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吵过架,却还是离婚了
2022-10-12 1712次阅读
我最近在看一个访谈节目,请了一对离婚的夫妻。
丈夫是经济学的大佬,妻子是他的学生,两人实在是太有宿命感了!
在节目中他俩坦言:“我们到离婚,从来没有吵过架。”
有人开始好奇:“那两位为什么会分开呢?”
丈夫的回答很巧妙:“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可以是一场交易,有交易就会存在着供需。
一场好的婚姻,应该有和谐的供需,包括言语、身体、精神和物质。但我们之间是完全失衡的。”
这种比喻让我觉得好奇:供需失衡,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会这么大吗?
01. 他们发生了什么?
在节目中,妻子着重讲了他们婚姻的两件小事,来细细讲了他们失衡的婚姻。
第一件事,在结婚第5年的时候,丈夫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
百般犹豫后,妻子辞去了自己的工作,跟着丈夫去了新城市发展。
丈夫为新的工作忙得日夜颠倒,妻子却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没办法,妻子只能当起了全职太太,成为丈夫背后的女人。
矛盾出现了。
妻子习惯早睡,睡眠浅容易醒,而丈夫却因为工作,总要忙到很晚。
每次都是妻子催促好久,丈夫不得不去睡。
时间久了,妻子睡不好,丈夫也不想带着未完成的工作压力入睡。
于是,丈夫想了一个办法:分房,各睡各的。
妻子不愿意,她觉得本身俩人相处时间就少,睡觉已经是俩人仅剩的能在一起的时间了。
但丈夫依旧执拗,妻子只能选择妥协。
丈夫表示,分房后他熬夜工作就毫无心理负担,问题被完美地解决了。
听到这话的时候,妻子的神情很落寞。
婚姻如果没能提供温暖和支持,让一个人退行和依赖,那带来的孤独感甚至比单身还难以忍受。
或许在丈夫认为问题已解决,放心熬夜工作时。隔壁房间里的妻子正因孤独和焦虑而无法入眠。
这就是两人的第一个供需失衡:妻子需要的是丈夫的陪伴,然而丈夫却只满足了她的睡眠质量需要。
第二件事,则是做饭。
做饭的活一直是由妻子负责,平日里丈夫忙于工作,都是妻子做好了端到丈夫的房间里。
在丈夫不忙的时候,妻子就会叫他一起来厨房帮忙做饭、陪聊。
但丈夫是个五指不沾阳春水的,甚至连盐和糖都分不清。只会递递筷子,刷刷碗。
剩下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厨房中百无聊赖地打游戏。
有几次妻子问他是想吃点咸的还是淡的,他都盯着手里的游戏,回答的心不在焉。
妻子对此一直不满,她认为做饭只有她一个人在做。
作为陪聊,丈夫一句话茬不搭,就知道打游戏;作为帮忙的,丈夫又什么都不会。
而丈夫却认为饭是两人一起做的,自己在旁边等着她把饭做好,难道不算陪伴?
他也并没有一句话茬不搭,还是搭了几句的嘛。
说到这,我明显能看出来妻子已经气得吹胡子瞪眼。
这便是第二个供需失衡:丈夫认为自己站在妻子旁边已是陪伴,而妻子需要的陪伴,则是主动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或参与进来。
02. 为什么会产生失衡供需
心理学家Reis和Clark在2006年将正确的亲密关系供需定义为:
亲密关系中的一方,能够理解另一方的真实需求,并通过言语行为,准确表达回应的过程。
这其中包含三个基本因素:
①肯定:尊重并认可另一方的身份;
②理解:理解对方的自我认识和需求;
③关心:在情感或行为上积极支持对方,帮助对方达成需求。而失衡的供需就是以上几点的相反面。
概念已经清楚,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失衡的供需呢?
1.需求者身份的被否定
我有时候会听到,妻子吐槽丈夫:
“他样样都好,也愿意给我钱花,但我就是觉得他没把我当做妻子。”
实际上,这可能并不是凡尔赛。
这是因为在关系里,需要支持的那一方,ta的身份被否定了!
当一方看不到另一方作为"妻子/丈夫"的身份时,ta就不会理解对方情感的需求,也不会花心思去满足。
举个例子:有一个来访者,她的老公很有钱,所有人都觉得她嫁过去就是享尽荣华富贵。
但两年后,妻子竟闹着要离婚。
在咨询室里,她提到“富贵荣华”的婚姻竟泣不成声:
生产让她患上了产后抑郁,刚出生的宝宝一到晚上便大哭大闹。
她每天听着哭闹无法入睡,抑郁更加严重。
她去和丈夫诉苦,希望丈夫可以安慰、帮助她。
但丈夫不屑听她吐槽,只转点钱和她说:
“你在家就照顾好小孩就行,没钱我给你。”
妻子大哭:“你这是什么话?我在你眼里只是个照顾小孩的机器吗?”
我很难去判定这个丈夫爱不爱他的妻子,但我却看到了丈夫对妻子身份的否定。
她首先是他的妻子,其次是孩子的母亲,最后才是照顾孩子的人。
而丈夫认为,她只是一个照顾孩子的人,不高兴,给钱就可以打发。
因为否定了她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所以,他从未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是:
“你作为丈夫,应该给我相应的情感支持”;
“你作为爸爸,你应该帮忙照顾孩子”。
如果他知道的话,他应该在妻子来和自己哭诉的时候,给予她相应的情感、言语安慰;
或是帮妻子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2.供给者不断提供的疲劳
一段关系,如果供给者一直在付出,Ta也是会疲劳的。
我的朋友小A,一个女强人,找了个年轻力壮的弟弟谈恋爱。
一开始她跟我坦诚:弟弟年轻,体力好,她的生理需求被满足的十分开心。
作为回报,偶尔满足一下年轻弟弟的占有欲和不懂事也很好。但事情开始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
弟弟要求她汇报24小时的行踪、秒回消息。她工作忙,肯定没法时时刻刻回消息。
只要晚了五分钟不回,弟弟立刻爆炸性的语音过来,要知道这五分钟里她在干嘛。
小A认怂,老老实实汇报了几天,险些崩溃:
“这么大的人还要我天天给他安全感吗?
怎么打个篮球崴了脚还要跟我求安慰啊?
他没有朋友吗?
他自己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我们现在也过了热恋期,我觉得差不多了,现在每天回应他的问话我都快累死了!”
她骂过弟弟,弟弟却显得无辜:“我真的只是想让你多陪陪我。”
小A妥协了好几次,却次次因为弟弟嘴里的“陪伴”耽误工作。
她认为自己能在忙碌的工作时间中,回应弟弟、照顾他不可理喻的小孩情绪,已经很好了。
就算是他的妈妈,都不会做到这个份上。
而弟弟却觉得,她做得还不够多。
小A渐渐地发现,给对方的心理照顾越多,面对压力和痛苦时,她反而不会照顾自己了。
她只能看着自己,在一个接一个的痛苦里漂浮。在这样的痛苦下,她选择了逃离。
我们可以将一个人的心理资源当作是一个容器。
这些资源都是由我们合理分配的,比如我会拿出一部分资源以支持他人,我也会留出一部分资源来支持自己。
当需求者无节制地索要时,支持他人的资源不足,供给者只好打乱原有的分配计划。
将支持自己的资源重新分配,来填补索要的缺口。
Ta却丧失了支持自己的心理资源,将自己逼进了痛苦的死胡同里。
这就是供给者产生的疲劳,一旦资源枯竭,需求自然得不到满足,失衡便产生了。
03. 如何平衡婚姻供需?
既然我们已经知晓失衡供需的危害,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保证婚姻内一个正常供需的轮转呢?
1.深度沟通,直接表达需求
实际上,所有的供需失衡,都是因为没有做好沟通导致的。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经常会有的一个误区是:
我认为伴侣应是我内心的蛔虫,对我的需求一清二楚。
但实际上,伴侣之间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是无法做到完全理解的。
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彼此的需求去多多沟通。
譬如,当你很需要另一方的陪伴,而另一方要忙一个不太重要的工作时。
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和他说:“我今天心情不太好,你可以先放下手里的工作来陪我一下吗?”
直接说,对方也会更明白,他要怎么做才能配合你。
2.分配陪伴时间,避免太“独立”
如果你和另一半都是相对独立的夫妻,建议可以分配一点彼此陪伴的时间。
据英国统计局的资料显示,除去工作时间,亲密关系中的两人,每周只剩三个半小时可以陪伴。
仅仅只是三个半小时,却能得到良好回报。
华盛顿大学的约翰葛特曼研究了数百对夫妻的互动。
他发现,那些善于分配时间陪伴彼此的夫妻,婚姻幸福指数很高。
有一对过于独立的夫妻为了挽救婚姻,尝试每周保留一个晚上给对方。
无论朋友的邀约有多么吸引人,都以夫妻俩的约会优先。
在这个晚上,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陪伴、倾听彼此。
两人卸下了自己的独立伪装,更加明确了彼此的需求和供给限度。
婚姻满意度大幅度上升。
3.将需求转移,避免供给方疲惫
如果你发现恰好在婚姻里你不是独立的性格,而是依赖的一方时。
我会建议你寻求他人的支持:例如朋友、父母,或是陌生人。或者是,养个小宠物、照料一株植物。
早有研究显示,朋友、宠物带给人的支持,与另一半提供给你的支持是等同的!
所以,当你的伴侣太忙,无暇顾及你的时候,你不妨去尝试一下寻找其他支持,将对伴侣的需求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你可能就会发现,偶尔独立一下,也没什么不好的。
写在最后:
我们总在羡慕那些不争吵就能一辈子白头的婚姻关系。
我们会认为那是双方的精神契合已经达到了一个平等的境界。
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想法彼此一致的两个人。
所有走到最后的亲密关系,都是不停地磨合自己的供需,不停地将彼此的供需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线上。
祝愿我们都能够拥有一段“供需平衡”的亲密关系。
上一篇: 心理治疗的新趋势 — 篡改记忆
下一篇: 不同种类的焦虑症发病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