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幻想、适应不良的白日梦真的好吗?

来源:壹点灵2021-05-13 09:202907人浏览

摘要:幻想、适应不良的白日梦真的好吗?幻想者一旦停止想象回归现实,感受到生活和想象的落差,反而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身心十分疲惫。

  “适应不良的白日梦(Maladaptive Daydreaming)”。

  这是以色列教授Eli Somer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又被称作过度白日梦,是一种会消耗我们精力的幻想行为。

  幻想者花大量时间沉浸想象,常常主动沉浸在幻想世界当中,并逐渐上瘾。

  但是,幻想者一旦停止想象回归现实,感受到生活和想象的落差,反而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身心十分疲惫。

  心理学界有本《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被收录进去才能正式被当做一种心理障碍。虽然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应该把这种症状当做独立的心理障碍来看,但是它目前并没有被正式收录,而是被当做焦虑症、强迫症的并发现象。

  有不少人和你一样,在生活受到影响、觉得十分痛苦,在网络求助之后,才知道适应不良白日梦的存在。

  1、幼年的时候,过度白日梦并不是一件坏事

  俄勒冈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和玩偶玩耍时,都会把玩具当成活的生物,给玩偶穿衣服、起名字、喂饭、对话。

  这些都是模拟家长,并通过想象力去实践。而有37%的孩子,会把这个想象力的游戏更进一步。

  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看不见的朋友来陪伴自己,心理学家称之为“幻想伙伴”(Imaginary Friends)。幻想小伙伴可能是同龄人,也可能是他们喜欢的童话、动画角色。

  人为什么需要幻想?幻想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

  从幼儿时期的“幻想伙伴”,我们可以一见端倪。

  幻想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演:

  3~7岁的孩子,刚学会辨别物品,但是还不能进行逻辑思维。他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充满好奇,在这个阶段,他们习惯观察成年人的行为,然后通过想象力模拟场景。过家家、幻想伙伴都是练习的方式。

  曾有一项研究显示,主动创造幻想伙伴的孩子,在社交力上会比同龄人更优秀,在需要同理心、想象其他人状态的社交任务上更加出彩。

  幻想的第二个作用,是缓冲负面情绪的冲击:

  拥有幻想伙伴的孩子,大约有四分之一都经历了关于“分离”的重大变故:父母离异、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亲人过世等。

  幼小的孩子还不能接受失去至亲,通过幻想伙伴缓冲这份失落。

  “幻想伙伴”并不是一种疾病,即便是3~7岁的孩子们也能分清幻想和现实。77%的孩子在采访当中,承认自己的幻想伙伴不是真实存在的;40%的孩子甚至主动分享,是自己创造出这样一个角色。

  大部分孩子在7岁左右,逐渐对幻想伙伴失去兴趣,不再每天花时间沉浸在想象世界。

  2、成年后,白日梦是痛苦者的栖身之地

  即便是成年之后,想象仍起到幼年时相同的作用:预演和情绪缓冲。

  2012年的一则统计显示:18~85岁年龄的白日梦上瘾者当中,白日梦的频率和生活满意度、个体孤独感、社会支持都息息相关。

  在这个人群当中,四分之一的人曾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

  总得来说,越是孤独、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就越容易白日梦上瘾。

  同样是情绪缓冲机制,为什么幼年时候的“幻想伙伴”是健康的、甚至有益的;但是成年之后的幻想世界,反而“有毒”呢?

  首先,白日梦上瘾者缺乏外部的社会支持。

  幼年的时候,即便我们不主动,也会一定的社会支持。在幼年时候,孩子在经历了重大创伤之后,除了“幻想伙伴”,孩子们也会收到其他成人的安抚照顾。

  这些社会支持能让我们不必过度依赖幻想。

  有一个19岁的白日梦上瘾者说,她90%醒着的时间都在做白日梦。在白日梦当中,她活泼、热情、喜欢和朋友一起出来玩,但是现实生活中,在同学聚会当中多呆5分钟都觉得如坐针毡。

  她也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再也没有朋友主动关心自己。

  随着逐渐长大,我们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缺乏社会支持,我们很容易把幻想当做缓解情绪的唯一解决方案。

  其次,从普通的做个白日梦,到不良适应,是一个渐进上瘾的过程。

  白日梦上瘾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每天只活在幻想世界当中的,而是一个逐步沉迷的过程。

  我们对“不良适应白日梦”缺乏了解,所以允许自己花时间去做白日梦,即便是多花了一点时间,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

  我们很容易在白日梦当中获得愉悦感,这种短期的情绪奖励让我们更乐于投入其中。

  然而,越是在白日梦里面花时间,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人际、家庭维护越会做得差。巨大的反差,很难不让我们屈服在白日梦的诱惑当中。

  3、怎样对待适应不良白日梦?

  适应不良的白日梦是一种强迫性重复(Obsessive Repetition)。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人们会固执地重复一些活动,让自己多次重温自己的某种创伤情绪。即便是我们明知这些选择和理性背道而驰,即便是这些行为终归会伤害到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仍无法控制自己。

  比如,曾不满于父母强权管教的孩子,长大后会忍不住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比如,经历过突发事故的人,即便是过去很多年,也总会时不时回顾当时发生的事情。

  强迫性重复是一个提醒标识,给我们指出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

  一旦你意识到原来是有未解决事件,你也会注意到,白日梦的内容也在自我重复。

  心理学当中有一种治疗方法,“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就是通过让主动来访者和想象中的人物沟通,从而探索内心需求、达到愈疗目的。

  从白日梦当中,我们可以直白看到内心最渴望的东西、最急迫解决的事情。

  在我们的白日梦当中,我们往往都会扮演某一类角色,比如一个照顾者、拯救者、明星、神秘的幕后推手,或者其他角色。

  其他人在白日梦里配合我们的方式,往往也是遵循相似的轨迹:我们想让他们害怕、做出退让,或者想让他们终于对自己说一句赞美。

  曾有一位30位的患者,曾在10岁的时候目睹母亲从高处跌倒,摔成重伤。长大之后,她的白日梦中她总是一个细心的照顾者,能够让所有的人都获得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场景不断升级,但是本质却总是一样。

  未解决的答案都藏在每一次重复的白日梦当中。

  然而,问题只有在现实中才能被解决。

  加缪的小说《工作中的画家》里,Jonas是公认极具潜质的画家,然而,他在成长为大画家之前,就已经被这种期待拖累:他期待做出“最完美的画作”,但是不敢在“不完美的时机”动笔。

  他在阴云的夜晚幻想天上的星星连成一条线;他在冬日来临的时候,幻想画一幅春暖花开的画卷。

  有一天当他累到了,医生告诉他“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他其实三个月在画板上只写了一个意义不明的单词。

  在梦境里的耕耘,没办法在现实中收获。

  即便是现实残酷,即便是头破血流,让真实的自己体验真实的世界,才是“活过”的痕迹。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热门资讯

什么叫矫情 矫情是什么意思?

社会热点 · 2019-04-2677212浏览

为什么现在许多男的都有大男子主义?

社会热点 · 2022-02-2365289浏览

一个牙医的良心忠告你记住了吗?

社会热点 · 2019-04-1557156浏览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