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快节奏下,人们极其崇尚简化策略,在习惯的餐厅吃午餐,喝同款的加奶不加糖拿铁,甚至每天早上通勤都是同一班地铁。
这样很符合当下兴起的“断舍离”,减少无谓的选择时间,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效率和快速。
一部分情况下来说,的确是对的,并不是选择越多越好,当选择超过6个,人的焦虑值就会不断攀升。
但如果将这样的简化策略使用在与人的沟通之中,则会产生一些问题。
在并不熟悉的关系中使用简化策略,实际上是自身产生的理想化,比如在热恋之中,人会将对方的愿意付出和热情,当成是TA性格中的一部份,甚至会幻想不用语言,只需要一个眼神就懂的Soul mate。
而在更长久的关系中使用简化策略,则会显得僵化,人们都希望在育儿之中能有一条黄金法则,使用之后便一劳永逸,但每个孩子的差异,孩子在自身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都注定并不存在对每一个孩子都适用的简化沟通。
在沟通中,首先要看到的是差异的复杂性,在中国这么大的区域内,两个人成长的环境可能相距甚远,还包含很多祖辈的传统和不同区域的性别期待。
在不同的经验中会产生不同的图式——帮助我们节约认知资源,快速判断事物。这样的图式也许可以快速认路,但绝不可能快速识人,甚至很多情况下,快速地标签化简直错得离谱。
认为漂亮的人会更难以接近;认为块头大的人不好惹;身材瘦小的更好欺负;不打扮的人更加节省,当然是一定程度上是有可能的,但仅凭一个信息就判断完一个人,这其实是对世界缺少好奇心或对人(包括自己)毫无兴趣。
习惯贴标签后,会逐渐发现,标签只分两类,好的and坏的,而当一个人在被贴上坏的标签后,像破窗效应一样,随着接触的深入,会贴上越来越多的坏标签。
而被贴上好标签的人,会随着自身的理想化幻觉不断地加成,走向两个极端,一面是不断地美化对方,哪怕是在对方没那么善意的时候,内心仍然会合理化,甚至被PUA。另一面则在某一刻突然理想化破灭,好的变成坏的,这也是日常所说的“捧杀”。
其实每个人都非常复杂,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人几十年经历、经验、磨难和抗争后所融合的个人故事。
有人会说,这么复杂还是不要沟通了,不然得累死,当然,如果交际太多的确会感觉到麻烦,那么减少社交宽度增加深度,的确是一个好选择。
但如果的确有一个不错或很重要的人在面前,需要去相处,那么最初不把对方想得太简单也许是成功的第一步。
比如婆媳、伴侣或亲子关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重要关系中的融合,你觉得很简单的事,在对方的环境下,也许没那么简单。
说随便的菜,也许会很辣,因为在对方的文化下,顿顿有辣椒才是正常的。
觉得旅行是人生的意义,也许对方对于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紧张,旅行是一件需要谨慎计划且步步小心的事,不可能说走就走。
认为男人抽烟就不好,也许对方成长的文化下,所有家庭的男性成员都抽烟,不抽烟就像缺乏男性魅力一样。
认为TA在胡乱花钱,也许这正是对方认为最值得花钱的地方或价值观所在。
有的时候,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看行为,其实是因为自身对关系的恐惧产生的过度“简化策略”,甚至没有任何交流的机会,就得出结论。
所以有人会报怨,现在遇到的人越来越不靠谱,其实不是人变了,而是时代效率的催促下,人不愿意产生深度交流。
那么深度沟通的第二步,则是抛开简化原则后的交流方式,的确希望对方理解你的意思,比如吃饭,不是说“随便”让对方猜,也许可以表达想吃个近点的,最好走路就能到达,热热辣辣的会更好。
麻烦吗?也许是的,但这样就尽量在避免失望和委屈,也是一次让双方对于口味和习惯相互了解的机会。
而这样沟通从来不是一次就会让对方记住的,因为对方不是你,没有这样的习惯,如果你爱吃辣,至少要说四次以上,为什么是四次?因为中国人讲“事不过三”,超过三次就代表的一定的强化程度了。
费劲吗?也许是的,但这样的费劲就在为未来的简化打下基础,也许将来,不用开口对方就能猜中你想吃什么,想想你和闺蜜(兄弟)之间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这样的沟通可能需要持续,每一件新的事件希望得到协助和商议时,也许都需要用这样的原则,重点是请牢记双方的差异。
由简入繁,还是由繁入简,绝对会给社交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不僵化,有弹性,才能在关系中让自身产生舒适感。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