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en家庭系統理論(Bowen Family System Theory)是架構完善的家庭系統理論,它不僅在乎如何與來訪者家庭進行諮商,也在乎透過觀察來了解存在與人我之間的情緒反應之流動。
Bowen(1985)在他自己的觀察中發現,越能夠[回家]去面對自己家庭議題的諮商師,越能夠客觀地理解家庭的情緒流動,進而造就來訪者家庭本質的改變。治療師必須先覺察到自己是如何受到家族的影響,以免在治療來訪者的歷程中,因諮商師的議題,而使得無法客觀地了解來訪者。
這個理論是建立在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而非個體,對大多數人而言[系統思考]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思考模式,系統思考重視人們之間情緒流動的過程,一方面也不忽略任何一個情境下的各種事實現象;與其控制或責備他人,系統理論更提供當事人對於目前情境的影響
情緒系統本身的運作就是一個單位,當中每個人都會相互影響。
例如: 先生上班被上司責罵,回家看見太太沒有準備好晚餐,責備太太,則太太成了待罪羔羊。太太轉頭看見孩子沒做好功課而責怪了孩子,孩子成了代罪羔羊。孩子心情不好,看見狗狗在小屋裡睡覺而踹了狗屋一下,狗狗成了代罪羔羊。
每個核心家庭就是一個情緒單位,它代表了很多的含意,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是:
1. 任何影響個人的事也影響系統中的其他人。例如:在家庭中,一個人的焦慮很容易移轉給一個人,在群體中它是有感染力的。
2. 融合的家庭關係,其整體性是以每個家庭成員交出[自我]換來的
焦慮從何而來?
焦慮有兩種型態:
急性焦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像是股票市場波動、職位不保、工作壓力、課業壓力等
慢性焦慮:則是比較像是被我們如影隨形帶著的焦慮,這種焦慮
多數源自原生家庭的生命經驗,這種焦慮在某個程度上是現在家庭的常態。
當某個家庭成員處於緊張狀態,家庭成員會感受到不安,家庭成員可能會解決內在的焦慮,而以特定的方式對待彼此,這些方式就如其他物種遇到危險時的(對抗、逃避、發楞、自我保護)這些模式沒有所謂好壞,它們是自發性的,而且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因為這些模式經常被我們所用。
在焦慮的關係中,以下四個典型的模式常被使用
1. 三角化
2. 衝突
3. 距離(嚴重切割時可能離婚)
4. 高功能與低功能的互惠模式(或失功能的夫妻)
大多數人如果只是短暫的發生這些模式不會成為問題,但倘若當中某個模式變成焦慮的唯一出口,且不斷的擴大出現且大家都束手無策時,這時問題即產生。(參考資料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Dr.Roberta Gilbert著)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