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
二胎家庭都是怎么教育宝宝的,两个孩子怎么做他们才会觉得不偏心?
宋杨:为了显得不偏心而想要找到方法去让他们懂得父母是不偏心的,这个做法的本质是已经感觉到了偏心。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所以父母对待他的方式肯定会不同。接受这一点就好,偏心什么的,没法儿完全规避,尽量支持他们各自的独特性就好。
-=问题2=-
为什么那些被家暴的人没有第一时间离开,而是一再原谅?
宋杨:家暴和被家暴,又不分开。那就说明背后有潜在获益存在,特别是对于所谓的被家暴者而言。被家暴者往往早年在原生家庭中处在精神受虐或是身体受虐的位置,首先她也容易吸引暴力者,其次这里有一个混淆。也就是被家暴者有些时候会表现出对暴力者在表现自己暴力时的某些崇拜,她把力量感和暴力等同起来。同时她也不太能够分清楚“早年我所体会到的暴力是爱”,也就是说她容易把充满暴力的关系,混淆成有爱存在。这些都是潜在层面的误认,而且有大量早年无意识中存有的感觉卷入。一方面确实她被暴力对待,另一方面她也制造了类似的重复去体会那些“不恰当”,离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问题3=-
“捧杀”是怎么毁了一个人的?
宋杨:所谓“捧杀”,是基于对需要真切肯定、在意、爱和关怀的人来讲,才存在“杀”的可能。“捧”本身是出于利益互换为前提的交换,“我捧你,是因为你对我来讲有利用价值“。精神上的,或者物质上的,或者身体层面的。那太把对方所说的话当回事,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就很容易被迷惑。会陷入一种感觉上的混乱“他不是说... 可为什么...”的内在冲突中。这里也分两个视角,一个是被捧杀的人首先自己就很不清晰,所以会太把他人说的话当真,一般来说,大概他们长期处于没有自己的境况,很需要那些“肯定”。早年缺失,后天总是在试图去修补这部分。那在当下去修复早年缺失的,这也说明他缺乏现实检验的能力,不能够着眼当下。那么就很难分辨,作为一个成年人在成年世界的法则——互换。这也意味着他用一颗“童心”在面对成年人的世界,比较赤裸。一个赤裸的人跟穿衣服的人拥抱,都会疑惑为什么对方不是赤身裸体的。也就是说,他会处处发现不对劲,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正是在提醒他,他自己不对劲。那面对自己不对劲总是难的,质疑他人就简单了。这一方面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又成了阻碍他看到真相的阻隔。知道“捧”的人,起码是更清楚自己在这关系中想要什么的。渴望“捧”带来肯定的人,在情感层面会有更多缺失,而情感是没法儿量化的。那么跟知道“捧”怎么用的人相处起来,他会竭尽所能的去维护这关系。实际内心呢,是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早年不被爱)”。对方只是来换点儿什么,这人却想要更多不可量化的情感满足。“会捧”的人,这个更清楚的人,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离开了。那留下的人看似是被人“利用”,实际只是对方没达到他想要利用对方的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被捧”的人又更贪婪,还渴望从一个和自己早年无关的人去弥补早年缺失。这部分看不清楚,就容易制造出一种“受害者”的处境。换句话讲,其实是自己的误认杀死了自己。在不恰当的地方,总是想要得到同一个东西——情感满足。这就像在任何处境都只用同一套说辞,他只是在跟自己的想象玩儿。只跟自己的想象玩儿,最后也会被玩儿入自己的想象,太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极端的做法也许就会自己杀死自己,那这里就很明显可以看到的是:明明是自杀,为什么要说是他人杀掉自己呢?明明是自己太当真,为什么要说对方利用自己呢? 这都提示的是,他回避了自己对自己当下的责任,还活在“过去受的冤屈”中。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