理科生,就算是生物学专业的,要整理一份工作清单出来也不容易,这里面包括医疗保健相关、研究相关、教学相关等等的领域。而且有一些领域比如咨询、法律、投资银行、出版业等等并不一定特别限制于某一些专业的学科。

 

这就是重点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论学习什么专业,并不一定要感觉自己受限于某个领域的工作、或者受限于自己学习的是什么专业。但是我们前面也展示过果酱测试,人们喜欢受约束,至少感觉有一个受限的清单里简单的几个选项让自己做选择。可以说,我们都有选择麻痹症,我们只想知道自己应该买草莓味、原味、还是橘子味,从有限的选项里面做选择。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做决定是基于满足周围人对于他们的期待。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做律师或者医生。这其实就是信度偏差。即使前面说的用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推演出来的择业决策,很多人第一眼看就知道这个是不完善的,但是当我们身至于社会当中,被成千上万的选择淹没,而我们只有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去处理的时候,就如很多人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尽快领到一份薪水,那么人们自然会更倾向使用分析式思维,也就是归纳逻辑。而不是充分利用假设性逻辑进行深度自我分析和职业生涯探索。那同样面对选择医学院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假设性逻辑,也就是设计型思维是怎么样进行思考的。

 

假设,我喜欢理科和帮助别人,那么,我要花费更多时间去了解每一个能够结合这两点优势的职业生涯路径。我要尽量多找在这些领域的人接触和谈话,通过对话和调研筛选出一些方向。在决定深造学习哪门课程之前,我会通过实习、志愿者工作、或者其他社会实践机会来进行实地考察我筛选出来的几个选项。

 

如果你拿这个申明作为申请国外医学院的申请书,是一个非常受用的答案。从医学院的角度来讲,他们想知道你不是因为想要取悦家长、或者因为社会地位而想要成为一名医生。要知道医学院的学习辛苦且漫长,如果你想要在其中存活下来,学术和心理条件都必须过硬,你必须从内部有真正的动力激发自己完成学业。意思是这个动力不仅仅有外部的动力,比如为了你的家庭、为了社会等等,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常常是我们做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同时也必须有内部动力。就像上面的那些不同逻辑推演的答案一样,你可以看出这些内因和外因并不是互不相容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致的描述的。但是最后假设逻辑推演出来的,正是可以说服大家为什么是你,而不是把机会给其他人。而且可以给予你成功所需的长期的动力。

 

 

 

其实平均每个人在退休之前,都会拥有几份不同的工作,或者说不同的职业生涯。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商业环境不断快速变化,真实生活的职业生涯本来在本质上就是不断在迭代过程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渐渐转移自己的兴趣、学习以及发展新技能、越来越了解个人价值,从而要求人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路径。在我们能够汇聚我们的选择到某份工作或者某个职业生涯之前,我们都必须先基于我们的兴趣和技能来发散出足够宽泛的可选项出来。

 

当世界顶级设计公司IDEO会见新客户的时候,他们不会马上急于给出一个结论,因为太快地聚焦选项做选择,意味着过早地、不成熟地排除了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无法通过用户分析和面对问题的假设来展示更好的答案。所谓的设计型思维,不仅仅是汇聚选项,它应该包含了一系列的发散和汇聚选项的步骤。在发散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创造选项,在汇聚过程中我们确定选项。当然,我们知道发散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讲反而制造了更多选项,对于他们来讲是很令人沮丧的,就好像自己反而离自己的选项越来越远了,但这恰恰是创造的精髓。发散过程应该是让人感觉乐观的、探索性的和实验性的,但对于习惯按部就班的人来说就如同迷雾一般让人摸不着头脑。

 

发散的理念需要被文化氛围所支持。传统的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一般是设定好了最终的那个职位,然后人们就像走楼梯一样,在特定的领域内一步一步朝向设定的目标。或者是像之字型那样,人们需要通过不断跳槽,在不同的组织机构当中积累技能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发散汇聚模型,就像一连串穿起来的钻石一样,是被认为最贴近于现今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型。虽然对于刚毕业即将面对各种经济压力的大学生来讲,这个模型过于混乱而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是你仔细留意任何职场成功主人公的故事就会发现,没有一个直通路径让人富贵,大部分都是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没有预料的各种蜿蜒曲折。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人本身就是混沌的,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和试错,他们基于当时的个人兴趣和技能以及有市场支撑的领域里设计自己的职业路径,这个设计必须持续在每个钻石的汇聚节点之后,继续发散、汇聚、发散、汇聚,而不是在毕业之后的某个时间节点做好决定就行。

 

很多人其实是通过埋头苦干来获得一种安全感,因为他们认定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会获得回报,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如果没有一条职业路径,那么成功将会非常困难。然而就像我们前面所展示的,职业决策过程是很复杂的,充满了作为人的种种情绪,极少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它就如同个人行为一样混沌难以预测,除了传统的职业生涯理论当中考虑的个人兴趣、价值观和技能等,还有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整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价值理念、个人身处的国家和地区及族群、上的哪所学校、学的什么专业、同伴同学的影响、亲密关系的影响等等等等,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如果这些因素是同等地施加影响给个人,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数学模型出来预测合适的结果。问题恰恰在于每一个人对于每一个因素受到影响的权重比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经验不同,他们如何内化这些因素的程度也不同,而且每个人潜意识关注的东西也不一样,最后每个因素对于个人的需求和决策过程的影响也会不同。

 

人本主义设计理念就是考虑到个人的经验对于寻找到其所面对的问题的答案是这个过程当中必要的组成部分。IDEO公司也以此为荣,他们会花费大量地时间充分地去观察和与问题相关的人进行交流,所以他们才设计出了第一只商业化的鼠标。而如果你一直在苦想自己的职业路径应该是如何,那么你就更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调查,包括考虑目前为止你是如何体验各种影响职业的因素的,以及你是如何构想自己的未来的。为了设计你自己的职业生涯,你必须充分了解你的用户,也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如何应用设计型思维到设计你的人生的,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那么目前为止我们探讨了设计流程当中的初始部分,就是了解用户。那么流程的下一步,就是要测试你的想法,建立一套模型出来帮你筛选出各种可行的新的职业身份,或者说工作。

 

如何建立模型呢,我们可以利用黄金三次法则来建立。简单来讲,黄金三次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茫茫选项当中先发散出一些合适的选项出来,供我们调研、实践。它是帮助我们做发散思维的有效工具。举个例子,如果你正在大学学习某个专业,然后希望找出未来自己合适工作的领域或者决定自己是否继续深造学习,那么你可以先设定三个自己很喜欢阅读的权威的资讯获取信息的渠道,然后从这些渠道当中筛选出三个你觉得不错的雇主企业,然后从每个企业当中找到三个雇员,每个雇员询问至少三个问题来增加了解该企业的信息。有一些企业或者协会还会经常举办一些公司活动或者行业活动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你可以认识接触相关领域的人,或者了解到相关的行业资讯。

 

通过这个模型,你可能会从中发掘出一长串的企业的名单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名单,那么你可以先排名然后优先定位前三个进行深度了解。你还可以告诉三个群体你的兴趣、爱好、目前需要帮忙的事情,比如家人、朋友、老师等,你会发现他们也会不时给你推荐一些有用的信息。我曾经在一个业内出名的行业展会上,就碰到过一个大一的学生,他就是为了让自己确定将来是否要从事教育行业,而选择参加各个论坛和展会,认识资深的专家、加深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北、上、广,有那么多机会去参加论坛和展会,那么同学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帮助自己挖掘,各种app,还有联结全世界职场人士的网站比如领英(linkedin)等,都是很好的平台可以帮助你找到想要的资源。

 

和人交流过程当中,提问题也需要注意相关的技巧,在沟通交流方面的技能可以通过不同的书籍还有课程学习到,提问题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的问题清单,来帮助自己规范所需要的信息,比如,你可以询问相关人士:

对方所工作的部门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经验?在对方所在的行业如何随时掌握一手的信息?如果自己对类似的公司或者机构感兴趣,还可以找哪几家?还可以多参加什么活动可以认识到业内的优秀人士?对方有没有推荐哪些如果要了解相关讯息必须去访问的人名?

 

交流的重点不是让对方告诉你哪些地方有工作机会,而是让对方明白自己是希望学习、了解相关方面的信息更多一点。如果你非常功利性地询问对方是否有工作机会,那么你反而错失了了解更多信息的机会,反而有可能把对话过早地终结了。这一系列系统性的操作,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可选的机会的偶发事件,这里的偶发事件指的既包括运气的成分,也有努力的成分。扩大了可选项目的基数,那么成功的概率也就提升了。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最近特别流行的混沌理论?它想提倡的是我们在实现长期目标的过程当中应当容许甚至规划偶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变化和新事物怀抱开放性的态度,把任何决定都当成是暂时性的,将风险评估和错误都看当做实验,视机遇或者说运气为成功不可或缺之元素。

 

所以,最后可能是你在调研过程当中,和人接触的过程当中,你并没有选定原来敲定的那几家公司,但是在不断与人接触过程当中,你最后进入了一所学长或者老师推荐的企业工作,而这份机缘也是因为你原来发起了调研的这个动作而有机会发生的。最后,如果你成功地入职了,也不要忘了,同步通知原来你接触过的那些人,让他们知道你的成功,分享你的喜悦,因为与这些人保持联系,也是为了将来自己的其他机缘铺路。

 

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期思考题是什么:

如果有个陌生人来寻求你的建议,恰恰你刚好对这个话题又有所了解,你会感觉如何呢?

 

本期的练习:建立与职场人士的连接

 

社交当中与新的职场人士建立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会对陌生人提问感到不舒服,有时候不知道如何进行。那么有一个技巧可以告诉大家,你只要记住,你所要问的,只是需要让对方讲故事即可。关于对方如何找到有意思的工作的故事。这其实也正是对方所想要的。因为人的天性就是爱讲故事。如果你想要给linkedin上的人发送消息建立联系,那么以下是发送信息的几个要点:1、信息必须简短但是要清晰,明确说明自己的来意和需要的东西;2、一开头可以几个点交代一下自己的背景信息;3、提出下一步行动的建议,比如邀请对方出来喝咖啡、请对方提出建议或者意见等等,还要包含明确的时间节点,告诉对方自己什么时间有空;4、自己的linkedin的账号必须信息完备,让对方可以查阅你的背景资料。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回复你的信息,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大家都很忙。如果对方没有回复,你最多再发送1到2次的询问信息,每个信息至少要预留10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如果对方实在没有回复,那么就寻找下一个目标。随着练习,你会发现越来越容易得到回复并与他人建立连接。

 

那么,请你参考以上建议,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企业里面的员工,给对方发送一封邀请函并建立联系。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