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对陌生人“习惯性信赖”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实想法

来源:壹点灵2021-10-13 11:392468人浏览

摘要:无论是陌生还是熟悉的人,都可能是朋友,但是那些习惯性沉浸在陌生人的感动中,对陌生人这种莫名其妙的信任感,很可能是源自我们的自我暴露渴求。

  对陌生人“习惯性信赖”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实想法,对陌生人这种莫名其妙的信任感,很可能是源自我们的自我暴露渴求。

  曾经有个新闻:

  杭州某位陈女士,夫妇的月薪都只有2500多,但是却贷款了60多万美容贷。

  后来有媒体采访她,才知道她的动机:美容院的店员们都很热情,只要她一来,立刻就围上来嘘寒问暖。素昧平生的人竟然能这样关心自己,她觉得很感动。

  紧接着,店员开始给她推荐昂贵的护理套餐,陈女士说自己没钱,店员说没钱可以贷款,也算帮他们完成业务了。

  店员们轮番发动感情攻势,陈女士同意了贷款,没想到,从此越发不可自拔。

  之后每次来美容院,陈女士都会被店员们围着打感情牌,办大额信用卡,网贷,用于在店里消费,店员们还不让陈女士告诉家里人。

  短短三年,陈女士的贷款总数滚到了60万,每次还不了就以贷养贷,钱利越滚越多。

  听起来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奇葩现象并非没有依据:

  我们可能真的很容易跟陌生人产生情感链接,甚至掉进对方营造的并不高明的情感陷阱中。

  01.下意识相信别人,这是本能

  想想我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经历:

  有时候,对于陌生人的请求,我们经常很热心地施以援助,但对于熟悉的人,我们很容易变得缺乏耐心,我们越来越喜欢和刚认识不久的人交心,但对于最亲切的人,我们却总是会在无意间设防,乃至忍不住发脾气。

  时间长了,对于陌生人,我们越来越抱以期待,但对于熟人,常常会有倦怠,甚至忍不住发脾气。

  陌生人之间是否更容易相互信赖?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德尔顿(Andrew Delton)和克拉斯诺(Max Krasnow)制作过一款软件,用于模拟人们对陌生人信任与否的各种结局,时间跨度设定成人类存在的时间。

  结果显示,慷慨和信任,是陌生人之间相处的最佳选择。

  可以这样理解,早在狩猎时代,由于人际交往圈子非常小,陌生人之间再次见面的几率极大,自私所付出的的成本远要比信任大,所以直到现在,人们在潜意识里还是倾向于信赖陌生人。

  我们容易对陌生人产生情感链接,还可能是因为,陌生人大概是最安全的倾诉对象。

  “自我暴露”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心理学家Jourard 提出,即个体会自发地、有意识地把个人性和隐私性资料表露给他人。

  而心理学家Derlega与Mrgulis深入研究后得出,自我暴露具有五种功能:感情宣泄、关系发展 、自我澄清 、社会确认、社会控制 (Derlega & Margulis, 1983) 。

  这五种功能,几乎囊括了人们情感交互的全过程,显然,人们是离不开自我暴露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和熟悉的人进行情感暴露的道路,总是布满阻碍。

  我们会担心被嘲笑、打击、或者泼冷水,与此同时,向亲近的人敞开心怀,也意味着难免会暴露内心中的羞耻部分。我们甚至会忧虑用心的倾诉,不仅换不来想要的安慰,反而会被对方忽视。

  以上都阻碍了我们和熟悉的人进行情感交流,并且,一旦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出现不稳定,例如矛盾、争吵、误解,我们会更不敢向熟悉的人开口。

  但是,这些顾虑在陌生人面前统统不存在,因为他们和我们的生活距离遥远,并且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即使向陌生人讲了一些丢人的事,往往也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出丑了,反而,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会更进一步,也许会换来对方的坦白。

  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指出了“互惠原理”的存在,即人们往往倾向于用相同或类似的方式来回报他人对我们做的事,甚至对陌生人也是如此。

  02.初相遇时,我们容易被主观判断绑架

  友善,可信赖,虽然我们常常从潜意识里这样想象一个陌生人。

  但实际情况是,陌生人经常是危险和不确定的象征。

  (1)和陌生人的自暴露,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

  研究者Altman 与Haythorn 认为,自我暴露的阶段分为:陌生人、认识的人及亲密朋友三个阶段,而与陌生人进行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远远比不上我们身边的亲密朋友 (Altman & Haythorn, 1965) 。

  换句话说,指望和陌生人掏心掏肺,从中获得情感依赖,可能是相当不靠谱的。

  从疫情开始,小王开始了半年的网络社交生活,沉浸于网上各种搭讪陌生人。

  一开始他觉得非常充实,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反而感觉越来越焦虑:“尽管每天能碰到各种有趣的人,但那种转瞬即逝感,更加加深了内心深处的寂寞”,小王感叹道。

  这种高节奏的,信息爆炸的“快餐友情”,压根就不能满足内心的空虚感,过多地依赖陌生人,只能是一种高投入低回报的社交。

  总而言之,陌生的,远方的联结,能够暂时缓解我们的孤独感,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情感空虚的问题。

  (2)对陌生人的“习惯性信赖”,也会影响判断力

  对陌生人的习惯性信任,会使我们很容易陷入到“透明假设”中,既在人际交往中,会越来越先入为主地理解遇到的人。

  “透明假设”是格拉德威尔在《陌生人效应》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即人们总是自信地认为,和我们打交道的陌生人,往往很容易被看透,认为只需观察其外在反应,我们就能断定出对方的状态。

  比如看到一个衣衫褴褛,表情诚恳的陌生人向你搭话,即使你不愿帮助他,但是你可能早就不自觉地认为这是个“可怜且弱势”的人。

  与其说我们倾向于主动相信陌生人,不如说在和陌生人打交道过程中,我们总会被自己的主观判断所绑架。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更容易忽视“耦合效应”。

  “耦合效应”是指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彼此影响,最后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对应到人际关系里,就是人的行为其实是与具体的地点、环境、条件和情绪等等有关。

  比如迎面走来一个朝你笑的陌生人,其实大概率不是因为看到你而开心,有可能是他刚发了工资,也有可能是想起了其他的好事情。

  因而,当我们再看到前来示好的陌生人,不妨谨慎一点,迟一些下结论,以免使信任打了水漂。

  03.怎样让自己不对陌生人过度依赖?

  其实,对陌生人产生善意是正常现象,所以首先要清楚,我们究竟是不是“陌生人情感依赖受害者”?

  以下四个评判标准,你是否中招:

  陌生人嘴里的话,你往往不假思索地就相信了。

  陌生人向你求助,如果没有帮成,会感到无比愧疚。

  认为牺牲身边人的利益,来满足陌生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行为。

  认为陌生人给自己带来的温暖,远远比身边的人要大,或者经常有意排斥熟悉的人。

  如果以上现象比较严重,那么显然是掉进这个情感陷阱里了。

  一个讽刺的事实是,对于陌生人,人们坚信将心比心,但对于亲近的人,人们却更喜欢用负面情绪来试探对方。

  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在根据对方的反应,从而引起对方的关注和重视。

  因而,要想迈出这个情感陷阱,最关键的是承认,承认自己其实是渴望得到身边人的关爱的。

  如果我们能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能量,自然就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感动,就跳进陌生人设置的情感陷阱中。

  以下两个简单有力的建议提供给你。

  (1)关掉没没用的社交软件

  让自己挣脱这种对陌生人的过分信赖。

  因为认识再多的陌生人,从陌生人身上获得再多的抚慰,也不意味着你的人际交往发生了质的改变。

  而对于那些话不过三句就打感情牌的,更是要提高警惕。

  (2)常和身边的人进行情感联络

  虽然这往往并不顺利,因为原本关系可能就已经处于生疏中,但是只要慢慢努力,这项工作带来的正反馈,足以让人摆脱对陌生人的过分情感依赖。

  其实,无论是陌生还是熟悉的人,都可能是朋友,但是那些习惯性沉浸在陌生人的感动中,反过来对熟悉的人动刀的人。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热门资讯

什么叫矫情 矫情是什么意思?

社会热点 · 2019-04-2677257浏览

为什么现在许多男的都有大男子主义?

社会热点 · 2022-02-2365293浏览

一个牙医的良心忠告你记住了吗?

社会热点 · 2019-04-1557157浏览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