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心理咨询,到底要做多久?
2021-07-19   6606次阅读   20个赞

 

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通常设置是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收费100-3000元不等。因为没有纳入医保,所以基本全是来访者个人承担咨询费用。

 

很多来访者在进入咨询前,或者首次访谈时会问,心理咨询要做多久?一个疗程是几次?要做几个疗程?

 

我非常理解来访者内心的疑虑。对不了解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来说,疗效如何在开始时还不能确定,而且每次咨询费用不低,长期算下来也是一笔大的开支。如果按照传统的去医院看病的经验,病人也会问医生:一个疗程是多久?需要几个疗程?预后如何,能治到什么程度?然后自己默默地算一下总费用大概要多少,再做进一步决策。

 

那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要做多少次呢?有没有个大概的参考值呢?

 

 

01 各流派常规治疗次数

 

目前心理治疗的流派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传统精神分析发展到后来的动力学疗法、认知行为、人本主义三大流派并立,动力学疗法中又有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治疗等等,还有依恋理论,后来又发展出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其他还有辩证行为治疗、短期焦点治疗、叙事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家庭治疗、心智化疗法、沙盘游戏治疗等等。现在又有一些流派还在不断细分,比如科恩伯格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和针对高水平人格组织的DPHP(高水平人格病症的心理动力学疗法)。

 

光看这一系列疗法的名字,你是不是已经眼花缭乱了?可能接下来就会问,这些都是干什么的?我该怎么辨别、怎么选择?下面我们说几个主要的流派。

 

传统精神分析,一般每周做3-5次,可连续做数年或者数十年,当然最好有钱又有闲。

 

动力学疗法的各分支,一般从短程的10次左右到长程的三五年,都有可能。

 

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对短期疗效的追求,一般在16次以内。

 

认知行为治疗,一般12-20次,认知行为治疗迅速崛起跟它疗程短有很大关系,另外的一点就是治疗标准化、可快速批量生产大量咨询师。

 

人本主义治疗,目前在中国用纯人本主义治疗的咨询师不太多,一般都是把人本主义的理念和态度融入了其他疗法之中。

 

其他短焦、叙事等等疗法,一般也是会融入其他疗法中运用,只用这一种的较少。

 

 

02 治疗次数长短导致的治疗效果有差异吗?

 

 

肯定的说,有!

 

先来看一下病症的严重程度吧。假设正常人的健康水平是100分,那我们来看几种不同的病情。

 

首先,我们要在两个维度上看。一个维度是人格水平,也就是一个人的基础人格——在正常情况下这个人经常处于什么状态;另一个维度是内在情结或外在应激,也就是一个人内心有什么具体的过不去的坎或者近期的外在环境或生活事件发生了什么改变,导致对他更加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

 

对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套用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来理解,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人格水平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价值”,内在情结或外在应激就是可能导致“价格”不断上下波动的各种因素,但一个人的总体健康水平(“价格”)总是围绕着他的人格水平(“价值”)来波动的。

 

 

我们不求人格水平达到100分,八九十分以上已然是人格比较成熟的了。

 

假设一个人的人格水平是80分,他近期遇到了离婚、失业等应激事件,那他的健康水平可能临时下降至60分;但经过调整或治疗后则可能回到80分,甚至外在环境更好的情况下也可能达到90分。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假设他的人格水平是20分,但经过药物治疗、并且家人陪伴照护质量较高的情况下,他的健康水平也可能上升至40分,但几乎不可能达到80分;但若不进行治疗、环境又较差的情况下,也可能降至几分、直接崩盘。

 

再看不同的治疗时长导致的治疗效果的不同。

 

短程治疗,不论用什么疗法,改变的主要是外在应激的影响,好一点的话,还可以解决某个具体的心理问题或者某个内在情结。用上面的经济学理论类比,即针对的是影响“价格”的那些外在因素,一般不会产生人格层面(“价值”)的改变。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时,来访者可能会复发或产生新的问题,那时他们也可能再次寻求治疗。

 

长程治疗(最短也要一年以上),一般是动力学疗法或者经典精神分析,则可以产生人格层面的改变,从整体上提升来访者的人格水平(“价值”)。越长程的治疗(几年以上),对人格层面的改变越全面;一两年的治疗,则可能改变人格层面的某些方面。

 

 

还用上面的那个例子,人格水平80分的来访者,因为某些应激事件或者内在情结,健康水平下降到了60分,那经过短程治疗,他也可能回复到80分的水平。对这样的来访者,可能真的短程治疗也就够了。

 

而若一个人格水平50分的来访者,生活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格水平越低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越多,因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可能健康水平下降到三四十分,那怎么选择比较好呢?还是建议做长程治疗。为什么呢?因为短程治疗最多把他的健康水平提到50分,如果外在环境明显变好,他也就最多到60分,应对生活依然吃力,而且只要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他可能健康水平又急剧下降,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只有长程治疗从根本上提升他的人格水平,他才能有足够的人格基础来抵御生活的风浪。比如经过四五年的治疗,他的人格水平可能提升至八九十分,那他不仅可以轻松解决生活中的一般问题,即使遇到大的困境,他也能较好的应对了,即使健康水平临时下降也就到70分左右,还比原来高得多。换句话说就是,抗风险能力增强了。

 

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师曾经讲,他的某位来访者,开始治疗时似乎有效,但下回带着同样的问题又来了,到认知行为的一个疗程(20次)该结束了,依然不见这位来访者有何明显好转。问题就在于,这位来访者是人格层面的问题,就像上面那个例子,可能人格水平50分,那不管怎么改变影响“价格”的外在因素,他都很难有大的起色,只有经过长程动力学治疗,才可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其他一些高水平人格病症的个体,比如人格水平可能有六七十分,他们一般能够适应现实要求,具有较稳定的自体感,拥有建立并维持一定人际关系以及追求目标和相对坚持工作的能力。但他们却在一些核心功能区严重受限,特别是那些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或不能发展令人满意的友谊的个体。他们也许无法从事与自己的受训背景和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工作,或者被迫完全投身于工作中,从而忽略了人际关系和其他兴趣。当需要他人帮助时,他们也许难以开口求助或很难利用这些帮助。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常常受困于焦虑和抑郁中,总感觉不愉快,生活满意度低。

 

其实很多来访者是处于这个水平的。这种情况下,短程或长程治疗的区别也比较明显。短程治疗,也能较快地改善这类个体的生活状态,但以后也可能复发或以新的形式出现别的问题。长程治疗,提升整体人格水平,则可以比较全面地改善其工作和生活,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可能得到长期而稳定的解决。

 

 

科恩伯格是目前还活着的动力学治疗领域的极少的大师之一。他的团队专门针对这样的高水平人格病症个体,开发了介乎短程治疗和传统精神分析之间的一种DPHP疗法,我摘录他著述的《人格病症的心理动力学疗法》中的几段话,大家体会一下(本文不是推销这种疗法的软文,只是让大家更直观地体会一下治疗时长的差异):

 

具有高水平人格病症的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很可能从各种疗法中获益。支持性和焦点治疗聚焦于快速地减轻患者的症状,而非改变其底层的人格。与之相反,精神分析旨在以一种比较全面的方式修正患者的人格。在多年的、密集性治疗的历程中,精神分析为修通所有主要的无意识冲突区域提供了机会。

 

与精神分析类似,本书中描述的疗法(DPHP)同样用于改善人格刻板,但是,这种疗法与精神分析有所不同,因为它专门聚焦于特定的冲突区域。与精神分析相比,本疗法疗程较短(一般是1-4年),较分散(一周两次会谈)。

 

在所有前来求助的高水平人格病症患者中,不是所有患者都对较长程的、密集的治疗(如DPHP)感兴趣;同样,某些有较轻人格病症的患者可能也不需要进行DPHP的治疗。虽然是否采用DPHP是患者和治疗师初诊时所做的私人的决定,但是,我们仍然会把DPHP推荐给那些对高水平人格病症疗法感兴趣的患者,因为我们认为,DPHP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改善适应不良的人格功能运作的机会,而这最终可以永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人格层面的改变,和非人格层面改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格层面的改变,可以永久提高来访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像科恩伯格创立的这种旨在针对某些特定方面人格层面改变(而非全面改变)的疗法,尚且需要1-4年。

 

但是,如果是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患者等)和重度抑郁症患者,是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入院治疗。心理治疗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只进行心理治疗,不论长程短程。对此需要特别强调一下。

 

 

03 当前心理治疗时间的现状

 

 1994年,Olfson和Pincus在38000个接受心理治疗的样本数据中发现,有70%的来访者接受的治疗小于10次,而有85%的来访者接受的治疗小于20次。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来访者接受的都是短程治疗。

 

我的督导说,她的来访者中,做3-5年长程治疗的,一般都是心理咨询师或者有心理学背景的来访者,他们才有强烈的动机提升整体人格水平;而大部分来访者,可能只是症状缓解了或者暂时的问题解决了,就离开咨询了。

 

所以很多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疑问,也会跟来访者说,一般8-12次治疗会看到效果,而具体治疗时长则取决于治疗目标、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匹配度、来访者努力的程度、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咨询师的流派和治疗取向等多种因素。然后会跟来访者商定一个时段,比如暂时先进行多少次(如12次)的治疗,在这个时段结束前根据具体情况再与来访者协商后续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04 你的选择

 

了解了各流派的常规治疗次数、不同治疗时长导致的治疗效果的不同以及当前心理治疗时间的现状后,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如果你只是想解决眼下的问题、缓解目前的症状,或者修通某个情结,那基本上可以选短程治疗;

 

如果你想提升整体人格水平,永久提高你的生活质量,还是需要几年以上的动力学长程治疗;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是重度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度抑郁症等),则需要药物治疗,而心理治疗只能作为辅助,不论长程短程。

 

当然还有现实层面的影响因素,比如时间、金钱等等。

 

(在中国,心理咨询师不能从事“心理治疗”,只能进行“心理咨询”,但在国外以及国内的很多书中和日常用语中经常将“治疗”与“咨询”通用,不做具体区分,所以本文也没有严格区分“治疗”和“咨询”。)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0个人已点赞

评论(1)

孙**

2021-07-29 20:06

欢迎大家留言哦

没有更多了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