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工作室的创始人,每年面试大量的心理咨询师,力保我们的来访者做到好评率100%的我,为了让来访者有更多优质的服务体验,我也会经常以来访者的视角接受心理咨询,以便更好的让来访者得到专业的服务,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咨询过程。
站在来访者的角色体验过程中,我也常常遇上很多无语的心理咨询师,在这里为大家盘点一二,看看同为来访者的你,同为心理咨询师的你,是否也遇上过这样的无语瞬间和瓶颈:
一、公益热线电话另一头声音冷漠,频繁问来访者:你是否会自杀?你是否有轻生的念头?你要不要做心理测评量表?
相信有很多的来访者拔打过免费公益的求助热线,我们江西的心理热线真的服务很好,都是一线的心理系博士、研究生还有心理学教师、系统心理培训的专家。电话一头的声音大多是年龄在35+以上有资质、有亲和力的老师。
而有些城市的公益心理热线,有的几乎是让实习新手小年轻来接热线电话。电话一头的声音有的都没有超过25岁,我倒不是说新手实习生不能接热线,只是从一名心理咨询师到上岗心理咨询师,至少要10年的咨询时长,但是如果把危机干预,生死一线热线电话交到实习生的手中,对于生命可谓是一场不太严谨的练手。
就算心理热线是免费的,但是也不应该把来访者当成实验品接受一些新手的练手。
甚至有的接线员在和来访者接线40分钟,从咨询过程中都无法判断出来访者的根本情况,从开场、咨询中旬、咨询结束反复问来访者:你有自杀的想法吗?你对你自杀的想法的打分0-10分是多少呢?即使来访者说没有,还要反复确认、强化。
其实这样的过程,我不知道对于正在想要实施计划自杀的来访者是否真的可以帮助到对方,但是对于那些面临情绪崩溃,但心理健康的来访者是不是又多了一道自我精神病式的怀疑与二次伤害?
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收集来访者的病史、服药史、即往史以及目前的情绪基本可以去判断出来访者当下的情绪、状况。而反复地自杀提及,很容易将部分原本没有自杀情绪、没有抑郁,仅是想要喧泄的来访者引向另一个负向的思维过程中。
甚至有些公益咨询师的声音非常冷漠,常常是带着道德的制高点去回应来访者,比如常用的句子有:哦,这样的是吧?
你是这样认为的是吧?
这样的咨询过程,会让来访者感受不到共情,甚至更多体验到的是冷漠与嘲笑。
二、这个事情我无法评价对错,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对与错
作为来访者,你是不是会有这样崩溃的瞬间?明明一件伦理、法律都不许可的事情,你让咨询师给予一些评价,咨询师呢,却开始搬门弄斧,用所谓的伦理原则,去套用公示告诉你:这个事件他不评价对与错。
比如:对方对粗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的问题,律师都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咨询师还在那无关痛痒的用所谓的伦理去告诉你:这件事情没有对与错。
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
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守则确实是有一条:不要评价来访者事件的是与非,但是这个前提是没有触犯伦理、法律的基础上。当对方涉及严重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告知义务以及法律普及、道德普及的义务的。
当然,大多数新手心理咨询师之所以睁着眼说瞎话很大的原因压根不是什么技能不足,就是他自己本身都不懂法,不知道伦理、道德的界定、界限在哪,只会照本宣科的咨询,不运用到理论实践中去,这样的咨询师来给来访者做咨询,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的。
三、一味肯定、赞美或不评价
作为来访者,你会不会有这样无语的瞬间:当你录了一首歌、创作了一首曲子、写了一首诗分享给你的咨询师,你得到的回复永远只有两种:
一种是:肯定、赞美你~!哇,你好厉害,真是太棒了呢,非常有创意的作品呀。
另一种是:我不太懂这个作品,但是至少你比我厉害,我不会创作,所以我不发表评价。
但是,你猜,来访者为什么会把这些有趣的东西分享给咨询师而不是家人、朋友?是因为你更值得依赖,还是人家就欠那一两句赞美和夸奖呢?
其实,有部分心理咨询师真的是自己都五音不全,没才没艺也不懂得欣赏艺术,自己的人生都平平无奇,不过就是花钱整个了证自称所谓的大师就开始让来访者误以为自己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
来访者之所以找咨询师,是因为来访者以为咨询师会是他的知音,至少是可以懂他的专业的。
如果说你作为一名咨询师,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宽,你不要以你不懂艺术、不懂作品为理由就坐在那几千一小时收费,这个真的太夸张了。
就是一个教艺术的老师也不敢这样收费吧。
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咨询师,至少你可以和来访者交流他的曲子的气息、历史背景、他的作品的精彩之处以及欠缺之处。这才是和这类来访者咨询的意义。
他们要的是灵魂上的知音,而真的不是以一句专业术语套话:不好意思,我不懂这个。或者干脆一通不知所以然的彩虹屁式的赞美,然后你就坐在那里上百、上千一小时收着费,你这样收费,你们良心安吗?
作为外行的来访者他们无法评价你的行为,内心即使有不爽都无法表达,但只有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的面试官看过了太多的咨询师后,才可能会更共情来访者的感受。
三、“小妹妹,你那么幸福,怎么就哭了呢?”
在咨询的过程中,站在来访者的视角,你有没有遇上过这种让你无法表达的心理咨询师呢?
表面上看,你的婚姻、家庭、事业都令人羡慕,连你自己都觉得确实是幸福,只是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愤怒、无力、无助和质疑。当你拔通了咨询师的电话,好不容易说到所谓幸福生活的时候,你哭了。
这个时候,咨询师立马一句:“小妹妹,你那么幸福,怎么就哭了呢?”
这句话,表面上看,咨询师很共情来访者呀,但事实上,这句话的杀伤力远远等同于让你去死。
“你那么幸福,怎么就哭了呢?”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咨询师在否认你当下哭的情绪和她的咨询技能不够,她用俗人的视角看到的你,她就是潜意识在指责你:你是在发疯的、有病的。
第二层意思:她就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她都没有完整的了解完你整个人生,所有的故事,就妄加给你的人生定义,和俗人一样给予你否定。
表面上看,这个咨询师是在共情你,你又说不出她什么。但是事实上,她就是咨询技能不够,又太多非专业的判断。
不然,你说你为什么那么幸福都会好好的哭出来呢?人的情绪是不会骗人的,你只是不善于表达,但不代表你是精神病。
但是即使是录音,你都无法向这样的咨询师申请退款或表达对咨询师的愤怒,这才是来访者的第三层无助。
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来说,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暗示力的。我们的一句话、一言一行,你只会光靠理论、光靠术语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作为心理咨询师,你从来没有做过来访者,那么你一定无法感同深受你的来访者,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这也是大多咨询师很难做好咨询的关键。
你去看看咨询师的培训都在做些什么?大多数的咨询师所有的培训对接对象都不是来访者,都是咨询师相互角色扮演的状态。要么就是所谓的学术交流会,大都是同一圈层的人群在制高点上交流,真正有多少咨询师会去认真倾听来访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要去提升的是什么?
一个自己都过于平庸、没有知识面、没有才艺的咨询师,他怎么去承接那些优秀的来访者?
我曾在一个咨询师的朋友圈看到:今天非常开心,孩子的朋友圈向我开放了。证明我的孩子很爱我,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表面上看,这是一位温馨妈妈的告白,倘若这个妈妈是没有学过心理学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幸福的画面。但是偏偏她也是心理学出身。
难道下意识是说:孩子的朋友圈不向我开放,孩子不爱我吗?还有,朋友圈不开放,她要努力什么?为什么要努力?
作为咨询师都明白,孩子的朋友圈屏弊父母与否,和爱与不爱无关。大多数的孩子朋友圈都是关闭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而我们更应该给予孩子自我空间,这和爱无关。
但是作为一个不太专业的咨询师,连在这件事情上的认知力都是如此不足,我不敢想象她在给来访者输入的三观、价值和标准是什么呢?
所以,咨询师真的不光只是提升技能就OK,自己的三观、格局、知识面的提升这些都只是门槛。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也希望我的盘点可以帮助更多的咨询师看到自己可以去提升的点面,可以帮助更多的来访者共情到你们愤怒的瞬间,作为来访者的嘴替帮你们说出你们咨询时那些表达不出来的难言之隐,以便更好的让每一个接受咨询的来访者都体验到优质、真实、真诚的咨询服务。找到你们匹配、舒适的咨询师。
笔名:红衫倩影
作者:曾妍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