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依恋特征篇】第二课:独立自主的回避型人格
2020-03-20   3698次阅读   4个赞

 

    第二种依恋风格是回避型。

 

想要理解回避型人士的人格特征,我们可以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有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特别崇尚独立与冒险,讨厌碌碌无为,也讨厌群体生活。他坚持要到一个荒岛上去自我生存一段时间,并且从家所在城市到荒岛也是独自一人前往,路途遥远。

由于需要食物与装备的补给,这个学生沿途遇到了不同的人,都劝他不要一个人前往荒岛,因为荒岛的周围并不安全,去了有可能就回不来了。但是学生毫不畏惧,坚持要自行前往,甚至没有将计划告诉家里人,并以此为豪。同时,学生拒绝沿途朋友的建议:找人共同前往。他坚持认为,从小到大都依靠自己,这次也能独立完成,并且鄙视依赖别人的行为。

结果,当学生到达荒岛生活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荒岛周围已经结冰,学生无法联系到外面的世界,最终一个人在荒岛上孤独地度过余生。在死前,TA留下的一句话是:能够与人分享的幸福,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幸福。

我们在鲁滨逊漂流记、电影荒岛求生中,也能看见一个人在孤岛上生存,周围没有任何其他人的声音,自己一个人面对寂静的世界,在电影里,所刻画出的主人的绝望。孤独,是所有人类共同希望克服的东西,也是人类形成社会的本能动力。而对于回避型人士来说,他们却无比崇尚独立,鄙视依赖,独立自主是他们最为崇尚的状态,哪怕是面对最亲密的恋人,他们也同样如此认为。这,就是我们需要理解的回避型恋人的基本人格特征。

也许,对于回避型人士的恋情来说,上述学生最终所留下的话,值得他们细细地品味。在恋爱中,回避型恋人需要学会分享,学会让恋人依靠,并且也要学会依赖恋人。

那,回避型人士这种极度崇尚独立、鄙视依赖、情感淡漠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形成回避的大脑机制——情绪压制型依恋系统。

 

(一)形成回避的大脑机制——情绪压制型依恋系统

为了理解回避型人士的依恋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先来看几个回避型人士的恋爱例子:

(1)李某是典型的回避型人士,他有一段稳定的恋情,与恋人相恋了10年,但是他却总是习惯挑恋人的刺,他认为恋人不如自己聪明,虽然彼此相爱,但是他总是感觉不到满足,他隐隐觉得,还会有更好的人在等着他。

(2)王某与男友同居了数年,却越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一个人过。她感觉与恋人同居的日子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却忘记了独处的时候其实也是很孤单很不开心的。

(3)小陈长得帅而且多金,他对爱情与婚姻也有渴望,但是却对另一半的要求极其苛刻。年轻、貌美、事业心强、愿意无论到哪都跟随自己,不愿意恋人不听自己的话,结果他寻觅了数年,依旧没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4)阳某已经结婚了十多年,现在,他感觉到被婚姻束缚着,很不舒服,于是他一有机会就独自旅行,或者与朋友一块聚会,却开始回避与妻子单独相处、约会。

我们会发现,上述这些回避型人士,都是在恋爱的过程中,自我的意识仍然非常强烈。对于安全型人士而言,他们愿意接纳恋人作为他们的共同伙伴,愿意坚信恋人在自己心里是独一无二的,是好的。但回避型人士则不行。一旦恋爱,他们会与恋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倾向于防御恋人,害怕恋人伤害了自己的自我意识,保持随时准备从恋爱中撤离的姿势。

这样的防御行为,实际是受到了情绪压制依恋系统的作用。回避型恋人在情绪压制依恋系统的作用下,排斥亲密感,他们有对恋爱的需要,但内心却拼命压制这种需要。他们内心深处需要亲密感,却不喜欢表现,并且倾向于认为把这种亲密感压制起来,才是最正确的。

 

(二)回避型人士真的不需要爱情吗?

我们对于回避型人士的多数理解是:他们独立自主,即使是面对恋情,也反对依赖,似乎没有太多对爱情的需要。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驳斥了回避型人士不需要爱情的观点。研究通过让回避型恋人展现潜意识中的自己的方法,来反映他们对情感的需求。研究发现,回避型人士并不是不需要依恋,只是采用了情绪压制的依恋系统。所谓的压制,就是回避型人士对爱情的真实情感,被一些其他行为,比如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等所遮掩、压制,而面对这些的时候,回避型人士往往形成心理的防御系统。

他们可能会贬低恋人、鄙视依赖,而只有当他们卸下这层防御系统,或者是面临一些生命的重大变故,他们才能感受到自身真实的情感。如同开篇所提到,直到死的那一刻,或者当被孤独逐步吞噬的时候,那个回避型的学生才意识到分享、依恋的幸福所在。因此,其实回避型人士也一样有分离焦虑,也一样害怕孤独、害怕恋人离开,想要跟恋人保持稳定的恋情,只不过这种需求被压制在内心深处,在重要的时机,例如分手之后非常难过时,这些需求才会被显现出来,此时回避型人士才真正地读懂自己对恋人的真心。而安全型和焦虑型则不会对这些需求加以隐藏,他们会随时向恋人展示这些需求,并且不会认为这些是不合理的需求。

 

(三)回避型人士的行为特征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回避型人士在亲密关系中有哪些典型的行为特征呢?

 

1、挑剔恋人的缺点,并且将前任完美化

当情绪压制依恋系统起作用的时候,回避型恋人第一个重要的行为,就是倾向于挑剔现有恋人的缺点,并且放大前任的优点,我们称之为自欺欺人。

其实,回避型恋人也有矛盾纠结的地方,但是这种矛盾纠结,与焦虑型恋人却完全不同。焦虑型恋人恋爱时,他主要纠结于想要恋人给足自己想要的亲密感,但是很多时候却是求而不得,是这样的冲突与矛盾。然而,回避型恋人的矛盾纠结点在于,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他们一方面已经享受现有的恋爱,甚至有可能是比较甜蜜的,但是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将现任与前任,或者将现任与其他暧昧对象相比较,并且倾向于看到现任不好的地方,从而完美化前任或其他暧昧对象。

因此,如果说焦虑型恋人是过分放大现有恋人的优点,那回避型恋人就是过分地贬低现有恋人。所以你会发现,焦虑型恋人往往比较专一,而回避型恋人由于经常比较,常常是比较花心的。但是,相比较焦虑型恋人经常发泄情绪、攻击恋人的防御行为,回避型恋人则主要采用冷暴力的方式,这主要是他们的压制行为,即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称回避型恋人的依恋系统为情绪压制依恋系统。

同时,回避型恋人会在现任面前,直接地与前任相比较,并且是频繁地在现任面前夸奖前任,他们会让恋人认为,对方不如他们的前任。而且,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回避型人士的恋爱对象常常以为他们是需要亲密感了,但实际上相反,他们是因为想逃离亲密感,才会说出这样的伤害现任恋人的话。

 

2、分手后才想起前任的好

当回避型恋人分手之后,他们就会忘记自己曾经是如何挑恋人的缺点的,把恋人过去的“缺点”都归零,并且后悔分手,无比想念过去的爱情。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影子前任现象”。

回避型人士与前任分手以后,相隔较远的距离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开始想起前任的好,并且放大前任的优点,对恋人爱慕不已。这主要是因为,当回避型人士与前任分开了之后,那种令他们喘不过气来的亲密感不复存在了,此时情绪压制依恋系统不再起作用,在恋爱中回避型人士因为情绪压制依恋系统被压制的情感得到完全的释放,他们的真实感情才流露出来,这促使他们重新想念前任、欣赏前任、爱慕前任,认为前任是无可替代、是完美的。

可是,这种分手以后,才放大前任优点的行为,却让他们忘记了当初两人是如何起冲突的,是如何会闹到分手的境地的,也促使回避型恋人忘记了曾经是自己觉得快要窒息,因而把恋人给赶跑的。他们倾向于觉得这个前任失去了,永远回不来了,是最好的。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当回避型人士想要修复前任时,他们常常刚开始想接近,却又很快逃离,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害怕亲密感,害怕情绪压制依恋系统重新被触发,害怕那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往往与每一个恋人相处,时间都比较短暂,又或者说,尽管他们内心认为前任是最好的,而且两个人都刚好单身,他们呢仍然不敢去修复,仅仅把想念停留在内心深处。

也正是这样的分手后才想起前任的好,使得回避型恋人一方面无法尽情享受与现任恋人的恋情,挑剔恋人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对前任求而不得,总是幻想着与恋人重温旧情,从而习惯于把前任与现任相比较,使得两边皆不讨好,从而最终导致恋情的破裂。

因此,我们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当我们作为回避型人士,想要去修复前任时,我们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要有勇气,而且要坚定。而相反,当我们想要修复回避型人士时,我们需要给予对方一段时间的距离之后,再去主动地联系对方,让对方真正地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开始想念你之后,再去尝试修复,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3、恋爱前后大变样

回避型人士在刚开始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常常放大化对方的优点,被对方深深地吸引。在刚开始约会的时候,回避型人士往往觉得对方是如此地完美,这却导致了在真正进入恋爱后,对对方失望。

当回避型人士真正地进入恋爱后,他们就开始发现恋人不如追求阶段那么完美,他们开始挑刺,留意到恋人的点点滴滴的“毛病”,例如吃饭不再那么儒雅,例如同样面临吃喝拉撒的凡人欲望,又例如开始面对对方需要亲密感时带来的窒息感。回避型的人渐渐发现,刚开始时被恋人所深深吸引的光环逐渐褪去,剩下的则是一连串的负面情绪,及恋爱前后的剧烈对比。出现这种恋爱前后大变样的局面,其实恰恰是回避型人士的情绪压制依恋系统在起作用。

此时,回避型人士往往把这种负面感觉,归结为我不再爱对方了。但是殊不知,这并不是因为不爱,只是因为回避型人士的天性——不想面对内心深处的亲密感,不了解压制系统所造成的对亲密需求的压抑。此时回避型人士在反复经受压制的折磨后,往往会提出分手,一了百了,而不是积极地去面对、解决问题。此时,如果恋人苦苦纠缠你不要分手,并且对你死缠烂打,这会更进一步地让你喘不过气来,并且让你确信你想要分手的决定是多么正确。

回避型人士往往会频繁反复地更换恋人,陷入死循环,并且每一次当他们觉得找到真正要等的另一半后,受到恋爱前后对比的影响,又会重蹈覆辙。最终,他们总觉得自己会找到完美的那个TA,但事实是,却一直找不到。

 

4、自我意识最强,合理化孤独与依靠自己

回避型人士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大部分回避型人士倾向于认为,人只能依靠自己,以依赖自己为荣,以依赖别人为耻。即便是恋人,他们也认为不应该依靠,也不值得依靠。

曾经有一位回避型人士,从小父母就教会他凡事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于是,即便是长大了,这位回避型人士也认为恋人是不值得依靠,也是不应该依靠的。他们倾向于认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恋人身上。但是,回避型人士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指点,他才明白,其实打他一出生,就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相反,在他生存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依靠别人,不管他内心抗拒与否,这是既定的事实。也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他强迫自己只能依靠自己的看法,是违反大多数人的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后,回避型人士才如释重负,放下了起誓不依赖恋人的执念,重新寻求与恋人的相互依赖。

许多回避型人士因为自我的意识过强,导致拒绝寻求别人的帮助,这样一来的恶果是感觉非常的孤独。与此同时,也因为过于自我依靠,导致了回避型人士非常缺少亲密感。他们在恋人面前习惯了隐藏自己的心声,丧失了亲密感所带来的甜蜜与愉悦。

由于排斥亲密感,他们也难以享受与恋人合二为一的那种快感,也因此无法与恋人分享最亲密的消息,从而导致他们对恋情很难有满足感。他们会自我孤立,并且拒绝别人的接近,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了生命中与恋人、与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最佳体验。

与此同时,由于自我意识过强,回避型人士还面临一个恋爱中的麻烦,就是过分忽视恋人的感受和需求。也因此,回避型人士不仅总是在恋爱中面临挫折,与此同时也难以享受恋爱的幸福感,使得每一段恋爱都逐步失去应有的乐趣。

 

5、更倾向于对恋人作负面评价

与此同时,研究依恋学说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发现,回避型人士更加倾向于在恋爱、生活中,给予恋人负面的评价,而不是积极的评价。他们要求参与实验的恋人们把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结果发现,回避型人士基本都写的是不好的评价,基本都是恋人不好的地方,但事实却是他们的恋人往往给予了他们许多的爱与鼓励。而这项实验的心理学家对结果的解释是,由于经常处于情绪压制依恋系统被触发的状态,回避型人士习惯于抗拒亲密感。当他们感觉到来自恋人的关心与支持时,他们要么故意装作看不见,要么通过贬低恋人,来使得自己的依恋系统达到平衡,也就是遵从情绪压制依恋系统给予自己的提示,从而抗拒亲密感。

在研究中,有一位叫威尔的回避型人士,他在恋爱中习惯于放大恋人的劣势,批评恋人,尽管恋人给予了他许多的帮助与关爱,他们仍然继续维持负面评价。反倒是当他们分手了之后,威尔有了自己的空间,不再感觉到被亲密感窒息及威胁,他们才放下了心理防御线,慢慢感受到自己对恋人的依赖与真实情感,重新发现恋人的许多好,只可惜此时往往已为时过晚。

 

6、回避恋人的真实感受

事实上,最能够体现回避型人士属于情绪压制依恋系统的,便是回避型人士回避恋人真实感受的行为。

我们在开篇提到,回避型人士的母亲或者抚养者,往往对于作为婴儿、一无所知的回避型人士,采取冷漠的态度。如果说安全型母亲是对婴儿知冷知热,能够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那么回避型人士的母亲则是完全不顾及婴儿的正常需求。饿了、渴了、伤心了、恐惧了,等等,这些婴儿的情绪、欲望,母亲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母亲并不是刻意回避,而是,她们的确感知不到婴儿有这种需要,特别是在婴儿需要爱、关心、拥抱的时候,母亲感觉无所适从。此时的婴儿,可能会用“莫名其妙”的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但是当婴儿歇斯底里地哭泣仍然得不到想要的关心时,婴儿此时就放弃了挣扎,压制住自己的情绪需求。

有意思的是,长大之后,回避型人士往往会复制自己母亲的这种行为,并且把它应用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去。在恋爱中,回避型人士觉察不到恋人的情绪,或者尽管稍微有觉察,也会刻意地对恋人的情绪和感受进行回避。他们的潜意识认为,自己只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甚至连自己的情绪都应该压制,更不用提为恋人的情绪负责了。他们倾向于认为,如果恋人因为自己或因为别的事情有了情绪,心里难受,她们也应该“独立自主”,依靠自己平静下来,而不是指望着自己来去抚慰。也因为这样的偏激想法,他们的恋人往往感觉不到回避型人士的情感支持,也感觉不到那种恋爱的亲密、温暖与满意感。

如何改变回避型人士情绪压制依恋系统被触发的状况呢?我们在改变回避型依恋风格的方法中,会详细地提到。

总而言之,当回避型人士的情绪压制依恋系统被触发时,回避型人士不仅压制自己的情绪需求,还压制自己,不让自己觉察恋人的情绪需求,而这对双方恋情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因为恋爱讲的就是一种感觉,如果感觉被忽视了,自然这场恋爱谈得就会变得“没感觉”,更糟糕的是,变得“负面感觉”爆棚。

 

7、专一性更低,容易沾花惹草

回避型人士是所有依恋风格中最容易三心二意的。他们除了在现任面前美化前任,在分手之后认为前任无敌好外,还常常有在有恋人的时候还沾花惹草,让现任充满着所谓的“神秘感”与“不安全感”。同时,即便是处于单身状态,回避型人士也可能与一些不可能在一起的异性纠缠不清,如与已婚人士过分暧昧,或者与对自己不专一的人更加一见倾心。他们的情感状态更加不稳定化,在恋爱时,他们更加可能说出:我很爱你,但我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稳定下来的准备。这样的情感观念常常让所有恋人伤心难过、无所适从,经常地状态是,恋人与回避型人士在一起几年,依然没有得到回避型人士结婚或者一心一意的承诺。

 

8、害怕亲密,更倾向于“分床睡”

回避型人士的依恋系统还有一个特点,它会促使回避型人士本能地压制自己对亲密感的需求。当情绪压制依恋系统被触发时,自己心中所有的需要亲密的需求就会被无情地杀害。安全型与焦虑型依恋系统促使我们寻求恋人的亲密,而情绪压制依恋系统却拼命抑制回避型人士向恋人索要亲密,使得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也因此,他们把这种想法也强加给恋人身上,认为恋人向自己索要亲密的行为也是可笑的。在他们心中,他们觉得,我都没有向你索要亲密,你,凭什么呢?而当回避型人士使用这种压制策略的次数越多,他们对恋情却又感觉到越不满意,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不需要亲密,而是自己拼命压制这种需求。而当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对爱情的满意感,就无从谈起了。、

同时,回避型人士往往采用一系列行为,来确保自己的亲密感是被压制的,同时也确保恋人不会向他们索要亲密感,这些行为包括,不给恋人稳定的承诺,挑剔恋人的缺点,在现任面前夸大前任,与其他异性暧昧,拒绝说出我爱你但在行为上又让对方觉得是被喜欢的,恋情进展一步,他们就本能地撤退一步,总是喜欢无法走到最后的恋情,当恋人跟回避型谈论真实感受时,他们的脑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也不会去觉察恋人的真实需求,为了保持自由,他们倾向于向恋人封闭内心,不与恋人分享心情,不喜欢性爱,与恋人保持身体距离,比如喜欢分床睡,不喜欢牵手拥抱接吻等等。

回避型人士就用这些行为,来去确保恋人或者提示恋人不要侵犯自己的隐私空间,不要越过红线试图与自己亲密,但是这些行为使得他们的需求倍加压抑,阻碍了他们在恋情中的幸福感。

与此同时,回避型人士的脑子更为顽固,独立自由自我依靠的意识根深蒂固,这些偏见与情绪压制依恋系统共同作用下,他们与恋人越来越疏远,最终终结了一段又一段恋情。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4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