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一例认知行为案例的反思
2016-09-03   3880次阅读   2个赞

咨询次数:7

咨询费用:1050元

案例类别:个人成长

运用的技术:认知行为

案例简述:

困扰hx的是自己的性格特点,多疑敏感,在家庭关系和社交关系上处理的都不是很恰当,主要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无法在一段关系中去真诚的表达自己,哪怕是寻求寝室室友帮忙带饭这样的小事对她来说也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可矛盾的是她自己知道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当来访者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时候,这时候对于咨询师是个挑战,如何帮助来访者调整信念,调整行为是很困难的。所谓理性上我认可,感性上我做不到,这大抵是很多咨询师最头疼的一点,因为他不是不知道,他是做不到。

咨询经过:

文/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董旭前言:本文章所涉及的案例均已得到当事人同意。(一)初诊后的疑惑在咨询前事先已经对来访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沟通,来访者对于我也相对信赖,很多我事先觉得可能会阻抗的询问点,来访者也表露的很直接,所以资料搜集进程很快。在最后的10分钟,我很大胆的给出了几个建议,包括了坚持跑步、找对象倾诉、尝试自我放松,但这个时候来访者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一面。Hx开始用各种借口来进行推脱,利用各种合理化的借口来逃避。我个人的习惯会在初诊的时候预留10分钟提出一些建议意见。这点被很多老师诟病,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太早提出建议是不合适的,但我的意见一是普遍适应的建议,比如锻炼、情感表达、寻求社会支持等,二是目的不在于直接针对来访者的情况来进行调整,二是为了更加了解来访者的态度和咨询意图。(二)录音中的蛛丝马迹针对hx最后的情况,我又多次回听了最后的10分钟。其实录音回放是个很枯燥的过程,要从很熟悉的对白中去寻找各种可能性。在第三次的回放中,我终于开始寻得一丝曙光,在hx 的回答中,“我觉得”、“我认为”、“可能”、“其实”等等预设立场的词语不断出现,而这个预设的立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她觉得她做不到,另一种就是她不想这么做。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性,背后所代表的含义都会影响来访者实现咨询目标。用一个更加形象的画面来看,前40分钟是一个希望得到咨询帮助的hx,后10分钟是一个不希望改变的hx。(三)第二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在第二次咨询前,我考虑了很久,考虑的是如何处理来访者内心中的抗拒。每次遇到一个比较关键的节点,我的习惯都会准备两到三套方案,为了应对来访者不同的反应,在现实咨询中可以通过表情、肢体、语气来进行判定,但在网络上,更多的只能依赖语气和自己的直觉。这让我处理来访者的这个心结变得更加谨慎,因为这种来访者意识不到的抗拒往往也是来访者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第二次的咨询结构很简单,一是最近心境的检查,二就是对于上次咨询的反馈。在心境检查中没有太多的波折,有也是我对于咨询关系的侧面了解。在第二阶段中,我首先就来访者在第一咨询中表现出的预设立场进行了解,我向他表达了他在原先咨询中的最后10分钟的情况,随后我问他“你怎么看”,hx没吭气,紧接下来就是长达10秒的沉默,咨询关系中沉默的情况是很多咨询师既害怕又向往的场景,因为处理好了是一次咨询关系的飞跃,处理不好是咨询关系的倒退甚至破裂。“你觉得你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尽可能的保持原先的行为模式?”,封闭式的问题会让人感到束缚,但对于沉默,有时候做选择要比发散回答来的容易,在学习的进程中老师曾经多次强调封闭式提问的害处,但在这个时候,我选择冒险。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和hx的匹配度较高,在这个问题出来后,他反而开始轻松起来,叹了口气:“我不知道,我觉得都有,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你能理解吗?”。这话一出,我的心也开始定了定,他沉默不是游离于咨询进程之外,而是他也困惑于自己的内心的抗拒,这个时候是突破咨询关系的一次机会。“我觉得,仅仅是觉得,如果我理解错有偏差你可以指出来,其实对于这些问题你想突破,但又不想突破,因为过往的那些经历,让你形成了固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心理学里也成为图式,这种图式就好像孙悟空在地上画的圈圈,保护着你避免继续受到外界的伤害,但也阻碍你和外界进行很好的沟通,其实我很理解为什么你会画地为牢,因为当初的你是不具备那种力量去直接面对这些困难的,当初的时候你身边也缺少一定的社会支持,所以你选择这样的方式是一种自我防御,我不觉得在那个时候你的这种习惯有什么大的问题”,hx回答:“我觉得说的对,我的确是害怕,所以我很害怕你上次说的那些建议”。看来来访者所预设的观点在于自己的能力和对于改变后的不确定性。“hx,我很理解你,甚至上我觉得你自己也开始理解当初的自己。没错,这种保护方式有好的一面,但你自己一定也开始意识到这样不是长久的办法,我们终究需要跨出一步,去圈外面看看这个世界”。“没错,这也是我来咨询的目的,但我真的很怕”。这个时候hx惧怕的点有两个,一是她觉得改变会带来伤害,二是没有人保护她或者说是支持她。“那我们能不能这样呢?我们先划定一个范围,也就是我们对于我们预设一个我们能承受的伤害和风险,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可以尝试,一旦我们的行为改变有可能超出这个范围,我们就回到这个圈内,没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一直陪伴和支持你”。这段话我说的很没底气,因为我是在用一个更加类似于经济投资的思考模式来帮助hx应对他的选择,但是有时候匹配度就是类似于缘分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方法可以,我真的想改变,我不想再继续缩在自己的世界了,我就想有一天,我能很大气的对别人说,’帮我带饭吧’”。咨询接下来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讨论具体的行为改变模式和记录自己情绪的方法。按照认知行为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做。(四)接下来接下来的五次,我们大抵围绕了她的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进行调整,在多次的行为改变上hx的成功都好过我的预期,每次的自动思维检查和对抗hx都能很好的完成和记录,每次的咨询hx都会与我分享她在处理这些事件后的情绪改变,hx的保护圈越来越大,以致于她已经能开始独立去面对那些她以前不敢面对的事件。而这些其实我并不觉得效果是在那剩下的五次咨询,而是在当初的第二次咨询,事实上没有第二次的破冰,我们的咨询关系不会这样坚固,hx的决心和改变的意愿也不会如此强烈。(我是温州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关系咨询,情绪疏导,成长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身份认同,自信心培养等问题的咨询。)

经验感想:
(五)结语这不算一次严谨的案例总结,只是针对认知行为方法的处理难点的一点反思。认知行为在不合理信念对抗和调整核心信念方面很实用,也很按部就班,但如何去突破咨询关系,尽可能的共情来访者,这是书本和老师都无法教授的,需要咨询师在每一次的咨询过程中努力的实践和碰壁,正如hx的保护圈,如果咨询师也一直龟缩在自己的保护圈内,不去勇敢的实验各种咨询技巧和猜想,那永远也跨不出那个范围。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