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探索心灵成长的路上,我得益于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中心分别踏足了存在主义领域以及超个人领域,并且受训于领域内两位学术泰斗级老师张宝蕊博士以及杨吉膺英文博士英文名Mark yang以及两个学术体系内老师的帮助与成长。结合其存在主义、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学,恰恰好搭建成了一个统一的连续体,这三种心理学分别关注了人的存在困境、成长潜能以及自我精神的超越,共同描述了心理发展的完整图景。
存在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中期,深受萨特、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存在主义哲学为背景的心理学流派。这一学派直面人存在于世而遇到根本问题:死亡、自由、孤独以及无意义。同时探索我们如何面对存在的危机,以及应对死亡、焦虑、等。同时提出面对死亡的有限性对于生命的积极意义,以及更深度的理解和认识到我自己。
存在主义治疗对焦虑的理解不只是一味的病理化,而认为焦虑是人存在的本质特征,但正是这种焦虑也推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比如一位中年人在失业后,通过存在主义的治疗,学会了直面困境、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找到了职业的新方向。
许多人在面对重大生活变故时候、比如失恋、亲人离世、就会体验到深深的焦虑、无助,以及失控感。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帮助我们直面无法选择的处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处境的态度。例如当我们遇到同事,朋友的突然离世,会让我们体验到丧失(死亡)失控、恐惧。但同时也提到,也因为这个突然的死亡,让我们理解到人类生命的有限性,而我们可以用怎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死亡的有限性。
在AI等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顺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存在主义对人生命意义的探索尤为重要,提示这我们整个社会将如何定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中期,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从人的积极潜能方向来作为人核心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自我实现的倾向。其鲜明的特点是人本主义去病理化、同时去决定论。关注人的整体健康、以及对人的创造性以及独特性的肯定。
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揭示了人追求成长的内在动机。而且是趋向自我实现。实际生活之中在人本主义的的咨询的视角看到现在诸多的青少年成瘾的背后是因为对爱、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认同的渴望。又例如事业有成的企业高管,事业虽然顺利,但是内心里却感到空虚,通过人本主义的视角看到这份事业不是自己内心感兴趣的爱好,而最终通过自我探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并投身进去。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以及真诚一致咨访关系,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咨询其核心理念与孟子的思想一致,认为人性本善。人本主义治疗认为当我们处于一个积极关注、接纳、以及真诚一致性的关系之中,会逐渐消解的价值条件的冲突、以及内化治疗环境的体验,成为高度一致以及尊重自我的个体。
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延伸以及超越。这一学派不仅关注个人的心理精神以及意识的发展,还探索超越个人层面的精神体验。将东方哲学、宗教传统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研究意识扩展,神秘体验以及超个人现象。在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概念之后继而提出自我超越的更高一层的动机需求。学术先驱卡尔.荣格奠定了其理超个人理论基础,反对将心理学局限于个体经验、病例分析;重视精神、文化、历史的深层联系;主张整合。以及肯.威尔伯。对意识领域的研究,提出意识光谱论,提出意识光谱理论,认为意识及其对应的无意识展现出光谱一样的层级和状态,不同心理学流派各自强调了光谱上的不同层级,这些流派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互补的。还提出了意识发展理论,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到开悟阶段意识的不同状态。阿萨吉欧里等,对人的意识都做了深刻的研究。
在超个人心理咨询的过程之中运用阿萨吉欧里的《心理综合》理论将我们的情绪能量进行转化比如第不同人格的整合。当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矛盾行为时,咨询师帮助其发现可能是不同的次人格在起作用,然后引导来访者将这些次人格进行整合,使其行为和内心更加协调统一。比如在咨询之中面对一个愤怒指责自己的来访者的人格,内心里也会有一个委屈无助的人格,在咨询工作之中帮助整和达成一致。
有人在遇到人生重大挑战的时候,通过对冥想、静修方法找到了内心里平静以及力量。比如在一位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之中通过冥想练习,不仅仅缓解了身体的痛苦,还找到了与更大存在的联接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力量。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