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的 “大男子主义” 指的是大众非常传统的男性特质,如掌控力、攻击性,或者恐同。其实男性与女性的日常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与当下流行的一些大众印象还有所出入。
所谓的 “大男子主义” 指的是大众非常传统的男性特质,如掌控力、攻击性,或者恐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下各个年龄段的男性,在当代文化的影响下,男性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
和题主所提到的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 一样,大家普遍认为男性必须要坚强,不应该轻易流露出情绪,或者脆弱。
但这种文化导向其实会为男性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为整个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逐渐演变成 “病态的男子气概”。
01. 对不健康习惯的粉饰
“病态的男子气概” 通常会对不健康行为的粉饰,一味地强调 “自我怜惜是女性专属”,男性就应该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自己的身体。
因此,缺少睡眠,带伤工作,甚至应该不断突破身体的极限被认为是男性的特质,甚至男性生病了看医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一项2011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具有极度大男子主义的人去进行预防性健康保健的可能性,仅为具有适度大男子主义男性的一半。
很多男性认为进行年度体检与自己的硬汉风格相违背。
拥有病态大男子主义的人不仅不乐意进行一些预防性的健康保健,而且会鼓吹某些不健康的行为。
一项2007年的研究表明,那些大男子主义倾向越严重的人越容易做一些危险行为。
例如:酗酒、吸烟,以及不吃蔬菜,并且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
02. 对精神健康疾病的污名化
有极端大男子主义的人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普遍认为抑郁症、焦虑症、物质滥用以及一些其他精神健康问题都是弱小的表现。
一项2015年的研究表明,相较于那些有更加开明的性别观念的男性,那些具有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男性更不愿意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因为,他们更不愿意轻易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同时,不与TA人沟通自己的情绪问题,会更加大TA们的孤独感。
03. 不愿意帮助别人
一些大男子主义的男性通常不会有助人行为,也就是说当他们看到有人被欺负或侮辱时,他们一般不愿意伸出援手。
一项2019年的研究表明,那些拥有极端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一般不愿意安慰受害者、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站出来反抗罪犯。
他们普遍认为男人应该是强壮且有攻击性的,因此他们更可能对危害社会的暴力事件袖手旁观。
但是,如果冲突有冒犯到他们,有损于他们形象时,那么他们反而会不惜一切代价卷入纷争。
04. 最后想说
通过近几十年的男性心理研究,大男子主义只会给男性带来消极影响,并且压抑男性情感对他们自身和社会都会带来危害。
抛开刻板印象和社会期望不谈,其实男性与女性的日常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与当下流行的一些大众印象还有所出入。
例如,一项2013年的研究表明,青春期的男孩表现出的愤怒情绪其实要比青春期女孩更少。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在深受 “病态的男子气概” 所困扰,可以去寻找专业的心理健康从业者,这会帮助你意识到这种思想对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摆脱恶性循环。
References:
Hudson DL, Neighbors HW, Geronimus AT, Jackson JS. Racial Discrimination, John Henryism, and Depress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J Black Psychol. 2016;42(3):221-243. doi:10.1177/0095798414567757
2015 National Climate Survey. GLSEN.
Ingram, K. et al.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features of toxic masculinity and bystander willingness to intervene in 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boy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December 2019; 77: 139-51.
APA issues first-ever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with men and boy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nelly, R. & Kimmel, J. 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How Do Mothers and Fathers in the US Really Feel about Caring for Their Children?, Feminist Economics. 2015; 21:1, 1-34, DOI: 10.1080/13545701.2014.970210
Chaplin TM, Aldao A.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expression in children: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 Bull. 2013;139(4):735-765. doi:10.1037/a0030737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